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二十一世紀,互聯網技術口新月異,網絡已然走進了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網絡也為馬克思主義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新的挑戰。黨的十七大提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要使馬克思主義具有中國特色和時代特色。因而做好網絡中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工作,提高馬克思主義在網絡世界中的吸引力,引導網絡文化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已成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新課題。本文旨在探討如何借助網絡平臺更好地將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使網絡大眾將這些理論轉化為實踐指南,從而引起全社會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進一步關注。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挑戰;機遇
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可以說,在“互聯網+”時代,理論的中國化問題以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擺到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面前,既是新時代對理論提出的新要求,也是理論本身面臨的新挑戰,實現中國化成為關涉理論生命力的大事。那么,在此背景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面臨哪些挑戰? 又當作何應對呢? 本文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例,通過與自由主義經濟學的比較,就“互聯網+” 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展開討論。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容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也是對馬克思主義進行選擇的過程,時代特征成為選擇馬克思主義的重要依據和參照。如在以戰爭與革命為特征的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面臨的主要任務是馬克思主義關于革命理論的本土化。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之所以首先傳播、接受的是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首先認同的是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理論、暴力革命理論、無產階級專政理論,說到底是由時代特征決定的。
1926 年 3 月,毛澤東在就紀念巴黎公社的重要意義發表講演時強調:“馬克思說:‘人類的歷史,是一部階級斗爭史。這是事實,不能否認的。人類由原始社會進化為家長社會、封建社會以至于今日之國家,無不是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階級斗爭的演進……我們向來讀中國史,不注意階級斗爭的事實,其實四千多年的中國史,何嘗不是一部階級斗爭史呢?”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的這一解讀和對中國歷史的這一詮釋,顯然是時代特征作用的結果。
在以和平與發展為特征的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面臨的主要任務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建設理論的中國化。鄧小平理論之所以繼承馬克思主義重視生產力發展的理論,發展晚年馬克思提出的社會主義本質二重性的新思想和東方國家跨越卡夫丁峽谷的新道路,鄧小平理論之所以發展列寧的社會主義本質觀、社會主義重心觀、商品經濟觀、資本主義觀、全盤改革觀、可控改革觀,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一系列思想,實際上是由時代特征決定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科學發展觀的提出,也是時代特征作用的結果。因此,時代特征的發展變化,制約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內容的發展變化
二、”互聯網+”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意義
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部分:
第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利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恩格斯指出“我們的理論是發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并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馬克思主義最為寶貴的理論品質為與時俱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只有被廣大人民群眾所理解和接受,才能不斷地完善和發展,與時俱進。
第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利于應對各種思想挑戰。任何意識形態若要取得主導地位,都應該實現大眾化。在革命時期,共產黨人曾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具體國情結合在一起,使中國革命最終取得了勝利。新中國成立之后,馬克思主義被作為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在全社會推廣馬克思主義。在當今全球化背景下及社會轉型時期,我們面臨著各種思想的侵蝕,意識形態控制力也面臨挑戰。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第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利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茖W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江澤民指出“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我們進行的一切工作,既要著眼于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時又要著眼于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所以,一旦人民群眾一經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就一定能推進社會全面進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第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和加強先進文化建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要充分利用馬克思主義的協調發展觀點對市場經濟進行指導,避免價值取向偏離,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而“隨著經濟建設的高潮的到來,不可避免地將要出現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中國人被人認為不文明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將以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現于世界。”。江澤民指出“必須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利于經濟發展和先進文化建設。
三、“互聯網+”時代馬克思中國化面對的挑戰
1網絡輿論影響傳播環境
在網絡自由的環境中針對某一事件的輿論導向由于政府缺乏對網絡輿論的監管力度,網絡輿論信息來源的主體的不確定性,真實度的不確定性使得網絡輿論的客體一人民群眾的情緒和政治傾向受到煽動。網絡輿論所產生的一系列暴力事件不斷升級,有些甚至觸犯到法律和道德的底線,社會主義和諧環境遭到嚴重地破壞。人民群眾對信息的真實性缺乏判斷,這樣就會相信網絡上的事件輿論,并有可能引起人民群眾對網絡輿論所描述事件的行動支持;這時侯如果黨和政府不能較好地利用網絡這個信息傳播途徑,處理好人民群眾的現實問題和利益沖突,更沒有站出來公布掌握信息發布的主動權糾正網絡輿論所披露事件或問題的真實性,而是采取信息封鎖,這樣則很有可能使人民大眾同政府之間產生隔閡,削弱黨和政府的凝聚力,向心力。網絡輿論的傳播過程就嚴重地影響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進的社會環境和網絡秩序,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得不到人民群眾的支持。
2網絡大眾價值選擇多元化
網絡中各種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思想蔓延,誤導網絡大眾追求“時髦”文化,推崇不正常的生活行為方式,摧毀人民群眾學習意志力,使網絡大眾普遍缺乏社會責任感。物質享受破壞了馬克思主義為主導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信仰,使網絡大眾沒有遠大的精神追求而是只關心一些現實問題,一味地摒棄對主流精神信仰的追求,進而將某種有限的物質神圣化作為自己的生活目標進行追求。
3網絡媒介影響力的消極性
第一,網絡媒介中復雜的內容使人民大眾心中馬克思主義的凝聚力不斷地淡化。人民群眾對網絡安全意識認識不夠,一些道德敗壞的網民大肆地利用網絡媒介宣傳法西斯、民族歧視,封建迷信及色情暴力內容,甚至一些關于歪曲黨和政府形象的極端言論出現在網絡媒介中;第二,網絡時代中,網絡大眾淹沒在大量的信息中成為“數字人”。網絡大眾在虛擬網絡中往往逃避現實,對國家大事和社會的時事漠不關心,與現實的信息交流中斷一定會造成對政治熱情的減退。一些有價值的馬克思主義的宣傳教育信息對網絡大眾起不到任何的引導作用,最終淪空談;第三,網絡中各種網絡娛樂和商業化的表現,滿足了個別網絡大眾的文化需求,減少了網絡大眾的政治參與熱情。對網絡中豐富多彩的娛樂性享受,使網絡大眾不在利用網絡媒介來關心黨和國家的理論、路線和方針,最終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淪為空談。
四、“互聯網+”時代馬克思中國化的發展方式
1汲取網絡資源發展馬克思主義
借助網絡平臺開放性的特點,徹底打破了傳統媒介的時間和空間限制。使網絡大眾無論身處何時何地,都可以從網絡平臺中的文化窗口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使關于馬克思主義最新的理論資料只要發表在網絡,轉眼間理論資料就能傳到全國乃至世界的其他地區。在網絡上網絡大眾通過對馬克思主義大量理論資料進行掌握,可以與外界其他地區的網絡大眾自由地進行研究討論,足不出戶就可以獲取馬克思主義相關的經驗和理論新成果。網絡大眾可以同時與其他上網者針對馬克思主義新理論進行平等的信息交流與對話,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效果。
2擴大馬克思主義網絡受眾范圍
在網絡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推進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將馬克思主義從課堂中的課本理解中解放出來,變成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武器。這就要求充分利用好網絡資源做到科學統籌。將網絡中的人力、財力和物理進行資源整合,實現教育資源宣傳和整合的效益最大化,將網絡虛擬中的理論宣傳融入到網絡大眾的口常生活中去并進行指導性實踐。做到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的學習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緊跟時代的步伐,關注民生時事,增強理論宣傳的時效性。將理論宣傳工作在網絡平臺中的覆蓋面不斷擴大。
3創建馬克思主義資源數據庫
馬克思主義網絡數據庫資源的共享化和標準化。網絡資源的豐富必然帶來管理的混亂,這就要求馬克思主義網絡數據庫的管理者要制定出一套成熟的管理制度對其進行管理。對網絡數據庫中收錄的資料要進行嚴格的審核,確保對網絡大眾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定期對網絡數據庫中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語言進行審核,避免一些不規范性詞語的出現。此外,網絡數據庫管理者也應加強自身的理論素質教育,堅持馬克思主義為主導思想,培養堅定和較高水平的政治素養和分辨能力,把守住網絡數據庫這道關。馬克思主義網絡數據庫建立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自身需要,還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普及建設提供了一個最佳的平臺。數據庫的建立滿足了廣大網絡大眾的需求,使豐富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資料得到共享,更好地指導網絡大眾的實踐,網絡大眾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得到強化。
結論
總之,時代特征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具有一種內在的關聯。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既要正確處理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關系,也要妥善處理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時代特征相結合的關系,將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實際、時代特征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有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參考文獻
[1]席成孝,王增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現實與展望[J].理論探索,2007(3):8-12.
[2]趙士發.中國問題與時代精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與邏輯反思[J].江漢論壇,2008(12):16-21.
[3]吳建偉.馬克思主義時代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J].理論與改革,2011(1):17-20.
[4]王增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時代化[J].理論導刊,1998(5):21-24.
[5]陳保志.網絡傳媒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13.
[6]王峰明,莫小麗.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互聯網+”時代的挑戰與回應[J].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2016(3):76-86.
[7]馬喜春,于偉峰.新形勢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面臨的幾個挑戰[J].河北地質大學學報,2009,32(6):117-120.
[8]曾彩琳.全球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關系解讀[J].北京電子科技學院學報,2011,19(3):7-13.
[9]王家穎.淺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時代特征[J].祖國,2017(6):150-150.
[10]張艷濤.互聯網+時代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面臨的問題與挑戰[J].蘭州學刊,2016(8):106-111.
作者簡介:
劉洋(1988-),男,民族:漢,籍貫:安徽合肥,當前職務:文秘,當前職:科員,學歷:安徽農業大學法學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