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迪



國外研究表明,受到性侵犯的孩子不一定出現心理創傷。說出黑色秘密后,家人和周圍人的反應明顯地影響孩子的心理創傷療愈。如果孩子能夠及時得到家人,特別是父母的相信、肯定和保護,盡快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健康成長,可以極大地消除性侵犯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支援孩子療傷止痛
保證安全,確保孩子不再受到性侵犯
兒童只有在安全的環境中生活,才有可能療愈創傷,促進身心健康發展。因此,家長要立即采取保護行動,保證孩子不再受到性侵犯,不讓侵犯者接觸到孩子。例如及時報警,盡快控制嫌疑人,或者把孩子轉移到安全的地方。
如果條件允許,最好不要把孩子長時間安置在家外。因為披露性侵犯后,孩子特別需要得到家長和周圍人的肯定,即受到性侵犯和披露性侵犯都不是自己的錯。如果孩子被送到其他地方,就等于說,他錯了。因為按照小孩的邏輯,被要求出局的人是有錯的。另外,孩子適應新環境需要消耗很多能量,不利于心理創傷療愈。不過,如果實在要離開原居地,父母應該安排孩子生活在自己的身邊。否則,孩子會感到被父母遺棄。
相信孩子說的話
當孩子說出受到性侵犯的秘密時,家長表示相信他的話,將是對孩子很大的支持。孩子更愿意相信,家長愿意保護自己。研究表明,周圍人不相信他的話,這對于受到性侵犯孩子的傷害甚至勝于性侵犯事件本身。研究還顯示,在孩子說出性侵犯經歷的案件中,絕大多數是真實的,只有很少案件是虛假的。孩子通常不會拿性侵犯來說謊,或誣告別人。如果你的孩子告訴你:他被別人性侵犯,你首先要相信,而不要懷疑。
肯定孩子沒有錯
需要不斷地讓孩子知道:受到性侵犯不是他的錯,而是侵犯者的錯。即使孩子因為種種原因沒有抵制性侵犯的發生,也不意味著侵犯者有權利侵犯孩子的身體。家長這樣做,有助于提升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和對家長的信任。
不過,家長不要當著孩子的面過于羞辱侵犯者,因為孩子和侵犯者的關系是很復雜的。侵犯者有時也會對孩子“好”,孩子也會對他有感情,特別是性侵犯關系破壞了孩子的界限感。當家長辱罵侵犯者時,孩子可能會感到,家長在否定自己的感情。
家長應堅定、平靜地讓孩子知道:侵犯者是錯的,就足夠了。
增加孩子駕馭感
在秘密、強制中服從,是性侵犯關系動力的特點,因此,家長在與孩子相處時,一定要小心,不要重復這樣的關系模式。在處理性侵犯事件時,不要秘密、強迫,而要給孩子選擇的自由。秘密,會讓孩子感到不被信任,因而不安全。
我的研究發現,父母為了保護孩子,背著孩子處理性侵犯事件,反而增加孩子的內疚和自責。孩子需要的是:父母在做決定時,要考慮孩子的意見,并讓孩子及時知道正在發生什么事情。這樣,孩子就會安心許多,并真實地感受到父母保護自己的力量和用心。
至于“要不要和孩子交流這件事”,需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如果家長不肯定孩子是否想要說這件事,可以問孩子:“你想和爸爸媽媽說說這件事嗎?”如果孩子說不想,家長可以告訴他,“你現在不想說,可以不說。如果什么時候你想說,可以告訴爸爸媽媽。我們一定聽你說?!?/p>
如果孩子想說,這說明他想在安全信任的環境中處理過去的信息,有益于療愈創傷。這時,父母需要找一個安靜、安全的地方,關掉手機,靜心聽孩子說。最好父母一起聽,因為爸爸缺席可能會加強女兒的印象“男人不可信”。聆聽孩子講述時,父母要保持平靜和耐心,跟隨孩子提供的脈絡,談論孩子想要談論的議題。最后,要肯定孩子勇敢、機智、信任爸爸媽媽。一家人可以輕松地吃一頓好飯。
通常,孩子在家里有機會被聆聽,他們就不太容易對外人說。父母可以溫和地教孩子拒絕別人的提問。比如,先問孩子:別人問你這件事,你愿意說嗎?如果他說不愿意,你可以表揚他有分寸,懂得哪些話只和父母說。如果他說愿意,父母要和孩子探索:對不同的人說過去的經歷,對方的反應可能對他的生活產生什么影響。這些影響是否是他喜歡的?鼓勵孩子做出自己的選擇。
回到正常生活
當處理性侵犯事件告一段落后,家庭生活恢復正常,孩子可能會有一系列“不討人喜歡”的表現,比如缺乏界限感,隨便動別人的東西;會突然發脾氣;說與性有關的話題……這些反應都是性侵犯的后遺癥,通過適當的方法是可以矯正過來的。家人不要因此羞辱、懲罰孩子,那樣會強化他的憤怒情緒。正確的做法是,用多種方法幫助孩子恢復情緒調節的能力。在孩子平靜下來時,心平氣和地讓孩子明白:這樣做,會對自己和別人產生不良后果。同時,也要讓孩子明白怎樣做是對的。當孩子改正時,就要立即肯定和鼓勵。
用孩子擅長的方式交流
語言,是成人習慣的交流方式,不一定是孩子擅長的。用游戲或繪畫的方式,孩子更容易有駕馭感。比如,如果你看到孩子心情不好,可以讓他選擇一種色筆,畫出自己的心情?;蛘咦屗谝粡埉嬘腥说募埳?,用色筆標出哪個部位不舒服。家長可以讀一些游戲治療和藝術治療的書籍,豐富自己的方法。
家長調整自己的情緒
說出性侵犯后,孩子對父母的一舉一動十分敏感。只要看到父母不開心,就會覺得自己做錯了什么,以為遭受性侵犯或者說出性侵犯是自己的錯。當孩子看到父母開心,感受到家庭生活快樂時,就更有力量轉化性侵犯的負面影響。
可是,孩子遭受性侵犯,受害者不僅是孩子本人,還包括他們的家人,特別是父母!很多父母知情后,通常會極為震驚,由最初的不相信,到后來出現憤怒、悲傷、內疚、自責、恐懼等一系列復雜情緒反應,與得知親人離世的哀傷反應極為相似。父母放下內疚、自責、憤怒等復雜情緒,對于提升家庭支持功能至關重要。
放下內疚和自責
有的父母可能會對性侵犯的發生感到非常內疚、自責,覺得對不起孩子。實際上,發生性侵犯不是孩子的錯,也不是父母的錯,而是侵犯者的錯。當發現性侵犯時,父母在第一時間立即采取行動保護孩子,已經是最好的父母!另外,人生無常,孩子的人生就像我們自己的人生一樣,總會遇到意想不到的事情。但是,孩子的恢復能力卻遠遠超出成年人的想象。他們未來的生活是否幸福,并不完全是由性侵犯事件決定的,而是家長在未來日子里和孩子一起建立安全、信任、親密的生活環境和發展條件。
放下憤怒和指責
家長也要放下憤怒和指責,原諒孩子的某些表現。比如“孩子和我(媽媽)關系很好,為什么知道我問她有沒有人摸她,她也不愿意告訴我?”實際上,正是因為與媽媽關系好,孩子的感情才會更加復雜。她可能覺得自己做錯了什么,感到無法面對媽媽。她可能被侵犯者告知:如果媽媽知道就會死去。她可能不知道用什么語言講述侵犯者不許說的經歷……
夫妻之間相互理解和支持,而不是指責和傷害,也是非常重要的。可是,當我們情緒不好的時候,我們很容易把憤怒放在眼前那個人身上。這是不公平、不智慧的。實際上,孩子受到性侵犯,家里每個人都會受傷。既然大家已經受傷,就不要再在彼此的傷口插上第二把劍。我的研究發現,孩子遭受性侵犯后,如果父母和睦相處,共同合作創造快樂的家庭生活,一家人可以更快地從性侵犯的陰影里走出來。
最后,孩子和家人從傷痛中走出來,需要周圍人的理解和支持。周圍人不要對這些孩子及其家庭指指點點,而要體諒孩子及其家庭的難處,給予生活幫助和精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