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嘉 何燕玲
中醫常說“人有七情六欲”,這里的“七情”具體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種情緒。在“七情”中有三個字和焦慮有關,分別是“思”“恐”“驚”。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思慮是每個社會人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情緒。恐懼是當人們遭遇危險的時候,人體的自我保護情緒。“驚”是指緊張情緒。
焦慮是人類在與環境作斗爭及生存適應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基本情緒。在應激面前,適度焦慮具有積極的意義,它可以充分地調動身體各臟器的技能,適度提高大腦的反應速度和警覺性。只有具備某些病理性特征,同時對人們社會功能造成影響時,才成為病理性焦慮。
既然焦慮是人們常有的情緒,那么,為什么又有“焦慮癥”呢?那是因為焦慮情緒遭遇了三個“拐口”:首先,當思慮失控,無法停止,于是人們不再有效思考。其次,當驚恐固定,無法抹去,于是防御變成問題。再次,當緊張持續,無法放松,人們就不再發揮能力。當焦慮情緒遭遇三岔口,病理性的焦慮應運而生。
焦慮分為兩種:一種是正常的焦慮,它往往事出有因,是可以理解的、適度的。另一種是病理性焦慮,它沒有明確致焦慮的因素,或者雖然有原因,但反應過度,又或者這種焦慮一直持續或者反復出現。比如,在街上,一輛車擦身而過,人一緊張,反射性地躲避,這是正常的反應。但在那之后,他一旦上街聽見汽車鳴笛就會產生緊張,導致不敢過馬路,這就是病理性的焦慮了。
病理性焦慮是一個“大家族”,“成員”有廣泛性焦慮障礙、驚恐障礙、廣場恐懼癥、社交恐懼癥、特定恐懼癥、創傷性應激障礙、急性應激障礙以及軀體疾病所致的焦慮障礙(如甲亢引起的焦慮),還有物質所致焦慮障礙(如免疫治療引起的焦慮、飲酒引起的焦慮)。大家常說“借酒消愁愁更愁”,這里的“愁”就是一種焦慮。
廣泛性焦慮往往并不是聚焦于某個目標或者某件事,世間萬物都可以成為焦慮的內容,任何雞毛蒜皮的小事都會引起患者的焦慮,其表現關注度和事實嚴重程度往往不一致。
由于這樣的人時刻處于一種緊張狀態,肌肉緊繃,所以長時間處于極度疲勞的狀態,同時伴有睡眠障礙,或特別容易煩躁,這樣的癥狀往往持續幾個月甚至半年以上。
這是一種急性焦慮,往往來勢洶洶,而且反復發作,發作時通常伴有強烈的恐懼或不舒服的感覺。驚恐發作時,患者往往有瀕死感,常常感覺一口氣吸不上來,胸口好像被大石塊壓住,或無法控制要大聲喊叫。這時,患者通常會失去自我控制,出現人格解體或現實解體。在驚恐發作時,一些人心中的“我”已經是一個陌生人,仿佛靈魂出竅。
在驚恐發作時,會有一些不適癥狀和其他疾病混淆,如心跳加快、心前區痛或難受、呼吸困難、咽喉梗塞感、大量出汗等。通常情況下,患者會緊急呼叫“120”。
然而,當救護車把他們送至醫院急診后,他們的癥狀頃刻間全無。這是因為驚恐發作常常在短時間達到高峰,持續時間多維持在0.5~1小時。在驚恐發作的10~15分鐘內,患者的通氣量可以達到20升,這說明當驚恐發作高峰期,患者需大口呼吸。而到了20分鐘時,患者的呼吸通氣量下降至5升,這種驚恐發作短時間內達到高峰,又在短時間內恢復正常。
由于驚恐發作時的表現給患者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不少人擔心會再次發作,因此,常常產生“回避行為”。如患者曾經因目擊車禍而導致驚恐發作,之后就不敢上街,甚至回避聽到汽車急剎車的聲音。這類患者往往因此避免獨處和外出,時刻需要親人陪伴。他們害怕噪音、突然的聲響,害怕談及疾病、暴力或死亡的情景,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們的社交活動。
恐懼癥是指對特定的場景和事物產生恐懼感。這種恐懼感通常是不合理的,表現在身體的焦慮反應上,如心跳加快、臉紅、出汗、頭暈、手抖、口干等,嚴重時正常的生活秩序都被打亂。
恐懼癥也需要細分。第一類是單純恐懼,指暴露于特定的物體或場景引發的恐懼,如飛行、處于高處的恐高癥,又如對動物、昆蟲、注射、血液等的恐懼。第二類是場所恐懼,與單純恐懼相對應,恐懼的場合不是單一的,是指較空曠或者人多的地方,如電影院、公共交通工具、超市等。第三類是社交恐懼,常無明顯誘因突然起病,主要是指顯著和持久地對一種或多種社交或操作場合的恐懼,害怕被人審視、受窘或羞愧,擔心別人會看出自己的緊張和不自然。因此,這類人故意回避社交,如不敢去小賣部和售貨員有語言接觸,不愿意接聽電話。在極端情形下,這樣的社交恐懼可以導致社會隔離。
由此可見,焦慮并不是大眾想象的那樣,僅僅是焦急、思慮而已。焦慮癥屬于一個大類,而其中又細分為各種焦慮疾病。面對焦慮,應該怎么辦?
我們往往根據不同的焦慮原因、不同的亞型和表現來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心理治療有精神分析治療、家庭治療、森田療法、集體心理治療、暴露療法、催眠治療、生物反饋治療讓人放松等。心理治療是一個長期、循序漸進的過程。同時,一些藥物也可以緩解焦慮。由于焦慮和抑郁是一對“難兄難弟”,因此一些抗抑郁的藥物同樣也能治療焦慮。
心理治療是指臨床醫師通過言語或非言語溝通,建立起良好的醫患關系,應用有關心理學和醫學的專業知識,引導和幫助患者改變行為習慣、認知應對方式等。藥物治療是治標,心理治療是治本,兩者缺一不可。
正常的焦慮情緒人人都有。適當運用焦慮情緒,可以提高問題的思考能力,而當發展為病理性焦慮時就要引起重視了。如何讓焦慮情緒一直處于“穩定、適當”的范圍?那就需要在平時生活中,提高心理素質,以及對常見心理問題的處理能力,才能預防焦慮癥。
(摘自《上海大眾衛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