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進入21世紀,隨著技術的發展,中國藝術家開始學習西方新的數碼攝影和影像技術,開始將新的媒體技術與獨具中國悠久文化和獨特風格的山水結合,并加入所關注的社會問題和個人主張觀點表達,從而區別于西方的藝術面貌。從為喚醒民眾關注環境危機的姚璐、楊泳梁,到為尋找黃河之源獨自朝圣的張克純。中國傳統的山水元素在中國當代攝影中從最初表面的構圖、留白,到后來的意境、格調、氣象的融入,無不體現了現今新形勢下習近平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的觀點和立場。我們要創立獨有中國特色的攝影風格,就必須要向優秀的古老的中國傳統繪畫學習借鑒,以及從古老的中國哲學中汲取先人的智慧,這樣才能構建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攝影語言體系。
關鍵詞:新山水;畫意;創新
一、姚璐的《新山水》
姚璐,生于 1967 年,2005年,在北京奧運會舉辦的前夕,藝術家姚璐所居住的望京地區開始了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工程,伴隨著鋼筋鐵骨高樓大廈的拔地而起,一堆堆的建筑垃圾也應運而生,為了防止垃圾中的塵土污染大氣,工人們把一堆堆綠色的防塵布覆蓋在砂石土堆以及垃圾堆上,從遠處來看就好似一座座綠油油的小山。這些覆蓋著防塵布的建筑渣土,在姚璐眼中很像中國傳統山水畫里面的高山,他萌生了利用這些垃圾重建當代中國風景的想法。經過大量的素材準備,克服了電腦技術上的困難,姚璐《中國景觀》系列中的第一幅作品《行春古渡圖》圖誕生了,在他的作品《新山水》(2006 年-2009 年)中運用數碼技術,將傳統中國山水畫中的山、霧和涼亭用垃圾堆、污染物、工廠來代替,組成了他眼中的“新山水”。
20世紀 90 年代開始對傳統山水畫進行重新詮釋的潮流,在姚璐的攝影作品中我們能找到元代的倪瓚、黃公望,明代的沈周和仇英,以及清代王鑒風格的痕跡。但毋庸置疑,他的攝影畫面主要還是受北宋山水畫的影響,諸如燕文貴的《溪山樓觀圖》等作品。但是姚璐并沒有直接復刻大師的作品,而是取材傳統,并通過現在的方式重新演繹。最初,他只想拍攝那些荒山和瓦礫,通過沿襲中國山水畫的古典藝術形式來創作,隨后又決定與北京的城市變化建立聯系,給作品賦予更加深刻的社會內涵,“新山水”系列因此誕生。姚璐認為這一矛盾是無可避免的,因為他知道北京城的變化是中國常規發展的一部分。這一矛盾通過垃圾和廢物反映在他的創作中。他把這個現狀還原出它以前具有的詩化或它的唯美,來表達對過去美好的懷念。因此,這一系列作品表面上看是對破壞山水和文化遺產的公然諷刺,但是用作家馮博一的話來說,卻成了一種“凄美的視域”。姚璐認為,他作品中所暗含的更替與毀壞是一個過渡社會所特有的。所以,他的作品蘊含對中國當下情形的包容以及對未來中國社會的樂觀態度。
二、張克純的《北流活活》
張克純,1980年生于四川。2014年7月12日憑借其作品《北流活活》獲得了阿爾勒攝影節發現獎,并獲得25000歐元的獎金,張克純一夜之間火了,一時之間,媒體、雜志、網絡、報紙都開始鋪天蓋地地報道他,采訪他。初次看到他的作品,就被其中滲透著的憂傷的、淺淡的詩意給打動。他對于黃河流域的觀看和獨特的視角,具有情緒化和詩情畫意的都讓人沉浸,雖然類似的表現手法在國內外顯然也是不新鮮了,因為很多人拍過類似的題材,樣貌和形式都不遜色,但是張克純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了新的“意境”。
2010年,受到張承志《北方的河》的啟發,張克純以黃河及其周邊物、土、人、情為敘事線索展開長達三年的拍攝。這組作品遠遠超越了藝術家以相機為媒介對風景的社會性紀錄,它是寧靜、清淡的。“這片水土的人們原本就是這樣繁衍生息,流水般向前。商業洪流的到來讓人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但豐富的文化精神也受到了劇烈沖刷。”張克純這樣描述這組照片,但他更愿意相信這條河帶給人們的希望,因此,他給它取了一個名字——“北流活活”。
張克純的藝術創作歸類于反省性的藝術,但是他的藝術主旨與傳統的中國山水畫主張似乎不謀而和,但不同的是受文人畫派的影響,中國傳統山水畫是去“政治化”的,彰顯作者修養,是一種超越現實的、脫俗的藝術追求。相比之下,張克純的作品中的,體現出了儒道結合的新特點,即外觀上借助以莊學、玄學為基礎的中國傳統山水畫風格,體現的是對現實世界與蕓蕓眾生的關懷。張克純的作品骨子里就包含了中國山水畫的“意境”“氣象”“格調”,他沒有抓住古典山水畫的形式。而是從中汲取出最重要的靈魂,雖然在畫面中看不到明確的山水畫的形式風格,但是每一張作品中所透露出的元素無一不帶有著山水畫的影子,所張克純的作品讓我們感受到了平淡,但是平淡之下卻不只是平凡。
三、創新的的發展
藝術貴在創新,沒有創新就談不上真正的藝術,但創新談何容易時下有很多關于“創新”的解釋,把“新奇”、“怪異”作為藝術創作中“創新”的代名詞,以為只要不同于別人就可以叫“創新”,有的甚至搞得很“暴力”、“血腥”、“色情”所謂的藝術,失去了“人本”應有的道德感,打著“創新”的旗號,這些違背人本道德觀念,實際上是過分鼓吹“自我表現”的結果。當然,張揚“自我表現”有其合理的成分,比如個性解放、人性自由等方面,但把“自我表現”夸大到心物二元的對立立場,就明顯地違背了藝術的科學精神。
習近平主席在十九大上明確指出我們的總體目標,那就是到2025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基本形成,研究闡發、教育普及、保護傳承、創新發展、傳播交流等方面協同推進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化產品更加豐富,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顯著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更為堅實,把創造性和科學規律性結合起來,大膽引進與守住民族特色統一起來,處理各種矛盾,在深刻體會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上下功夫,才有勇氣去直面東方與西方兩種文化的碰撞與挑戰,迎接挑戰中貫通古今、融匯中西,找到發展自己的線索,創造完全屬于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藝術,這樣的藝術新體、新風格和新傳統才是有意義的創新。
作者簡介:
陳方斌(1993-),男,漢族,籍貫:山西運城人,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藝術學院,17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攝影
(作者單位: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