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
駱健,41歲,重慶三峽中心醫院黨辦副主任,全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萬州區龍駒鎮燈臺村第一書記
口述心路:
脫貧攻堅戰打響后,作為單位抽調的扶貧工作隊聯絡員,我有幸參與了光榮的扶貧開發事業。
最初被抽調出來開展扶貧攻堅工作時,我的內心十分忐忑,因為自己對農村工作很陌生,沒有任何農村工作經驗。
在這樣一個全新的環境里,如何才能盡快完成從“辦公室干部”到“扶貧工作隊員”的角色轉換?如何才能在新的工作崗位上取得成績、不辜負組織和父老鄉親的信任?
俗話說得好,打鐵還需自身硬。我牢記“勤能補拙是良訓,一份辛苦一份才”的告誡,深入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學習和掌握了中央、市、區關于開展精準扶貧的方針、政策以及扶貧對象的概況,深刻理解了扶貧工作“建八有”“解八難”的內容和含義。
當然,光學不練就是紙上談兵。在工作崗位上,我也虛心向單位帶隊領導及鎮村干部學習扶貧工作方法和技巧,同時堅持深入田間地頭入戶走訪調研——與村民同坐一條板凳,噓寒問暖了解村情民意;充分利用本單位的醫療資源優勢,對到我院進行檢查診療的貧困戶提供診療預約、聯系相應的專科醫生,盡可能地幫鄉親們節約診療檢查費用和時間成本;在工作中,我勉勵自己不畏艱難,對布置的工作任務毫不打折扣地完成。在一次冒雨入戶排查D級危房的搬遷情況時,因山高路滑,我一不小心從三米高的陡坡跌了下去,慶幸的是只有一些擦傷和淤青。因扶貧時間緊、任務重,我第二天又繼續參與入戶實地排查。
2017年9月,全市深度脫貧攻堅啟動以后,我被派至萬州區龍駒鎮燈臺村任第一書記。龍駒鎮是全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這次,我身上的擔子更重了,責任更大了。
壓力,除了工作的,也有家庭的。彼時,我的妻子已經有了四個月身孕,家中還有一個讀小學五年級的兒子。但我并沒有推諉,而是在家庭的支持下,毅然接受了這份光榮而艱巨的任務。
駐村后,工作時間變得更充裕,那工作就必須做得更細更全,為此我著重抓好了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認真搞好調查研究,摸清村情民意。在最初的一個月內,我與村“兩委”班子成員走訪了7個村民小組,并召開了院壩會,暢通了黨群互動渠道,掌握了深度脫貧攻堅需要鞏固的基礎建設、產業項目、環境治理等村情民意,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理清了發展思路,制訂出切實可行的發展規劃;入戶走訪了村里尚未脫貧的12戶貧困戶,了解他們的生活現狀,并同他們的幫扶責任人一起商量制定新的幫扶措施;對已脫貧摘帽的113戶農戶,通過核算收入,增添措施防止其返貧。
二是理清工作思路,做到有的放矢。建立了村級深度脫貧工作機制,加強監督考核,讓大家工作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做到責任落實到人,考核落實到人,獎懲并舉落實到人,充分調動了大家的工作積極性,從而形成“人人有事做,人人能做事,人人做好事”的良好局面,確保工作得到有效推進。
三是大力發展村級集體股份經濟。要求村干部帶頭致富,充分調動貧困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形成長效機制。燈臺村擁有龍駒鎮唯一一個大棚蔬菜產業項目,所以更重要的是選好市場暢銷的經濟作物,形成“你無我有、你有我優、你優我全、你全我宜”的良好供銷局面。
四是補齊各類“短板”,消除工作上的軟肋。總結以前扶貧工作的不足之處,著重從干部群眾內生動力的提升、村“兩委”班子的建設、村容村貌的改善、檔案資料的規范管理等方面多下功夫、下足功夫。
在脫貧攻堅路上一路走來,艱苦的工作環境,在進村路上灑下的汗水,讓我在更加了解村民需求的同時,也體驗到干群魚水的深情,自身也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鍛煉。在今后的深度扶貧工作中,我更是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做到扶貧攻堅一直在路上,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盡一份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