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顏士鋒
“一帶一路”是我國致力于推動全球經濟增長,實現國際合作互利共贏的重要戰略構想,該戰略貫穿亞歐非三大板塊,擁有眾多差異性文化,而發展文化產業是緩解文化沖突,促進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因此,為助力“一帶一路”戰略的文化認同,促進沿線全方位合作,必須優先促進我國文化產業的跨國發展,以文化帶動合作,以交流增強互信,進而為沿線國家經濟發展帶來新機遇,實現其經濟穩健增長。

國內層面的制約因素
1.文化產業鏈條較短,產品附加值偏低。我國文化產業起步時間較晚,在文化貿易出口額方面均低于發達國家,產業鏈條較短,產業結構不合理。具體來看:a.文化產業中產品加工環節多數為初級加工,缺少精加工產品輸出;b.產業產品分工體系不完善,國內產業區域結構失衡,部分地區文化產品同質性嚴重;c.文化產品生產環節與對應的服務環節銜接較弱,沒有形成合理體系。
2.特色核心品牌欠缺,產品創新能力低。為促進我國文化產業跨國落地發展,有效進入戰略沿線國家消費市場,必須建立具有中華文化的特色品牌。目前我國特色核心品牌產品精品標志性項目及外向型產品數量較少,覆蓋面較窄,品牌效益和社會效益較低,無法滿足沿線多元市場需求。
國際層面的制約因素
1.沿線多元文化差異明顯,文化核心內涵沖突。“一帶一路”戰略沿線涉及國家眾多,而各國擁有不同的歷史文化宗教信仰和價值觀念戰略。沿線多個國家因每種文化的歷史形成因素不同,其核心價值觀念存在差異,這不僅影響了沿線國家人民的思想意識和行為方式,更影響了沿線國家的外交理念及對“一帶一路”戰略和中華文化的認同程度。
2.沿線國家基礎設施薄弱,溝通合作效率偏低。“一帶一路”戰略沿線眾多國家的發展程度存在差異,并擁有多元經濟發展模式及社會發展制度,存在部分國家雖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卻缺少相應的發展基礎設施的情況。因此,沿線部分國家的基礎設施短板成為國際間文化產業合作的薄弱環節。
重視傳統文化和現代科技相結合,加快發展特色文化產業
要提高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關鍵是要加快發展中國特色文化產業,特色文化產業是指依托各地獨特的文化資源。
1.通過創意轉化、科技提升和市場運作提供具有鮮明區域特點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產業形態。若沒有特色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和特色文化品牌的廣為流傳,我國就難以展現出自身文化的強大優勢,難以掌握“一帶一路”文化秩序的主導權。因此,特色文化產業的繁榮和特色文化品牌的塑造,是中國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快速提高的關鍵。
2.發展特色文化產業要重視傳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元素,還要善于運用現代科技元素。我國歷史悠久,以互聯網智能機器為代表的現代科學技術符合現代生活方式和時尚潮流,面對數字化技術與文化產業深度融合的潮流,中國文化產業可以依托巨大的互聯網用戶入口快速發展的通訊互聯網和軟件產業,大力發展創意密集型、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優勢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
3.發展特色文化產業的重點領域包括文化旅游、文化教育等,要大力發展特色旅游業,塑造特色旅游品牌。旅游業是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是中國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特色旅游業,可以帶動其他文化產業的發展和文化產品及服務的消費,能有力促進提高文化產業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
4.大力發展特色演藝娛樂業,塑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演藝娛樂品牌,不像旅游業那樣受到地理區域和游客必須親身體驗的局限,演藝娛樂產品和服務具有傳播范圍廣泛、傳播速度快捷、傳播成本低廉的優勢,因而是提高文化產業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重要支柱。
堅持以市場創新為導向,培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中國特色文化品牌
市場是配置資源最為有效的方式,只有通過市場競爭和市場看不見之手的調節作用,優秀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才會脫穎而出,才會在國際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
1.將創新作為提升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法寶,塑造富有創新活力的經營模式,提供獨具特色的創意文化產品和服務。沒有創新,文化企業就沒有特色,就難有強大的國際競爭力。
2.要推動文化品牌企業走出去,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背景下,外向型文化企業和文化品牌跨國公司越來越成為全球文化生產和文化貿易的主體,代表了一個國家文化產業的先進水平。中國文化企業要通過加大向發達國家的投資,獲得高端的文化科技研發機構、人力資源、核心技術、品牌要素以及知識產權資源。更要通過加大向發展中國家投資,介入通訊院線網絡新媒體等重要平臺,推動當地民眾對中國文化產品和服務的認同,彰顯中國文化產業的國際影響力。
3.要因地制宜地把握不同國家和城市的法律制度、經濟水平、市場特點、文化背景,有針對性地提供符合當地需求的文化創意產品和服務。對于與中國文化相近的周邊國家,中國文化企業可以利用具有類似文化傳統的區位優勢,輸出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產品和服務。
對于與中國文化差異較大的國家,要善于將中國文化特色與當地的文化價值體系進行有機融合,既保持中國文化的特色,又能符合當地的審美觀念,以此吸引這些國家的民眾了解和喜愛中國文化。
加強管制和加大支持相結合,為發展特色產業和培育特色品牌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提高中國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既需要文化企業重視修煉內功,也需要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當前中國文化產業政策支持力度還不足,還存在市場開放度不高、法律體系不健全等不足。
1.要塑造開放有序的文化市場體系,鼓勵文化創新。
2.要建立完善的文化法律制度,當前文化立法權威性、系統性、針對性不強,對相關權益的保障力度不夠,新型文化領域的法制建設不夠健全。要重視知識產權法的制定和執行,如果知識產權得不到充分保護,文化創新者付出巨大犧牲獲取的創新成果將可能被竊取,從而蒙受巨大損失。
3.要對已經成功樹立品牌效應的外向型文化企業提供適當的稅收優惠和轉移支付。文化商品不同于一般商品,具有一定的公共品特性和外部性,因而政府需要對文化產業給予必要的經濟扶持。已經成功樹立品牌效應的外向型文化企業,其公共品和外部性特征更加突出,其出口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有助于增強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和美譽度,因此政府有必要對這些文化品牌企業給予適當的稅收優惠和特別補貼。可通過市場化股權投資和項目投資,為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巨大發展潛力的新生代文化企業提供資金支持。
4.要積極開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為文化產業開辟市場打好基礎,積極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實現發展戰略對接優勢互補,要與有關國家和地區積極舉辦文化周或交流年,加強資源流通和利益分享,加深中國與這些國家之間的文化理解與認同。
“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和政策的落實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多元、更便捷的機會,并將完善文化產業的合作機制,提升文化產品的文化內涵。而在這一重大戰略機遇下,如何抓住時機進一步推動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是急需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因此,采取具有針對性的對策,深入開展文化交流,發揮文化產業在促進民心相通方面的關鍵作用,是“一帶一路”和文化產業共同的發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