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兵
2018年5月16日上午,“教學新時空?名師課堂”于蘇州市高新區實驗初級中學開播。筆者作為現場點評專家,在觀看了蘇州市高新區實驗初級中學教師李功的《足球運控球——跨步撥球過人》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附屬初級中學教師龐志強的《足球:腳內側踢球技術及應用》的課后有如下感受。
一、基于“課程價值”的評課視角——“能”與“會”
1.評課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體育教研活動中普遍存在著公開課、觀摩課,在教師晉級、評獎等活動中,評優課、展示課等也是必選內容。由此,就出現了“如何評價一節課”的問題。不同的專家群體,基于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和已有的教學經驗,或著眼于教學理念、關注目標的達成,或著眼于教師行為、關注教學組織,或著眼于學生參與、專注課堂表現等多樣性的評價實踐,其產生的積極作用是學術活躍、實踐多樣,其產生的負面作用則是評課過程中主觀性多于科學性,一定程度上背離了體育教學的本源。課改十余年來,出現了學生體能素質不容樂觀、運動技能掌握有限、鍛煉習慣遠未養成等現象,體育教學評價的導向性作用是這些現象存在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
2.體育課程的內在價值
在學校教育中,體育與德育、智育、美育等共同構成了促進人的社會化發展的教育系統。在諸多學科課程中,體育之所以獨立存在,必然有其獨特的教育價值。探尋體育課程與其他課程在促進人的社會化的教育功能上的區別,是探究體育課程內在價值的認識思路。
運動,是體育課程與教學的基礎手段。體育課程的內在價值是改善學生的形態、身體機能,強身健體,具有“生物性改造價值”;學生能夠學習、掌握、應用運動技能,具有“運動行為教育價值”;使學生獲得體育知識與文化的實踐性體驗與領悟,具有“體育文化傳承價值”;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性,具有“情感適應價值”。上述體育課程價值的理解,是認識體育課程、評價體育教學的基點。體育教學的有效性(合理性),應以上述價值是否能夠最大化體現為依據,這樣,就可以避免在評課過程中出現主觀性過強的現象,體現評課的客觀性和科學性。
3.體育課程價值的應用性解釋
實現生物性改造價值就是通過運動的手段,改善學生的形態與機能,發展學生體能,提高學生身體素質,解決學生“能運動”的問題;實現“運動行為價值”,是使學生學習多種運動方式、掌握并運用運動技能,解決學生“會運動”的問題。“能”與“會”是觀察一節課教學效果的基本視角。
4.提升評課的客觀性和科學性
評課時,往往會在目標設定、教材分析、學情分析、重難點解析、方法運用、組織調動、場地器材、課堂情緒等方面做諸多觀察和評價,而因各人的經驗和見解的不同,會出現多樣性的評價,甚至出現觀點相左的意見。各個視角的評價均有各自的合理性,如何使各種評價意見更具客觀性、科學性?采用“能”與“會”的視角是一個可取的路徑。各個觀察點、各個評價指標的最終歸宿是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獲得”。通過教學,學生在體能與身體素質方面得到了怎樣程度的鍛煉,是否符合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教師在增強學生體質的目標上有何作為?這是“能”的觀察點。通過教學,學生學會了怎樣的技能,是否符合運動技能的形成規律?教師在技能教學的方法與步驟上有何設計?這是“會”的觀察點。
二、對《足球運控球——跨步撥球過人》的點評摘錄
“教學新時空?名師課堂”的主題是“核心素養培養理念下對中小學足球教學的思考”。體育核心素養主要包含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及體育品德三個維度。在《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提出的體育核心素養,是經過十幾年的課改,隨著體育學科的發展,從教書育人,育體育人,通過多年的實踐之后梳理、歸納、總結出的體育學科在新時代所應具有的教育功能,或者說新的教育價值。其中,三大素養中的一個素養是一直存在的,這就是運動能力。無論是在小學、初中還是高中,體育教學的這個主題永遠存在。上體育課干什么,學生為什么要接受體育教育,為什么要上體育課,其首要原因就是要發展他們的運動能力。
筆者對“運動能力”的解讀為兩個字:第一個字是“能”,指的是體能、素質,學生身強力壯、體魄強健,使他們“能運動”;第二個字是“會”,指的是使學生掌握基礎運動技能,并能夠參與各種體育活動,真正做到“會運動”。抓住了“能”與“會”這兩個字,體育核心素養的第一個指標“運動能力”就具備了有力的抓手。
校園足球開展至今,無論是教育行政部門,還是專家學者都有這樣一句話:“以校園足球為抓手,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以校園足球為抓手,深化推進體育教學改革。”因此,首先要抓學生的體能發展。其次,在曾經的改革當中,一些課堂淡化了對學生運動技能的教學,使學生不會運動。既不會運動,也不能運動,導致了學生如今身體素質不佳、運動技能掌握不理想情況的發生。因此,以校園足球為抓手,以此來實現學生體能、身體素質的提高。使學生能運動、會運動,體育核心素養自然就有了實現的可能性和保障。
李功這節課,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能運動”和“會運動”這兩個方面均有所收獲。體育核心素養的內涵在教學實踐中得到了體現。
首先,這堂課從熱身環節到分解練習,再到后面的技術應用練習,課的練習量比較大,全課練習密度在50%以上。在練習的過程中,即使有學生在某技術動作掌握不好的情況下,也一直堅持奔跑、移動,運動量較大。鍛煉身體、體能的目標得以實現,因此,做到了“能運動”。
其次,《足球運控球——跨步撥球過人》具有一定難度,但學生掌握技術動作的情況良好,個別學生表現突出。足球或其他球類練習,掌握其基本技能十分重要,難以控制球,也就無法體驗踢球的樂趣,更無法對這個運動項目保持持續的求知欲和興趣,也就無法深入學習,更難以養成鍛煉的習慣。本節課上對于動作的教學設計嚴謹,達到教學對象認知能力的水平,符合運動技能形成的規律,實現了預期的目標,也較好地完成了“會運動”。
筆者對本課的教學提出幾點意見。
1.在熱身過程中,可以安排一名學生自由運球的環節,盡可能地利用場地空間。空間大,不僅可以增加運球的距離和運動量,也可以讓學生自由復習熟悉球性的多種盤帶技術。此種形式的熱身活動,與主教材有聯系、有銜接。
2.教師的示范反映出了個人的技能水平較高。但是在分解技術教學中,所做示范要突出課程的核心:假動作。需要做“夸張示范”“卡通示范”,讓學生清晰了解“左跨”“右撥”身體重心的橫向快速移動。身體快速變向移動是示范的重點。
3.課程中教師安排了學生觀看視頻的環節,此設計的本意是創設學生自主學習的環境并嘗試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但此環節學生觀看視頻時間過長,減少了學生活動的時間,且視頻的內容僅是本科教材的相關影像資料,如有正誤對比的影像資料供學生分析討論,效果會更好。
三、對《足球:腳內側踢球技術及應用》的點評摘錄
在龐志強的課程中,“能”與“會”這兩方面都得到了體現。
首先,“能運動”,即提高學生的體能和身體素質。體育課的運動負荷,在超量恢復的理論基礎上讓學生的身體素質不斷提高。因此,在每一節課的教學設計中都應關注練習負荷,而練習負荷中比較好操作、好觀察、好控制的指標即為練習密度。龐志強的課程中設置了2人一組,2人一球,練習密度較大,從熱身到練習,環環相扣。為了讓練習強度再適當提高,在課的后半段,龐志強設計了在跑動中練習踢球。本節課不僅考慮了課的密度還考慮了課的強度,尤其在課的后半段。此種設計和考慮,在發展學生身體素質、提高學生運動能力方面做得較好。
其次,“會運動”。教會學生運動,即所謂的運動技能教學,也是體育學科的教學特征,是體育教師的看家本領。如何教會學生,就一定要對教材進行分析,研究教材,針對學生的學習特點、接受能力以及教材的重難點去進行設計。在龐志強的教學設計中,有幾點值得學習:在熱身時,做腳后跟落地的移動撥球練習,從一開始就強調腳尖要勾起來,其作用在于幫助學生形成勾腳尖、腳掌內側擊球的動作概念;在2人一組踢固定球練習時,把手搭在對方肩膀上連續踢球,解決了腳內側踢球時身體的隨前動作;兩人一組踢準練習,強化應用;男女生距離不同,區別對待。
正因為對教材進行了認真的分析、巧妙的設計,才能讓學生掌握學會腳內側踢球這項技術,在“會運動”上有所收獲,實現體育核心素養不是理論上的描述,而是在實踐中一點一滴的積累、探索而逐漸實現的。
筆者對本課的教學提出2點意見。
1.在課的后半部身體素質練習中,可以利用圓形場地做環繞跑,以提高課的練習負荷。
2.本節課教學手段豐富,但在實際教學中,不要刻意追求“豐富”,手段太多,淺嘗輒止,往往練習的效果不理想。有時進行“簡單重復”,往往會有助于強化某個動作技能,在常態教學中也較好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