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帆
霧鎖瓊州。大霧起起散散,欲走還留,已連續七天在瓊州海峽“搞事情”。氣象部門稱,春節期間的這場霧,67年未遇。
它偏偏趕上了春運。今年春節黃金周前半段涌入海南的自駕游車輛比往年增加了20%以上。兩重因素疊加,從初四開始,造成了每天上萬輛車滯留海口。一時間,舉世關注。視覺沖擊強烈的港區航拍圖不但在中國社交媒體上廣為傳播,還引來了國外媒體爭相報道。
連續大霧是60多年未遇,應對春運期間過海車輛滯留海口卻有了經驗和教訓。前次類似事件,就發生在四年前的同一時期。
吃一塹,長一智。從2月19日起,海口啟動港口滯港應急一級預案,設立了一級應急處置指揮中心,交通、氣象、公安、環衛、市政、港航、海事、民政、旅游等職能部門紛紛組織人力放棄休假,與港區市民、熱心企業、志愿者、新聞媒體等投入到為返程旅客的服務與保障之中。
一座文明城市成功經受了突發事件的文明大考。一度發生的滯留車輛集體鳴笛事件,在常態化的志愿服務和全覆蓋的過海信息推送下,逐漸消弭。
但再暖心的堵車,仍然是堵車。問題的根本還在如何安全且盡可能快速地消化滯留的車流和人流。
進出海南只有海空兩途。對于自駕游客來說,瓊州海峽過海通道是他們回家的唯一選擇。而對于海事部門來說,遵循大霧停航標準也是確保安全的不二之選。空放嘴炮要求不顧通航條件強行出港,不但無助于消化滯留,反會激化矛盾,路堵之外更添心堵。
提升工作效率,挖掘運送潛力,騰出港區全部停車場地,讓過海車輛能盡可能入場,在霧來時有序引導車輛上船,在達到通航標準時及時出港。強化統籌聯動,跨省從廣東協調支援26艘船舶增加運力。能想到的這些,海口都做了。
還有什么招呢?對外地車上島說“不”,公共輿論場上也有這樣的聲音。在一個日益開放、以“全面深化改革”為指向的新時代,重提“封島”舊話,不過是島民心態的卷土重來。海南要封島建自貿區,沒有制造業腹地,拿什么貿易?沒有足夠的人流,跟誰交易?上海有長三角,廣東有珠三角,都是全球制造業聚集地和人口最密集聚居區。海南有什么呢?
理想中的海南自貿區,主體消費者仍要指向游客,而且是足夠多的游客。老想要高端游客,來到海南就有高消費,就能產生漂亮的旅游收入轉化,問題是,亞特蘭蒂斯等的確能吸引高端游客,它的伴隨物卻是“孤島效應”:一方面,游客無法近距離感知海南的風土人情與民俗文化;另一方面,酒店掙了高端游客的錢,對本地民眾增收無法形成直接關聯。從近年來春節黃金周的游客組成看,海南要建設國際旅游島,仍需優先建好夯實“國內旅游島”。這兩個目標并不沖突,至少在較長一段時間內,海南作為“中國人民的四季花園”和“國內唯一熱帶海島度假勝地”這一旅游定位不會變,國內游客作為海南旅游消費者的主體地位不會變。
正因為如此,破解瓊州海峽交通瓶頸對于海南的未來才更顯重要。海運易受大霧和臺風影響,目前的粵海鐵跨海通道注定只是過渡性安排,它無法替代跨海隧道或跨海大橋。當然,總有人擔心瓊州海峽跨海隧道或跨海大橋一通,海南將變成自駕客的停車場。從問題導向出發,這一擔憂無可厚非,卻也毋須夸大。自駕車滯留有明顯的季節性特征,在春節等海南旅游高峰期對進島自駕車征收適當的環境資源稅或實行嚴格數額限制,都是可考慮的方案。因噎廢食不應是美好新海南的選項。
購票是開放的,先到先得。未來有了跨海隧道或跨海大橋,進島也一樣:旅游高峰期,先到先上島,后到的請自動改道。在信息公開且確保公平的前提下,無視旅游警示堅持上島就得承擔相應的出行風險。要相信自駕客都是理性人,在透明的信息環境里會有理性的選擇。
跨海大橋有待時日,今日之堵還得今日治。解決自駕車滯留,粵海兩地協調、多部門聯動機制已經有了,來年還得加上大數據思維,用大數據和市場機制來引導自駕車的進島和出島。政府職能部門和航運企業應放低姿態,主動握手知名互聯網企業把瓊州海峽“智慧航運”先建立起來,這是“海南智慧島”的最基礎工程。自駕車實行掃碼購票,且進出島雙程一次性購票,每日在已考慮突發因素的前提下根據海峽最大運力實行限行。旅游等部門聯動發布出行信息提示,根據進島車輛數在廣東就實現對自駕車的疏導分流。針對自駕車滯留有明顯的季節性特征且受天氣條件影響較大,協調異地航運企業參與臨時運營,通過票價浮動等市場機制來實現再分流也應成為應急預案中的常規選項。
路堵心不堵,才是久經春運大考的城市應該交上的答卷。
國務院《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國發〔2015〕50號)要求:交通旅游服務大數據。探索開展交通、公安、氣象、安監、地震、測繪等跨部門、跨地域數據融合和協同創新。建立綜合交通服務大數據平臺,共同利用大數據提升協同管理和公共服務能力,積極吸引社會優質資源,利用交通大數據開展出行信息服務、交通誘導等增值服務。
《海南省促進大數據發展實施方案》也提出,推進交通服務大數據挖掘應用,實時提供道路交通信息、換乘信息、氣象信息、停車場信息以及其他相關信息,提高交通運輸管理與信息服務智能化水平。
如今看來,用大數據這個“藥引”,為“擁堵病”配出良方,有關各方還需繼續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