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鵬
出現發燒癥狀后,用退燒藥的同時,我們經常需要采用物理降溫作為輔助。在醫學上,物理降溫是指用低于人體溫度的物體,如冰袋、濕毛巾等,作用于局部或全身,達到減輕充血、降溫、降低細胞代謝等目的。
常用的物理降溫方法包括冰袋和冰囊降溫法、冰帽降溫法、溫水擦浴、酒精擦浴、灌腸降溫法。其中,溫水擦浴、冰袋和冰囊降溫、酒精擦浴三種方法最為常用。但這幾種方法,你都用對了嗎?
溫水擦浴適用于絕大多數患者,水溫在32~34℃。患者平躺在床上,身下墊大毛巾。溫水沾濕毛巾,擰至半干,呈手套式纏繞在手上,離心式為患者擦拭。擦浴時,最好在患者頭部放置冰袋,以防表皮血管收縮、頭部充血;足底放置熱水袋,使病人感覺舒適,也可減輕頭部充血。發熱后人體虛弱,最好不選擇淋浴。
擦浴順序:雙上肢→背部→雙下肢
上肢 先擦拭側頸、肩、上臂外側、前臂外側、手背,再擦拭側胸、腋窩、上臂內側、肘窩、前臂內側、手心。同法擦拭對側上肢。
背部 擦拭頸下肩部、背部、臀部。
下肢 先擦拭髖部、下肢外側、足背,再擦拭腹股溝、下肢內側、內踝,最后擦拭臀下溝、下肢后側、腘窩(膝后區的菱形凹陷)、足跟。同法擦拭對側下肢。
注意事項 腋窩、肘窩、手心、腹股溝、腘窩等大血管豐富處稍用力擦拭,并延長擦拭時間,以促進散熱。每側肢體擦拭3分鐘,擦浴全程不要超過20分鐘,避免患者著涼。擦浴后,注意觀察患者皮膚表面有無發紅、蒼白、出血點、感覺異常。禁止擦拭胸前區、腹部、耳后、足底。
冰袋和冰囊降溫適用于體溫39℃以上的高熱患者,使用部位為腋窩、腹股溝及腘窩等血管豐富處,每次10~30分鐘或遵醫囑,以免局部凍傷或產生繼發效應。長時間使用者,應休息60分鐘后再使用,給予局部組織復原時間。
冰袋臨床常用的是化學冰袋和密封袋冰袋,需要冰箱保存。家庭自制的話,建議往礦泉水瓶中注入三分之二的水,放入冰箱冷凍成冰塊,用毛巾包裹后再使用。冰囊首次使用時,應將袋內注水口封口處打開,根據水位線注入清水,排出袋內空氣閉合封口。待冰袋內材料和清水融合反應成啫喱狀,再放入冰箱冷凍,可反復冷凍使用。
注意事項 隨時觀察,保證冰袋、冰囊完整,無漏水。冰融化后立即更換,如患者有局部皮膚發紫、麻木及凍傷發生,應停止使用。冰袋和冰囊不宜過大,以免影響血液循環,腋下降溫30分鐘后復測體溫。禁止用于胸前區、腹部、耳后、足底。
酒精擦浴多用于40℃以上的高熱患者。
操作方法 用75%的醫用酒精(即藥店所售酒精)兌32~34℃的溫水,得到濃度為25%~30%的酒精水。再用紗布或柔軟的小毛巾浸入酒精水,擰至半干,擦拭患者身體。同時,將冰袋或冰水浸過的毛巾置于患者額頭,以防擦浴時全身血管收縮,腦部充血引起頭痛,足部放熱水袋增加舒適感。
需特別要強調的是,兒童和酒精過敏者禁用酒精擦浴。因為兒童的皮膚薄嫩,角質層發育不完善,血液循環較為旺盛。處于高溫狀態時,兒童全身毛孔張開,能快速吸收涂在皮膚表面的酒精。酒精經皮膚大量吸收入血后,容易使兒童,尤其是肝臟功能發育不健全的嬰幼兒發生煩躁不安、惡心嘔吐、呼吸困難等酒精中毒癥狀。若酒精濃度過高還可能造成腦及腦膜充血、水腫,嚴重者可因呼吸麻痹、重度缺氧而死亡。酒精過敏的兒童會發生皮疹、紅斑、瘙癢等全身不良反應,個別病例可出現反射性心率減慢,甚至心室纖顫及傳導阻滯,從而導致心跳驟停。
對于適合酒精擦浴的患者而言,正確的擦浴部位為腋窩、肘窩、腘窩、腹股溝、手心。
注意事項 如發現患者出現寒戰、面色蒼白、脈搏或呼吸異常時,應立即停止操作,及時就醫。與溫水擦浴相同,身體大血管豐富處可稍用力擦拭并延長擦拭時間。禁止擦拭胸前區、腹部、后頸部、耳后、足底。
(摘自《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