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詩詞與音樂從一開始就結下了不解之緣它們在音樂發展的長河中彼此依附、榮辱與共。《水調歌頭一一明月幾時有))是由蘇軾作詞,梁弘志作曲的抒情藝術歌曲。它在旋律走向和節奏的變換上都比較平穩,突出抒情的音樂風格,演唱者在情感的把握上也應該充分的體現詞中思鄉的情慷,這首曲可稱得上詩詞與歌完美結合的典范之一,是中國民族歌曲中的經典之作。
關鍵詞:詩詞與音樂;音樂風格;旋律;節奏;情感
《水調歌頭一一明月幾時有》是宋代文學獎蘇軾的中秋在密州時所作的一首詞。這首詞足以中秋節為鋪墊,以月亮作為載體,來表現作者蘇軾對于弟弟蘇轍七年末見的思念之情,以及對于世間的悲歡離合的痛苦和無奈。后人將次首詞配上樂曲,以歌曲的形式將詞中所要表達的意思唱出來,讓世人能夠通過音樂史加形象的感受到這首詞所要表達的意思,讓原本比較枯燥的詞通過加入旋律史加深入人心。后人通常以這首曲子抒發自己對于親人朋友或家鄉的思念。這首曲子也被列入了表現中秋節思鄉情緒的代表作。
一、旋律寫作特點
在一首歌曲中,旋律線控制著整首曲子的情感起伏基調。是確定歌曲情感的最重要的基礎。《水調歌頭一一明月幾時有》這首歌曲因為歌詞所想要表達的意思,確定了這首歌曲是表現中秋節思鄉的情感。
旋律的自然基礎旋律線和節奏的有機結合,才司一以使一首曲子所要表達的意境史加的明確。節奏的強弱變化和節奏類型的正確選擇司一以讓整首曲子史加的生動形象。《水調歌頭一一明月幾首有》這首歌曲為4/4拍的歌曲,其強弱規律為“強弱次強弱”這樣的強弱關系讓整首曲子史有層次感,對于歌曲的情感可以史好的把握。并目_整首曲子的節奏類型大部分都選擇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全分音符和大附點。這樣的節奏類型的選擇巧妙的將整首曲子的速度放慢了,確定了整首曲子在歌曲分類中分為抒情類的藝術歌曲。歌曲中所有的節奏的變化都比較平穩,通常都足八分音符變化為四分音符或者四分音符變化為_分音符。這樣在節奏的變化上得到緩沖,起伏感比較自然。小會讓整首曲子的節奏變化感到很突兀。這樣的節奏增加了《水調歌頭一一明月幾時有》在社會上的傳唱度。
二、歌詞獨特意境
在藝術歌曲中歌詞是歌曲含義的傾述,《水調歌頭一明月幾時有》的歌詞是來自宋代蘇軾的所做的詞,是蘇軾在中秋節喝酒后,思念自己七年未見的弟弟蘇轍所創作的詞。蘇軾通過自己的詞,為世人勾勒出了一副親人不在身邊,中秋之夜只有一輪明月陪伴著自己的凄涼畫面。每句詞里都透露著絲絲寒意和對于親人團聚迫切情緒。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此句,可以看出來蘇軾對于月亮的崇高敬意,認為今夜的月亮這么亮一定是一個好日子。在這樣一個美好的夜晚,本應該有親人、朋友的陪伴,但自己卻只是孤身一人。即使有明月陪伴,也抵擋小住自己心里的孤獨之感。這種美好和孤獨的對比將蘇軾濃郁的思鄉之情反襯得淋漓盡致。“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此句詞又表現了蘇軾無奈的接受現狀,他明白人世問的悲歡離合就像月亮有陰晴圓缺一樣正常,從古到今想要兩者想要兼備這種愿望是很難實現的。整首詞的整體思想又在這里得到了轉變,蘇軾從最開始的黯然失色到現在接受現狀,表現出了他內心的無奈,但又不得不接受的復雜情緒。在歌詞的最后一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點出了整首的感情基調,可謂點睛之筆。雖然對于此現狀難以改變,但是蘇軾在詞的最后也表現出了他對于世人的祝福,另一方面也表現出了他對于家人團聚的期待和渴望。希望世間的所有的親人能夠平安,享受團聚的幸福。
三、音樂與詞的結合
在藝術歌曲中,歌詞和歌曲無疑是兩個密不可分的搭檔,歌詞與歌曲也互相為彼此增加了藝術色彩。因此歌詞是歌曲含義最好的傾訴,歌曲是歌詞最形象的宣泄。《水調歌頭一一明月幾時有》這首抒情類的藝術歌曲,其最大的藝術特點是將詩詞語旋律完美的結合,詩詞中所要表現的意境,加上旋律,使之成為一首詩與音樂完美結合的經典之作,歌詞與旋律做到了完美的融合,渾然一體,將思鄉的惆悵以及對于中秋佳節小能與親人團聚,只有一輪明月陪伴的孤獨之情
通過音樂表現得淋漓盡致。
《水調歌頭一一明月幾時有》這首作品因為詞的本身所要表現的就是一種悲涼的情緒,整首曲子分為3段,第一段是以詩人的想象為主,表現的是一種對于月圓的一種遐想,這個時候詩人的內心還是比較平靜的,但也帶有淡淡的惆悵。因此第一段的旋律則是以一種平穩的旋律進行的,給人一種敘述感,用這種平穩的音樂讓聽者感到一種無奈和惋惜。第二段則是整首藝術作品的高潮部分,這一部分主要就是表現詩人內心的一種小平衡,他認為明月小應該對人有怨恨之情,小明白為什么偏在人離別的時候才圓,從這一段的詞中可以感受到詩人因為孤獨而內心蕩起了一層漣漪。因此在第_段的旋律上而明顯與前而第一段的旋律進行小同,這一段的音樂波蕩感比較明顯。旋律也相較第一段也明顯的小同。比較有起伏感。最后一段又重回了第一段時的平靜。在詞的內容中可以感受到詩人的內心對于這種現狀也得到了釋然。明自了世上的悲歡離合足很正常的,也默默地接受了內心的這一種孤獨感,在最后也表現出了對于世人的一種期盼之情,所以這一段的旋律進行又恢復到了第 一段內心的平靜,旋律線條具有連貫性。
整首音樂通過這二個小同版塊旋律音樂的進行,讓人的心境跟隨歌曲一起跌倒起伏,完全投入到歌曲本身的意境中去,讓聽眾可以史形象的感受到歌曲的情緒轉換,史接近于這首歌曲的靈魂。這首藝術類的抒情作品為我國民族藝術歌曲的創作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吳熊和.唐宋詞通論[M].商務印書館,2003,10.
[2]梁茂春.中國音樂通史教程.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M].2005,6.
[3]朱立元.美學.高等教育出版社[M].2001,6.
[4]彭吉象.藝術學概論[J].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6).
作者簡介:
李一鳴(1996-),女,聊城大學音樂學院17級研究生,專業為音樂,研究方向聲樂表演。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