菡閣
從沒有想過有一天,“國寶”一詞會歧義大過本意。應該感謝《國家寶藏》綜藝節目的熱播,讓普羅大眾關注到文博領域,關注到博物館這一現代社會文明進步之后的國家公器。博物館的出現代表昔日王宮貴族的私有財產現在成為全人類共享的財富。
但是就因為春晚特別安排的一個“國寶回家”環節,才讓大家重新思考起何為“國寶”的標準。
“國寶”通常認為是國家的寶物,具有國家的屬性,有物品與非物品兩類。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寶,是國家的驕傲和象征,不能以普通價值去衡量,并受到所在國家的特別尊重與保護,也受到世界人民的尊重與認同。
真正的國寶,必須是上升到國家層面,深植于文博領域。可以用輕松的風格來傳播嚴肅的命題,卻不可等同于娛樂。
在文博專業內,考量其價值的應是由國家認定的等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明確規定,受國家保護的文物分為珍貴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貴文物又分為一級文物、二級文物、三級文物。這之中又有與價值判斷相關的“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它們都是國家認定的一級文物,但高于一級文物,屬于一級文物中的特級。不讓出國(境)展覽的文物,就是為了保護而傳之久遠的國家深藏,是國寶的待遇和禮遇。這里的“國寶”才應該是真正的國寶。
不知從何開始,商業綁架文化,“國寶”的稱謂只局限于貨幣價值,凡是在市面上能賣高價的幾乎都冠以“國寶”的稱謂,而一說“國寶”又往往價碼上揚。
因此,這幾年,民間又多了一個相關的專有詞匯——“國寶幫”。這個“國寶幫”就是專門說“國寶”、認“國寶”,近些年來更是肆無忌憚,把假到不能假的贗品說成真品,讓一般的舊物搖身一變成“國寶”。
現在國家級、名氣大、有影響的博物館就成為“國寶幫”主要攻克的目標,想拿國家公器變為少數利益集團的玩物。其中捐贈則是其商業行為的一個環節,一種手段,而非真正處于守護文化為國奉獻的赤子之心。
作為一個國家級博物館更應該把專業倫理放在首位,堅持自己的學術立場,不收藏有爭議的東西,不讓多年鍛造出來的公信力被不明智的背書毀于一旦。對于很多博物館來說,以封閉式收藏來保持其藏品的純粹性是非常必要的,這也是博物館收藏的特色之一。其獨特性和純潔性也讓文博領域得以成為文明中的凈土,值得珍惜與守護。
當然真正的國寶其實辨識度很高,按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老師的說法有以下幾點,供廣大人民群眾擦亮眼睛:
Ⅰ.不是中國人創造、不在中國制作、不表現中國文化精神;
Ⅱ.不辨真假、難辨真假;不明是非,不明來源;
Ⅲ.有價
(編輯/李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