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魚是廣東人對烏鱧、斑鱧及雜交鱧的統一稱呼。在自然界中,生魚主要有兩類,一個是烏鱧,另一個是斑鱧。我國歷來就有食用生魚的習慣,將其視為滋補品,要把一尾烏鱧養到3千克需要3年以上,斑鱧還達不到3千克,而雜交種就能表現出明顯的雜交優勢。例如烏斑雜交鱧融烏鱧生長速度快、體型大、耐寒、耐低氧和斑鱧肉味鮮美等諸多優勢于一體,突顯了該魚獨具的競爭優勢。烏斑雜交鱧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和廣東省中山市三角鎮惠農水產苗種繁殖場聯合創制,是以經過多代選育的斑鱧、烏鱧為父母本雜交繁殖形成的 F1代。該品種于2014年通過全國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生魚屬典型的肉食性魚類。該魚為廣溫性魚類,生存水溫為 0~38℃,最適水溫為 16~30℃。水溫達到 8℃以上時,常在水體中上層活動;水溫下降到 6℃以下時,游動緩慢,常潛伏于深水處;水溫接近 0℃時,則蟄居在水底泥中停食不動。在自然界,它通常棲息于水草叢生、底泥細軟的靜水或微流水中,時常潛于水底層,以擺動其胸鰭來維持身體平衡,它生性兇猛,能捕食各種小型水生動物。過去,人們主要養殖傳統的四大家魚以及鯉鯽鳊,它們主要是草食性、濾食性和雜食性,生魚就成了敵害魚類,遭到清除和滅殺,但是該魚具有極高的食用營養和藥用滋補保健價值,例如骨刺少、含肉率高,其蛋白質含量比雞肉、牛肉都高,而滋補保健價值更為突出。它能生肌補血,促進傷口愈合。在人工養殖條件下,生魚通過馴化能攝食人工配合飼料。
在鱧科魚類諸多原種、良種和雜交種中,以斑鱧為父本、烏鱧為母本的雜交種烏斑雜交鱧的生物學性狀以及養殖生產表現最為突出。烏斑雜交鱧生長速度較烏鱧(投喂冰鮮魚)高 24.7%,較斑鱧高 70%以上,常規年畝產量5噸的水平,喂養3個月平均尾重可達500克,5個月可達1 000克以上。它可以高密度放養,突破了高密度養魚的最高記錄,年畝產量可達7噸以上;可以投喂人工配合飼料;耐低溫能力強,優于斑鱧和斑烏鱧。與烏鱧相當,烏斑雜交鱧能在北方地區自然越冬,適于我國南北廣大地區養殖;該魚養殖成活率明顯高于其他品種,表明該魚生物學性狀穩定,抗逆性和抗病力強。養殖生產試驗顯示,該魚是一類優質高產經濟魚類,同時具有廣泛的適應性,例如在廣東省,烏斑雜交鱧的養殖畝產量為 6~10噸 ,福建、浙江的養殖畝產量在3~4噸,山東、重慶的養殖畝產量在 2~3噸。
烏斑雜交鱧主導養殖模式是單一品種高密度集約化養殖,當然,也可作為混養品種。
可以自繁自育,開展苗種培育,通過施肥和投喂人工飼料將魚花培育成體格健壯、均勻的魚苗、魚種。若購進苗種,要選擇獲得產地檢疫證的苗種,以避免疫病的傳染和流行,造成病原性污染。
充分運用光熱氣的負荷和水土、植被承載,優選養殖場地和營造生產設施,魚塘面積 3~5畝,水深 1.2~2.0米,水質清新、底質優良,排灌設施要完善、齊備,配置增氧機和水泵。
投放的魚種要求體格健壯、規格整齊,個體≥6厘米為宜,配養鱅魚 40~60尾,主要用于調節水質。
苗種投放后前一個星期要進行嚴格的飼料攝食馴化,可用少量魚肉醬加小苗顆粒料混合投喂,每天 4~6次,直到所有苗種完全搶食顆粒飼料為止。生魚專用配合顆粒飼料,投喂量參考范圍:體重 50克/尾以前投飼率為10%,50~200克/尾投飼率為8%~6%,200~300克/尾投飼率為4.5%~3.5%,300克/尾以上投飼率為 2.5%~2%。飼料投喂分 2次進行,上、下午各一次,并嚴格按照定時、定點、定質、定量執行。
魚養殖過程中應十分重視水質管理,經常加注新水,防止水質因飼料過?;蚣S便殘留等而惡化敗壞,但水體始終要保持有一定的藍綠藻。同時要做好防病措施,每15天殺蟲、殺菌、消毒,當池水 pH 值在7.0以下時,可全池潑灑生石灰調高pH值。該魚粗生、生命力強、易養、病害少,只要把放養密度和投喂強度控制在一定水平就可以將病害發生率降至最低限度。
(據《中國漁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