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霞 覃靜


芒種的由來
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9個節氣,為每年的6月5日左右,當太陽到達黃經75°時即為芒種,今年是6月6日。農歷書記載:“斗指巳為芒種,此時可種有芒之谷,過此即失效,故名芒種也。”就是說,芒種節氣適合播種有芒的谷類作物,如晚谷、黍、稷等。
芒種的特點和講究
栽秧割麥兩頭忙,收麥種豆不讓晌
有詩云:“艷陽辣辣卸衣裝,梅雨瀟瀟漲柳塘。南嶺四鄰禾壯日,大江兩岸麥收忙。”描述的就是芒種的氣候特點和農忙情況。故芒種,也稱“忙種”,“芒種芒種,連收帶種”。夏季作物要收獲,秋種作物要播種。此時天氣變化比較大,北方進入雷雨、陣雨天,雨水增多,濕度變大,氣候炎熱,南方則已進入陰雨連綿的梅雨天,天氣異常濕熱。
芒種安苗又煮梅
每到芒種時節,許多地區會有安苗、送花神、煮梅等習俗。種完水稻,為祈求秋天有個好收成,各地都要舉行安苗祭祀活動。家家戶戶用新麥面蒸發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狀,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顏色,作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豐登、村民平安。在南方,每年五六月份是梅子成熟的季節,梅子采摘了放在家里陰干,芒種這天將清洗過的梅子浸泡在白酒里,稱為“煮梅”,“青梅煮酒論英雄”即為三國時的典故。民間農歷二月二的花朝節有迎花神的習俗,而在芒種日舉行祭祀花神儀式,餞送花神歸位,同時表達對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來年再次相會。
芒種怎么吃?
顧脾胃,少寒涼
夏季雨量增加,天氣既熱又潮濕,疲乏無力、睡眠不佳、胃口差、消化能力下降是許多孩子在芒種時節出現的不適表現,稱為苦夏。中醫認為,濕屬陰邪,而脾喜燥惡濕,由于芒種比較悶熱,故易濕困脾胃,如果孩子又貪吃冷飲,此時脾胃很容易“受傷”。過于寒涼易致孩子脾胃運化功能下降,而且寒涼的飲食會刺激胃黏膜,誘發胃腸出現痙攣、腹脹、腹瀉等消化道癥狀,所以此時應注意護理脾胃,宜適當增苦,避免過食寒涼食品。
避免過多食肉,多吃谷菽菜果
元代醫家朱丹溪主張“少食肉食,多食谷菽菜果,自然沖和之味”。唐代醫藥學家孫思邈告誡人們飲食“常宜輕淡甜之物,大、小麥曲,粳米為佳”,并說“善養生者常須少食肉,多食飯”。而孩子脾常不足,夏季由于天氣悶熱,消化能力有所下降,故芒種時節,飲食宜清淡、質軟、好消化,不可過多攝入高熱量食物,可適當吃些粳米、紅米、紅豆、綠豆、小麥、大麥、粟米、苡仁、扁豆等甘淡平補之物。飲食烹調和菜蔬炒制中也不宜添加過多食鹽、食糖以及辛辣調料,以免影響食欲、消化。
吃苦飲酸
一般苦味的食物具有清熱解暑燥濕功效,所以芒種時節可以給孩子適當吃些苦味的食物,例如苦瓜、蓮子、芥藍、蕎麥、生菜、苦菊等,正所謂“苦夏食苦夏不苦”。而酸味食物具有生津、斂汗的作用,由于孩子在夏季食欲不佳,又多汗,適當增加一些酸味的食物如烏梅、山楂、檸檬、葡萄、草莓、番茄之類的食物,有生津、止渴、開胃的作用。
補鉀防打盹
“芒種夏至天,走路要人牽;牽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夏季氣溫升高,空氣中濕度增加,體內汗液無法通暢地發散出來,即“熱蒸濕動”。悶熱、潮濕的天氣容易使孩子乏力,犯困,給孩子多吃些富含鉀的食物,如蕎麥、玉米、大豆、香蕉、甘藍、萵苣、毛豆、莧菜等,可以起到緩解的作用。
節氣保健有學問
作息有度,增減衣物
起居方面,要順應晝長夜短的季節特點,晚睡早起,既要避免陽光直射,防止暑熱,又要接受陽光照射,以溫養陽氣,促進生長發育。此時應利用早晚時間帶孩子去室外活動,選擇適合孩子年齡的體育鍛煉,如散步或者慢跑,注意活動的強度,避免使孩子大汗淋漓,傷陰損陽。
民間素有“未食端午粽,破裘不可送”的說法。芒種之后是端午,而在端午之前,天氣雖然已經很熱,但是天氣變化比較大,一些北方地區早晚氣溫較低,所以孩子衣著方面注意隨時增減,特別是逢陰雨天不宜過于單薄。由于天氣漸熱,如果孩子出汗過多,要勤換衣服、勤洗澡,避免長痱子。
喝水有講究
夏三月,孩子新陳代謝旺盛,又因其氣候悶熱,孩子出汗過多,故每天應給孩子多飲水,以補充所需水分。但喝水也有講究,有些人大汗后喝過量的白開水或糖水,有些人只喝果汁或飲料等,這些都是不可取的。一般可給孩子多喝白開水以補充水分,但應采用少量多次的方法,既可使排汗減慢又防止食欲減退;大量出汗以后,可給孩子喝一些鹽開水,以補充體內丟失的鹽分。
養陽不忘防病
《黃帝內經》講“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心主夏”,芒種節氣是孩子新陳代謝、生長發育的旺盛時期,需要更多的營養物質,而心屬火,主血、藏神,心的陽氣充足,則心血充盈,循行全身,思維敏捷,神志安定,故芒種要注意養心。芒種開始,濕熱逐漸明顯,如濕熱重,心火旺,就會出現小便黃、大便秘結、口舌生瘡等表現,此時孩子應該少吃辛辣煎炸食物,以防口舌生瘡。
農歷五月又被稱為“百毒之月”,蚊蟲大量滋生,容易傳播疾病。由于氣溫升高、空氣潮濕、天氣悶熱,極易引起傳染疾病,如腮腺炎、水痘、手足口病、乙腦、痢疾等,所以要注意增強體質,避免疾病的發生。
芒種?【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指出:『五月節,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
芒種分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鵬始鳴;三候反舌無聲。』在這一節氣中,螳螂在去年深秋產的卵因感受到陰氣初生而破殼生出小螳螂;喜陰的伯勞鳥開始在枝頭出現,并且感陰而鳴;與此相反,能夠學習其他鳥鳴叫的反舌鳥,卻因感應到了陰氣的出現而停止了鳴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