寧小倩
近段時間,黔江區不少群眾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在自己居住的小區內,經常都能看到黨員服務隊員的身影——很多如調解糾紛、便民服務之類的問題,在小區內就能解決。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人口從以往的散居向社區、小區集中的趨勢正在提速,業主與物管、開發商之間的糾紛,公共配套設施建設滯后等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小區治理成為基層社會治理新難點。
群眾有了矛盾,上哪兒解決?
黔江區給出的答案是:找黨組織——通過大力推進城市基層黨建創新,積極探索基層黨建引領社區治理新路徑,推動服務資源向社區下沉,將服務的觸角延伸至百姓家門口,使基層黨建工作與社會治理相互融合,實現“雙贏”。
服務資源下沉——“黨群工作室”建到商業小區
2017年夏季的一天,黔江區城東街道文匯社區。
這天傍晚,社區黨委書記張濱下班剛回到家,還沒來得及吃上一口熱飯,就突然接到電話:“張書記,你們社區有1000多居民正在聚集,準備去區政府上訪!”
這些居民都是當地某小區業主。該小區是2014年建成的商業小區。隨著小區入住率越來越高,居民與開發商之間的矛盾糾紛日益突出。
放下電話,張濱火速趕往現場。天快黑了,廣場上黑壓壓的人群圍成密不透風的人墻,讓身材纖瘦的張濱根本擠不進去。
深吸一口氣,張濱冷靜了幾秒鐘,扯開嗓門說:“我是文匯社區黨委書記張濱,請大家聽我解釋!”
圍觀的群眾聽到聲音,給她讓開一條路。張濱鉆進人群中間,找到業主的組織者,開始做解釋工作。
“開發商不給群眾按時辦理房產證,對業主的承諾沒有兌現,又不按時支付違約金……”張濱回憶說,當時居民情緒激動,可問題一直沒有解決,無奈之下,便采取了群訪的方式。
絕不能讓矛盾擴大化!
在相關部門領導和張濱的耐心解釋下,居民同意散去。次日,張濱牽頭協調司法所、法院、開發商、物業等各方在小區現場辦公,居民現場排隊取號,依次提出訴求,當場解決居民提出的問題;社區工作人員也啟動了代辦手續等工作。
“最晚的一天干到凌晨3點。”張濱說,在一個多月時間里,通過現場辦公的形式,成功調解了454起糾紛。
這次事件給了張濱不少啟發——文匯社區外來人口居多,很多居民對社區情況不了解,有了問題和糾紛也不知道上哪兒去解決。
“文匯社區總人口三四萬,而社區工作人員總共只有十幾個,根本管不過來。”張濱說。
思來想去,張濱向黔江區委組織部建議:加大社區黨建工作力度,在商業小區內設立“黨群工作室”,用黨建工作引領社區治理,讓居民不用出小區,就能化解矛盾糾紛。
張濱的建議得到黔江區委組織部的支持。而小區居民也自愿將小區公共活動區域讓出來,建設成為“黨群工作室”。
2017年7月,黔江區第一個小區“黨群工作室”投用。這個工作室不僅可以幫助小區居民解決日常矛盾糾紛,還可以作為看書、聊天等各種文化娛樂服務的場所。
如今,“黨群工作室”已經在黔江全區推廣,兼具小區黨員政治學習、黨群活動、調解矛盾糾紛、收集群眾訴求、宣傳惠民政策等五項基本功能,有條件的地方還推出了電商、超市、金融、法律、心理咨詢等服務,把服務觸角延伸到群眾家門口。
發揮引領作用——黨旗飄揚在“三不管”地帶
城南街道山臺山社區是黔江區最年輕的社區,也是全市唯一一個以商業居住小區為單位建立的社區。
這里原來隸屬沙壩、黑山、南溝三個社區,處于“三不管”狀態。
2012年,房地產開發商在社區內開發建設商業樓盤。由于樓盤存在房屋質量、物管糾紛、虛假宣傳等問題,小區居民曾多次聚眾群訪。
“自打搬進這個小區,我很長時間都沒有消停過。”在小區生活了五年多的居民陶宗說,“以前這兒完全就是一盤散沙,居民一天一小鬧,三天一大鬧,半個月一群鬧。”
事情的轉機出現在去年。
去年,在區委、區政府支持下,城南街道成立了山臺山社區黨委。
社區黨委下設3個樓院支部,1個工商聯合支部。區級部門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按照黨員的工作屬性及特長愛好,設立法治、醫養等7個特設黨支部,并以樓棟為單位,組建微信群,由1名黨小組長兼任網絡信息聯絡員,及時掌握居民生活情況。
小區設立警務室、星級調解室和法律診所,還聘請法律專業人士,為居民提供免費咨詢。
記者采訪當日,剛好遇到居民到社區辦公室反映問題。“陳書記,當時買房的時候說了陽臺面積只算一半,怎么現在又算全面積?”這位居民情緒激動。
“你這個問題不是個例,小區很多居民都跟開發商進行了調解。”陳紹和一邊輕言細語地說,一邊拍著居民的肩膀,帶他來到一旁的調解室。
像這樣登門造訪的例子,每天都不勝枚舉。社區黨委成立以來,黨委班子著手解決的第一要務,就是社區居民的“燃眉之急”——
去年7月4日,17號樓的主電纜燒壞,引發火災,社區工作人員當晚及時疏散住戶,就近安排酒店入住,第二天一早就逐步恢復供電。
小區里有140多名小學生因故無法按時入學。對此,社區黨委協調區教委、區信訪辦,及時解決了問題。
…………
“我們形成了每日工作議會制度,針對群眾反映的問題,半小時到現場,12小時必須回復。”陳紹和介紹說。
“文明之風”潤無聲——黨建教育引領生活新風尚
山臺山社區是黔江區規模數一數二的社區,總人口近2萬人,其中80%來自農村。
“不少居民尚未習慣城市的生活,觀念還跟不上。”陳紹和坦言,因為很多居民沒有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鬧過不少啼笑皆非的事情。
比如,4號樓的一個居民擅自在生活陽臺上修建廁所,結果水漏到樓下住戶家里。樓下住戶和社區干部找上門來,這個居民非但不認錯,還振振有詞地說:“我自己買的房子,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更有甚者,他不但不交水電費,還去社區辦公室發火,自認為買了房子,就該政府出錢。
陳紹和說,小區內還發生了多起安全事故。比如,高層的居民亂扔箱子,把出租車擋風玻璃砸碎。
…………
針對這一現狀,社區有序開展“創建促進、六和共踐”活動,提升社區的居民素質。
“以黔江創建全國文明城區為契機,開展志愿服務等活動,潛移默化地影響居民的素質。”陳紹和說。社區還投入專項資金,用于社區文明創建和家風建設。
如今,走進山臺山社區,祥和樓、謙和樓……所有的小區和樓宇名字里,都有一個“和”字。社區鼓勵居民進行“六和共踐”。六和,即“身和”“氣和”“言和”“心和”“神和”“意和”。
每個周末,社區組織相關的職校老師和社工人員,來到社區給居民開展禮儀知識講座。待業在家的居民想找點事情做,社區又組織人員給大家開展職業培訓,包括比較熱門的家政、管道工等。
…………
由此,山臺山社區開辟了一條以“黨建引領、法治保障、創建促進、六和共踐”的社會治理路徑。
有了黨組織助力,再沒有解不開的結和怨。“小區居民之間的溝通多了,矛盾少了;反映訴求的渠道多了,民怨少了——這是社區黨委成立至今,我最深切的感受。”陳紹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