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梁麗萍
(作者單位:云南航天工程物探檢測股份有限公司)

戈德史密斯寫過一本關于金融發展問題的書《金融結構與經濟發展》,是他對金融發展問題的研究成果,他開創了金融發展研究的先河。其后有麥金農,他研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過程,并認為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金融抑制的現象,他推動了全球金融自由化,在我國可以稱之為金融市場化。我國金融體制自改革開放以來,受金融發展理論的影響,經過不斷探索,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改革創新發展之路。但近年來,“脫實向虛”這個形容我國金融不良發展苗頭的詞受到了社會的極大關注,脫實向虛是指脫離了實體經濟,而把更多的人才和資源輸入到了虛擬經濟當中,導致虛擬經濟的增長速度過快,到最后導致出現了虛擬經濟的泡沫。
在我國具體表現為產業的空心化,并直接影響到了經濟的穩定健康發展。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實體經濟從來都是我國發展的根基,當務之急是加快轉型升級。”目前,我國金融改革的節奏明顯加快,如貸款利率下限松綁、人民幣自由兌換進程加速等政策的推出,都預示著我國金融改革已步入深水區,由此加速了我國金融的發展[1]。
前人對金融發展與資本配置效率的研究有很多,在我國,也有許多人從各種角度對其進行了研究探索,大多數人認為金融發展水平對資本配置效率具有改善作用。1993年King和Levine曾指出金融體系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他們認為完善的金融體系能夠提高成功創新的概率,從而加速經濟增長;同樣地,金融體系的扭曲會抑制創新,降低經濟增長的速度[2]。在1999年Levine進一步解釋了金融系統的作用及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理論表明:完善的金融系統能改善信息不對稱和降低交易成本,從而提高資本的配置效率,促進經濟增長[3]。隨后有更多的人,像李青原、Wolfenzon等進一步從實證的角度驗證了金融發展對資本配置效率的正向影響。但人們逐漸發現,金融發展與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之間還受許多其他因素的影響,如政府的干預、地區的經濟政策環境、地區的法律、地區的制度等都會降低金融發展對金融資本配置的效率的影響。由此,尹希果、桑守田以及張慶軍等進一步完善了理論,他們認為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證來說,金融發展對提高資本配置效率都有主要影響,而且這種影響與金融系統的完善程度有關,越完善提高的越明顯,與此同時,它們的關系還受地區政府干預、政策、法律、制度等影響。
從上可以看出有許多文獻研究金融發展與資本配置效率之間的關系,但目前很少有研究金融市場化與資本配置效率之間的關系,大多是關于研究利率市場化對資本配置效率的影響。方軍雄的研究指出,雖然國有企業的資本配置效率在整體上顯著弱于非國有企業,但隨著市場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其資本配置效率均有所改善,且兩者的差異逐漸縮小。前人的不斷研究認為,在金融市場化上,政府的干預有如雙刃劍,既有糾正市場失靈的作用,也有不良的作用,正確使用政府的權利很重要。大多研究的觀點表明,提高金融市場化水平促進經濟增長,對資本配置效率具有改善作用。
從戴偉等的研究中我們可以得到以下觀點,我國實體經濟資本配置效率整體效率水平較高,但存在顯著的省域和區域差異。其次,金融市場化提高了我國實體經濟資本配置效率,其市場化水平越高,正向影響越大,所以進一步深化金融市場化水平改革,提高其市場化水平,能夠有效改善金融資本“脫實向虛”的現象。
本文考察了金融發展、金融市場化對實體經濟資本配置效率的影響,重點結合了我國“脫實向虛”的發展現狀,從前人的文獻中分析整理,得出以下結論:金融發展對提高資本配置效率有重要影響,而且這種影響與金融系統的完善程度有關,越完善提高的越明顯,與此同時,它們的關系還受地區政府干預、政策、法律、制度等影響。提高金融市場化水平促進經濟增長,對資本配置效率具有改善作用,但金融市場化水平對資本配置效率的改善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如政府干預、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人力資本現狀等,我們在考察其對我國實體經濟資本配置效率的影響時,需要考慮這許多影響因素。此外我國實體經濟資本配置效率整體效率水平較高,但存在顯著的省域和區域差異。因此,我國要解決實體經濟資本配置效率的問題,首當其沖應當從這兩個方面下手,以穩定我國經濟的健康平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