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洋


在新一輪的教育裝備競爭大潮中,父母對孩子教育總是“大手筆”投入,絕對不能虧待孩子。這種“大手筆”帶來的益處是,孩子們更容易獲得優質的教育資源,但同時也給家長們帶來了新的負擔。有的家長坦言,養娃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孩子學得累,自己教得累。
那么,對于學齡前寶寶,到底要不要教這么多納容呢?實,面臨困境,想明白33個關鍵問題,拿出投資人的眼光和策略,你便能從糾結情境脫困而出,找到投資自家寶貝的新眼光、新路徑。
不會在合適的時候做合適的事情,也養不成良好的習慣。相反,他會學到每到事情解決不了時就使勁磨大人。
困惑1總會陷入細節焦慮
麥麥4歲了,最近開始教他學心以內的加減法。如果間3+5等于多少,他能立刻說出是8,但如果問他:“小明有3個蘋果,媽媽再給他5個蘋果,小明有多少蘋果?”他卻不能立即說出是8個蘋果,還得拿出小手指來去挨個數。媽媽就很納悶,都教了這么多次了,怎么連這么簡單的問題都還反應不過來?看著別的孩子都學20以內的加減法了,麥媽感到心里發虛,想:“我象的水平還這么差,以后上了小學怎么辦?我教了這么久,孩子也沒學會,真是不知道該怎么教!看來孩子數學太弱了,我得給他報點補習班,真不知道哪個補習班效果好,看來得好好研究一下。這孩子就知道看動畫片,我得再受花點時間讓他練習做題……”
新眼光
糾纏于細節,不如把握整體
從一個小問題,最后歸因為要報班、多做習題,這樣的邏輯雖然可笑,但卻是很多父母陷入細節焦慮的模式。
·想想你的焦慮從何而來?
客觀來看,信息時代的快節奏、轉型社會的教育資源不均衡、可預見的激烈競爭等都是讓人焦慮的因素。主觀方面,對家庭教育作用的重視、自家孩子與周圍孩子做比較的慣性、對孩子的過高期待甚至拔苗助長加劇了家長的焦慮感。焦慮本質上是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擔憂,適度焦慮將促使我們為即將到來的挑戰提前做準備,有助于自如地應對變化,但過度焦慮卻讓我們陷入負面情緒旋渦,影響解決問題的能力。
·別自亂陣腳,回到問題本身
因細節困惑出現過度焦慮的情況比比皆是。這樣一來,擺在孩子面前的簡單數運算問題不但沒有解決,還新增了很多遠期問題,自亂陣腳。其實,如果把精力聚焦在分析問題本身,更.容易找到解決方案。
麥媽在教3+5=8時,孩子只是在機械記憶,沒有真正理解抽象數字后面的數量關系,所以當孩子面對3個蘋果和5個蘋果一起有多少的問.題時,仍舊選擇自己偏愛的點數方法。了解到這一點,作為媽媽的挫敗感可能減少了一大半,感覺好了不少。
·教育和投資一樣,同樣需要全局觀
若要徹底解決焦慮,就需要調整一下發展視角,站在更長遠、更寬廣、更全面的角度去思考,應當讓學齡前寶寶經歷什么樣的數學活動,才有助于數學思維的發展呢?
就麥麥反映出來的數運算問題,父母應當意識到數運算需要數感做基礎,孩子需要在大量具體、直觀、自然的問題情景中積累對抽象數字的理解,才能體會符號化的數字意義,進行抽象的數運算。認識到這點,媽媽就不會只盯著眼前的問題而忽略了整體的發展。
一旦樹立了整體發展觀念,父母更容易抓住學習的本質,找準孩子在語言、數學、個性等各方面發展的規律,便能擁有一顆平常心來面對遇到孩子身上五花八門、層出不窮的問題。
困惑2怎么教都沒有效果
為了讓豆豆的英語達到母語水平,豆豆媽為他精心設計了一套學習方案,每天給豆豆安排了大量的英文學習時間,想把自己認為的優質資源全都灌輸給豆豆。豆豆卻很抗拒,完全不按媽媽的設計來。媽媽很失望,也很委屈,覺得自己的用心白費了。
新策略
琢磨怎么教有效,不如想想孩子的需要
互聯網總是強調用戶思維,作為父母,我們是不是也要想想,孩子的需要到底是什么?這些學習方案是不是孩子需要的?就能理解孩子的抗拒與喜歡,想出更適合孩子的英語和數學活動。
·孩子需要的,才是最適合的
有人說,孩子還沒有大人眼里的“理性思維”,他們需不需要重要嗎?答案是肯定的。選擇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量問題,會尊重孩子的自主意識,會意識到內驅力的重要性,由此,給孩子選擇學習內容時,會考慮是否符合孩子當前的認知發展水平,是否是孩子感興趣的內容,是否對孩子長期發展有作用。
·明確需要,才能有效選擇資源
一旦明確并尊重孩子的主體地位,我們會發現作為家長的職責并不是教給孩子什么,而是需要把選擇的權利交還給孩子,根據孩子的需要去選擇適當的教育活動、資源和產品幫助孩子學習。更為重要的是,我們會發現學齡前寶寶身上天生的好奇心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多么寶貴,這將給他們后期的正式學習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困惑3時間不夠,恨不得掰成兩半用
隨著網絡的普及、知識付費的流行,冬兒媽媽選擇通過網絡獲取優質教育資源,自己在家教孩子。在教的過程中,她常常以知識為導向,關心能學交少知識,比如能學受少英語單詞,能背受少首唐詩,會寫受少漢字,能不能完成00以內的數運算……因此,5歲的冬兒每天都會有一些固定的學習任務。雖然冬兒媽也知道并希望孩子好好玩,但似乎總是無法協調兩者的矛盾。比如,冬兒從幼兒園回來到睡前只有3小時,讓冬兒自由玩耍的話,就不得不減少他系統學習的時間。她常常感覺時間不夠用。
新路徑
在矛盾中兩難,不如試試看看未來
學和玩,表面看起來確實難以取舍,不過,如果你把自己想象成投資人,你眼中可能不是眼前投資了多少錢,而是公司在未來的價值增長。如果把這樣的眼光應用到教育中,面向未來,孩子學習能力增長與單純的積累知識相比,選擇起來就沒那么困難了。而用這個邏輯來看問題,你會發現,冬兒媽明顯屬于單純積累知識的父母,而如果用能力導向來代替知識導向,學和玩也許并不是非此即彼的。
·能力導向,為未來而學
能力導向派的父母常常會關心能發展什么樣的能力: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發展得怎么樣?孩子應當具備哪些良好的學習習慣?孩子的求知欲怎么樣?孩子在面對困難時應當以什么心態去解決?……
能力導向的父母會贊同“為未來而教,為生活而學”的理念,開始思考如何解決早期教育與后期學習的連續性問題,由此會在各種選擇中更為理智。
在這樣的思考背景下,急迫學知識的重要性消解了,孩子早期發展中玩的重要性凸顯了,優先發展誰,父母也能很自然地做出選擇。
·關注學科的學習本質,注重核心能力培養
當然,玩也是有技巧的。能力導向派的父母對各學科的本質有著清醒的認識,所以他既了解知識是發展技能的基礎,不會過于強調知識輸入。
比如,當孩子開始問天上的月亮為什么有時候是圓的,有時候是彎的?強調內容導向的父母會講一堆相關的科學知識,而能力導向的父母則會意識到:科學是一套系統、嚴謹獲取新知識的方法,科學思維的本質是假設與證據的相協調。所以,他會選擇引導孩子將自己認識世界的方式與科學探索世界的方式關聯起來,發展孩子觀察、假設、驗證、記錄等科學技能。他不會著急給孩子答案,會聽孩子的解釋和困惑,讓孩子或是以科學探究方式,或是以想象方式形成合理的因果解釋。而這些學習過程,只需要在孩子玩的過程中稍加弓導即可。也就是說,在孩子的眼中,這是另一種玩,甚至是更酷的玩法。學與玩,根本不矛盾。
如此一來,你會發現,你能夠更加從容地陪伴孩子應對未知的挑戰,見證孩子萌發自己的思想、選擇自己的道路、實現自己的夢想。
名詞解釋:
數感,理解一個集合的數量以及用數來表達這個數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