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少量死魚的種類,比如是底層魚,如鯽魚、鯉魚長期少量死魚,那魚塘底質可能出了問題。比如底部長期積累了大量有機質的情況下,在缺氧的情況下,就會厭氧分解產生硫化氫,一旦魚經過積累有大量有毒氣體的氣泡時,魚呼吸到了有毒氣體,就會中毒,出現死亡。偶看到的池塘底部冒起大量的氣泡就屬這種現角。像這種情況,處理地辦法最佳就是用調水改底,比如酵素或是底改片之類。
還有就是各種魚類都有少量死亡,一旦發現魚跳,或是魚體表有發紅的跡象,有的人就趨向于殺蟲消毒。假如是以慮食性魚類養殖為主,除去魚藥成本的因素外,最大的成本卻是由于殺蟲消毒所帶來的對花白鰱生長的影響。像現在的高溫季節,花白鰱的日增重率在水質培育正常的情況下,可以達到1~1.5%,對于一個兩三千畝,載魚量上百萬斤魚的水庫,每日增重的魚就是一萬多斤,顯然這種處理方法欠妥。而最好的處理方法,卻是調水,水質變好可以增加魚類的免疫力,少量的寄生蟲對魚類的傷害其實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大。另外一個因素養殖水體里所存的的細菌總量是大體一致的,不論怎么消毒,其實都只能調節細菌種類的結構,短時間可以殺死部份細菌,但一兩天過后,沒有被殺死的細菌又大量繁殖,總量又會恢復到從前,結果只是調整了細菌種類的結構。這也是很多人疑問的,殺蟲消毒藥也用了,為什么還是有少量死魚呢?
(據中國水產養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