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曄 嚴芳 李麗

敢于表達的孩子可以獲得更多的社交和學習機會,更容易贏得成人和同伴的關注與喜愛。然而,生活中總有一些孩子膽子小、不愛表達,這可愁壞了父母們。
廣場上,一位阿姨正在分發氣球,好幾個小朋友圍上去:“阿姨,給我一個,我也要一個。”果果也想要,媽媽說:“你也去跟阿姨要吧!”果果小聲咕噥了一句:“我不想要了。”然后藏在了媽媽身后。
不難發現,生活中有一些孩子一遇到陌生的環境或需要表達的場合就往后退縮,就像果果一樣顯得有些緊張和焦慮,這是為什么呢?
孩子不敢大膽表達的真相
●一種高級情感的萌芽——“羞怯”
有些父母會發現自己的孩子小時候很愛表現,也很愛說話,可是不知道怎么回事,越大越靦腆了。其實,每個孩子的成長歷程中都要經歷這么一段“長大了、會害羞了”的時間,這正是孩子心理成長的重要表現。
●每個個體獨有的特征——“氣質”
個體遺傳上的“氣質”類型差異也是孩子不愛表達的一個重要原因。
●家庭教育中的過度保護或嚴厲懲罰
相比前面的遺傳因素,不當的家庭教育方式往往是導致孩子“說話聲音像小貓,不敢表達膽子小”的最重要因素。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或者對孩子的活動過度干預,都會在很大程度上阻礙孩子探索環境、大膽表達和表現,并且養成依賴父母的習慣,從而習慣于消極地應對環境,表現為膽小、退縮、依賴。
例如,同樣兩個在操場上玩耍的孩子,一個孩子滾了一身的泥和草,父母卻不太予以干涉,認為只要孩子玩得痛快、不出危險就可以了;另外一個孩子則剛趴在地上看螞蟻,父母就厲聲喝止。顯然長此以往,后面一類家庭教育下的孩子就會表現得更“膽小”“退縮”,不那么大膽、有闖勁兒。
幫助孩子大膽表達的方法與策略
放輕松,不逼迫
孩子這種膽小、不敢表達的狀態實際上來自于他感覺到的外在環境或成人給他的無形壓力。這種壓力可能是孩子害怕自己說得不好、說得不對、得不到父母的肯定,就像前面例子里的果果很可能是擔心自己“要不來氣球”。所以當我們了解孩子的心理壓力之后,就要學會幫助他減壓。千萬不要逼迫、誘騙孩子“你去要,你要不去我就不喜歡你了!”“你怎么這么膽小呢?!你還是個男孩子嗎?”……這類語言只會增加孩子的壓力。
正確的做法是表示出對孩子心理狀態的認同,對孩子更多一些包容。“你是擔心要不來氣球嗎?你不太想去要氣球是吧?沒關系,那我們就不去要了。下次你想要的時候再去。”讓孩子提著的心放下來,逐漸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和對父母鼓勵的信任。
父母得先敢于表達
俗話說,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通過觀察父母,就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父母說話的方式、做事的方式……所以,父母自身的行為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如果父母自己能大聲表達、主動表達,就是對孩子最好的引導。千萬不要只要求孩子,而自己不去實踐。
幫助孩子體驗到成功
幫助孩子體驗一次成功。而這次成功很可能是一次預先安排的。比如和幼兒園老師私下協商好,鼓勵孩子在遇到張老師后問好,張老師則用夸張的方式回應,表現出極度的贊揚,用超級擁抱或者是抱著孩子旋轉的方式讓孩子獲得“驚喜”,并且悄悄地告訴孩子“如果你下次大聲一點兒就更好了”。體驗到成功后,孩子就會逐漸有更多勇敢表達的行為,父母再逐漸幫助孩子從面對熟悉的人到面對不太熟悉的人。
創造豐富的生活環境
對環境的陌生感也是孩子不敢表達的重要原因。所以父母不妨多帶孩子去不同的場合,見不同的朋友,讓孩子逐漸走出家庭,熟悉周圍不同的環境。可以先從小范圍的朋友圈開始,再逐漸過渡到大一點兒的范圍,逐步降低孩子對陌生環境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