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燁

被看成是愛心滿滿表現的“分享”與“捐贈”,實際意義是什么呢?符合中國文化的“分享”與“捐贈”又該如何實踐呢?不要小看中西方文化上的一點點差異,如果不了解它,可能會讓我們在教育孩子時出現很大的偏差。
分享和捐贈兩個詞都植根于西方文化土壤,后移植到中國。
“分享”本無情
對20世紀的中國人來說,“分享”并不是像今天孩子都能掛在嘴邊的日常用詞,198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也并沒有收錄這個詞條。
當然,這并不是說過去就沒有“分享”這種做法。比如很多年前,我家親戚如果從老家帶來了海帶,我媽媽就會把它們分一分,送到樓上樓下的好友鄰里家,說“大家嘗嘗”。這樣的舉動,在今天可以說是分享了,可是昔日沒這個詞。“有好東西想著鄰居”“東西多送個人情”“上回人家送咱們了,有來有往”……這些是那時候的描述。簡言之,就是人情。但人情是需要感受的,體會到了,就有情,沒體會到,海帶再多也沒用。
上世紀的幼兒園里玩具少,要玩得好,讓有限資源盡量發揮,最常用的一個做法是“合用”。這個詞是中國的土詞。說它土,是因為它植根于中國的文化土壤:物質匱乏時,家里的東西一家人合用;四合院變成大雜院,幾家人合用一個建筑。其實四合院這個叫法,也是取“合用”之意,而不是分享。
合用涵蓋的東西廣泛,而分享多僅指“好”東西。現在農村也還有的事,就是農民慷慨地讓鄰院農戶從自己建造的大糞池里取肥澆菜,這也是合用,必然是用人情或鄰里情做基礎。若稱此舉為“分享糞池”,恐怕小朋友和父母都要咧嘴吧!
20世紀80年代,初到美國的中國人,都會覺得“分享”一詞新鮮,隨時隨地都可用。但去華人教會“旁聽”之后,便知道其來源了:分享福音,分享對神的見證,分享神的恩賜,等等,每周都有分享不完的福祉。其實在英文的原詞里,share并沒有“享”意,但中文翻譯加上“享”,就有比較符合上述說的分享“好”東西的意思了。
但無論是分還是享,其意思并不植根于友情、人情、親情那種由人際關系的紐帶形成的同有共用,而是植根于大家都是上帝的子民這一信念。因此,“分享”一詞的本意是以分為主,各自去掂量神的恩典,各贖各的罪過,無所謂親疏遠近。
于日常生活中,前一陣我看到互聯網上一些父母在強烈反對強制孩子“分享”的行為——憑什么我的孩子和你的孩子一點兒關系還沒有,就要求他大方地拿出食物和玩具分享?是的,當我們想讓孩子學習或者練習分享時,可以考慮一下它被幾千年中國文化賦予的內核——情感的一面。這樣也許才更符合我們的教育習慣和思維模式。
捐贈需有“義”
“捐贈”和“捐獻”二詞被《現代漢語詞典》收入。雖然“捐”字指放棄,該字《說文解字》有錄,但是“捐贈”和“捐獻”詞源難查。1884年成書的《廣東軍務記》有捐資的說法。有可能這類詞是現代社會的產物,即受西方影響的結果。而今,人們已經將之做日常用語了。盡管如此,其含義仍與前面說到的“合用”更近,而與“分享”較遠。
捐獻常常與自己、家庭、國家這條線聯系著,以此示一份情,以情為行動依據,而不是像西方教會中或社區中的子民或公民意識。由于這些原因,雖然現代中國社會中捐獻、捐贈越來越普遍,人們做這件事的理念仍與西方社會有很大不同,體現著中國文化。
說到這兒,也許可以認為所謂西方的捐贈文化在中國是缺失的,既然過去沒有,是否現代中國人要補西方文化之缺?中華文化的這片土地上不太容易動輒就讓社會團體和個人捐贈扎根和繁衍,因為傳統文化中的“施舍”“善舉”等有紛雜的人際關系做支撐,捐也是要看施者和受施者等諸多人情。用西方文化中的捐贈來替代和補充,有在大塊絲綢上補尼龍綢的感覺。但是中國這個經濟實體已經在世界上非常強大,當個人有能力、有多余財富時,從盡公民義務角度出發去普及捐贈文化,聽起來也勢在必行。另外,在固有的中華文化中融合一些西方的捐贈做法,隨著中西方政治、科技、市場、教育的滲透交織,也是不同社會生活方式互融的一個維度。但更可能的是,今天的年輕人對“分享”這個詞習以為常,很多人已不會再去說“合用”。幼兒學習母語的同時,聽到的都是“分享”這個詞。在翻天覆地的社會經濟巨變中,文化理念也會緩慢地演變。
即使這樣,任何文化借用移植都不是容易辦到的。一個有趣的例子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的美國展廳,它完全是民間募捐的結果,因為美國政府不能出資。時任國務卿的克林頓到國會游說,最終湊夠30余家企業捐獻的款項,才讓險些露不了臉的美國展位有模有樣地最后一個在世博會完工。
這樣的行為也和中國文化差異明顯,這樣的事情在中國,別說中國政府現在實力雄厚,即使沒錢也會擔當起來,不可能通過向老百姓募捐去完成。但是,在美國,即使60%的民眾掏不出1000塊錢的應急錢,也不妨礙人們捐錢。這就是各自文化中的隱性邏輯,要說靠譜,兩個國家各自靠自己的譜,只是互相借鑒起來有些不順理成章。
過去講國家有難匹夫有責以至捐錢、捐軀都可以,但現在要想讓父母認識到捐獻的意義,首先需要回答父母可能提出的問題。如今的大都市化,農村逐漸消失,市場為導向,都逐漸為捐獻活動提供了條件,但潛意識的習慣并不好改,需要幾代人或更多代人的努力,中國社會的捐獻風氣恐怕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不會像美國那樣。從西方社會的教育來講,只需要把人們需要的信息提供出來,判斷和采取行動是個人的事。這個思路在中國還不一定能夠被人接受。所以,在中國的教育中,強調募捐不如強調同情心。因為前者是物質的,后者是情感的。先要有情感才會調動物質。
中國家庭究竟該不該大力提倡讓孩子有募捐意識?我覺得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意識到募捐本身一方面是從眾行為,另一方面也由自己進行判斷,為什么募捐,其情、其理何在。否則就變成了單純的從眾行為,顯得強人所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