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若琦
豆豆2歲時說話音節不準,起初家長以為等大一點就自然好了??啥苟沟搅?歲,講話卻越來越費勁。
到醫院檢查后發現,豆豆聽力下降并伴有大前庭導水管綜合征。進一步篩查耳聾基因后,豆豆被診斷為因基因突變引起的遲發性耳聾。
遲發性耳聾是孩子在發育過程中出現的疾病,一般無法在新生兒聽力篩查中檢測出來。原因在于,患兒往往有很好的語言能力,而聽力的損傷和耳聾的進展是漸進的,家長可能不太留意。
為了彌補新生兒階段篩查不出遲發性耳聾的問題,家長應定期帶孩子到醫院做相關的健康保健檢查,并在日常生活中密切觀察孩子的聽力和語言變化。
一般來說,3個月大小的嬰兒就會對強聲音有反應,半歲前能分辨出媽媽的聲音,9個月時能主動向聲源處轉臉,不晚于1周歲會有言語意識。孩子1周歲以后,應每年去醫院進行聽力篩查。
平時家長在家測試孩子聽力的時候,一定要避開除聽覺之外的其他感覺,如視覺、觸覺等。一旦懷疑異常,應盡早帶孩子到醫院做聽覺功能檢查,爭取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通過聽力初篩查,意味著孩子的“耳蝸—中耳—外耳”通路功能正常,可判斷孩子的聽力基本正常。但此并不能排除聽神經及以上聽覺傳導通路的罕見疾病,并且,孩子可能還存在遲發性聽力損失的情況。
如果孩子沒有通過聽力篩查,則可能存在聽力問題。但并不是說孩子一定有聽力問題。外耳道有堵塞物,如胎脂、羊水等,檢查時孩子不安靜、體動多,環境噪聲大等,都有可能造成篩查孩子聽力不通過。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需要密切關注其言語發育情況。
未滿月嬰兒:外界突然的聲音刺激會不會引發寶寶出現驚跳反射、眨眼反射、覺醒反射、吸吮反射。
1~3個月:孩子睡覺的時候,外界一個較強的聲音刺激,會不會引發孩子驚跳、睜眼、手足抖動。
4~6個月:孩子會不會主動尋找聲源。
7~9個月:孩子會不會望向講話中被提及的人或物;孩子自己發聲時,有沒有出現音調的變化。
10~12個月:孩子有沒有開始模仿一些聲音并能發出大量不同的聲音,可不可以聽懂一些簡單的語言,如“過來”“抱抱”“再見”等。
1歲半:孩子有沒有至少可以說一到兩個有意義的詞。
2歲:此時如果孩子仍只能簡單地說一到兩個詞,如“爸”“媽”,還不能說有一定意義的語言;只會重復別人的話,不理解別人說話的內容。家長就應該高度警惕孩子是否有聽力障礙,并及時帶孩子到醫院或康復機構進行聽力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