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光明 王海偉 馬擁軍 蔣振國
摘要:水資源利用狀況可以通過人均水資源量和人均用水量等系列指標綜合反映,從國際、國內水資源利用狀況比較分析來看,長江流域處于輕度缺水狀況。當前,長江流域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不足與人口經濟持續向大城市聚集矛盾凸顯,河湖營養化問題突出,區域水資源稟賦、利用方式與節水緊密相關,流域節水亟待制訂行動方案,持續推進節水減排、節水型社會建設和助推經濟社會轉變發展方式是長江流域節水的關鍵。
關鍵詞:水資源利用;用水量;節水;長江流域
中圖法分類號:TV213.4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679/j.cnki.cjjsjj.2018.0410
1 長江流域水資源利用狀況
1.1 國際國內水資源利用狀況
1993年“國際人口行動”提出的“持續水—人口和可更新水的供給前景”報告認為人均水資源量少于1 700m3的國家為用水緊張國家。人均水資源量少于1 000m3為缺水國家。人均水資源量少于500m3為嚴重缺水國家。也有的認為:人均水資源量低于3 000m3為輕度缺水。人均水資源量低于2 000m3為中度缺水。人均水資源量低于1 000m3為嚴重缺水。人均水資源量低于500m3為極度缺水。我國人均水資源量2 220m3,總體呈現輕度缺水。
《世界水資源開發報告》(2004年3月16日“第三屆水資源論壇大會”召開前發表的報告)對180個國家和地區的水資源豐富狀況做出排名,中國水資源總量占世界水資源總量的7%,居第6位,約為世界平均值的1/3。人均水資源量2 220m3排在第128位,是美國的1/4、日本的1/2,在亞洲排位靠后,被列為世界13個貧水國家之一,我國全國用水指標見表1。
1.2 長江流域用水水平
長江及其以南區域流域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36.5%,卻擁有占全國80.9%的水資源量,而長江以北區域流域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63.5%,擁有的水資源量僅為全國的19.1%。
長江水資源總量9 958億m3,人均水資源量2 330 m3/人 。2016年用水總量為2 038.6億 m3(含太湖水系335.8億 m3),人均綜合用水量446m3,萬元GDP用水量76m3,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71 m3,農業灌溉畝均用水量411m3,綜合耗水率41%。長江流域用水指標見表2。
長江流域2016年水資源開發利用率17.8%,低于全國平均值,開發利用程度不高,但各水資源分區之間差異很大。最高的太湖水系達82.0%;其次為漢江和洞庭湖水系,分別為 24.8%和15.7%;金沙江僅為4.4%(見圖1)。
2 長江流域水資源利用存在的問題
2.1 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
水資源地區分布: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我國北方和西北地區資源性缺水;水資源時間分布:我國東南沿海、南方地區水資源年際變化大、年內分配不均,時常發生季節性缺水;上述時空分布特點成為制約21世紀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據我國水資源特點,人為加以有效調控,是解決21世紀中國水問題的關鍵。
長江部分地區缺水現象較為嚴重。長江流域現狀河道外多年平均經濟社會缺水量約33億m3;其中四川盆地腹地、滇中高原和黔中、湖南湘南湘中、江西贛南、漢江唐白河、湖北鄂北崗地等是長江流域水資源供需矛盾比較突出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水質性缺水狀況嚴重。
2.2 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不足與人口經濟向大城市持續聚集的矛盾
華北地區人口占全國26%,水資源量僅占全國6%,人均水資源量只有556m3,是全國缺水最嚴重地區。上海市、江蘇省經濟發達位于全國各省市前列,2013年人均水資源量僅117m3、358m3。云南、貴州田高水低,絕大部分耕地和人口位于平壩區,云南省水量少的平壩區占全省面積的6%,耕地卻占全省的40%;四川盆地底部面積占全省26%,耕地卻占全省62%,水資源量僅占全省22%。水資源分布在區域內是分散的,而人口相對集中(城市化形成城市聚集群),導致人均水資源量很少,廢污水排放量巨大,水質污染嚴重,河湖水系難于承載。
2.3 河湖普遍營養化問題
2005—2015年,我國廢水排放量由 524.50 億t/年增至 735.30 億t/年,復合增長率達 3.44%。
目前長江流域總體水質良好,2016年廢污水排放總量353.2億t。在約8.8萬km評價河長中,Ⅰ、Ⅱ、Ⅲ類水河長占83.4%,V、劣V類水河長只占9.6%。局部地區,特別是經濟發達、人口稠密地區,如長江湖口以下干流近30%評價河長水質劣于Ⅲ類。近幾年,點源污染治理取得一定效果,但面源污染導致總氮、總磷超標嚴重;河湖水系中,水庫、湖泊存在向富營養湖庫轉化的趨勢。在評價的集中供水水源地中,供水合格率只有69.1%,水質狀況堪憂(見圖2)。
3 長江流域水資源管理策略
3.1 認真貫徹“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新時代水利工作方針
正確把握長江經濟帶發展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總體謀劃和久久為功、破除舊動能和培育新動能、自身發展和協同發展五個關系,努力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全面適應治水興水新要求。
長江委2018年工作會議提出了“由開發中保護向保護中發展轉變、實現以保護為前提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治江新思路,確立了“四個長江”的治江目標,擬通過補齊補強防洪抗旱減災體系短板,著力構建安瀾長江;強化優化水資源配置和節約利用,著力構建綠色長江;建立健全流域綜合管理體制機制,著力構建和諧長江;加快推進水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著力構建美麗長江。
3.2 調整既有的水資源時空分布格局,優化時空配置
一是合理開源。實施跨流域、跨區域調水,國家規劃有“四橫三縱”水資源配置格局,并部分實施,各流域、區域內也有規劃的水資源配置工程,并分期分批實施。西南地區建設有大量中小水庫調蓄水量,供水保障能力不斷提高。
二是強化調配。不斷加強流域水量調度配置管理,調節豐枯季水量配置。如實施三峽為中心的上游水庫群水量聯合調度,南水北調中線、東線工程水量調度,以及漢江、嘉陵江、岷江、沱江、赤水河、金沙江、牛欄江、瀾滄江、烏江等水量調度。
三是深挖潛力。繼續提高中水、再生水和海水利用。
3.3 保障與約束并重
強化法律法規中節水條款的剛性約束作用,牢固樹立在水資源利用上“過緊日子”的思想。加強總量和強度雙控,探索建立“水源+用途”二維用水總量管控體系;推進重要經濟區、重大產業布局、核電布局等規劃水資源論證,以水定產,以水定城,促進水資源承載能力和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探索制定取水許可市場準入負面清單,積極穩妥壓縮存量發展舊動能用水,嚴格抑制高污染風險產業向上游低水平無序轉移的新增用水,嚴禁淘汰產業新增用水,倒逼鋼鐵、火電、石化等高耗水行業到2020年達到先進用水水平,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以真正實現水資源對經濟社會的剛性約束,倒逼區域綠色發展和產業升級轉型,同時更好地保障流域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合理用水需求。
4 長江流域節水管理建議
4.1 實施國家節水行動
圍繞貫徹實施國家節水行動,深入分析流域在產業布局、水資源條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用水水平等方面具有的區域不平衡性,突出流域特色和區域差異性,圍繞總量強度雙控、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城鎮節水降損、重點區域節水開源、科技創新引領六大重點行動,以問題為導向,因地制宜上措施,分區研究確定長江流域節水行動方案,強化精準指導。
4.2 推動節水型社會建設
一是做好頂層設計。將節水優先全面落實到規劃、取水許可、計劃用水、水量分配、延續取水、定額管理等水資源管理全過程;編制流域節水行動方案并全面實施,助推流域形成節約資源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加快推進集約用水的方式轉變,提高用水效率,減少廢污水排放,全面推進節水減污型社會建設。
二是強化監督指導。按照水利部統一部署,對流域內相關省區市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進行監督檢查,復核達標縣(區)指標完成情況,提出持續推進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的意見建議。同時,開展對流域內相關省(區、市)重點監控用水單位的監督檢查,加強對重點用水單位的取用水管理。
三是加大節水宣傳,改變傳統節水觀念。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報告,一個人每天平均飲用2~4ml水,而生產一個人每天所需糧食的用水量為2 000~5 000ml,農業消耗了全球淡水和地下水提取量的70%。每年全世界糧食浪費達13億t,如果浪費減半,每年可以節水1.35萬億m3。所以,“光盤行動”這種“厚待自然”的方法,比“少洗澡”這種“克扣自己”的方法更顯成效。
4.3 促進經濟社會轉變發展方式
根據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和國土空間開發布局規劃,實施綠色發展戰略,通過用水總量控制和用水定額管理,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要聚焦差異化的區域水資源管控戰略,引領區域間綠色協調發展。比如,下游長三角地區屬于國家優化開發區域,管理重點在于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的用水效率管控,推動產業結構率先轉型升級和轉移,要點在于節水增效。中下游江淮地區、中游地區的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城市群、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和上游的成渝地區、黔中地區、滇中地區屬于國家重點開發區域,需要引導生產要素向其集中,促進工業化城鎮化,管理重點在于突出負面清單管理,促進產業結構與水資源水環境承載力相協調,要點在保供水與節水減污并重,控總量和提效率并舉,實現水資源有序有限開發。
加強區域流域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和經濟社會用水結構研究,分析區域流域虛擬水貿易狀況,通過政府政策和水價調整,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重要作用,調整產業布局和結構,水資源豐富區域可多生產耗水量大產品,整體貿易以輸出水量為主;缺水地區以生產低耗水量產品為主,整體貿易以輸入水量為主;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參考文獻:
[1]劉昌明,陳志愷.中國水資源現狀評價和供需發展趨勢分析[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1.
[2]劉昌明,何希吾.中國21世紀水問題方略[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
[3]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流域及西南諸河水資源公報2012—2016[M].武漢:長江出版社,2012—2016.
[4]單之薔.從虛擬水的視角看“紅旗河”大調水[J].中國國家地理,2018,05.
[5]水利部.長江經濟帶發展水利專項規劃[R].北京:水利部,2015.11
[6]馬建華.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全面推進長江流域水生態文明建設[J].人民長江,2018,49(12):1-6,29.
[7]國務院.國務院關于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8]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通知[EB/OL].北京:中央政府門戶網站,2011.
Abstract: Th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can be reflected by a series of indexes including per capita average water resources and per capita average water consumption.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indicates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is in a state of mild water shortage. At present, there exist several major problems in the Basin,including the uneven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the insufficient carrying capacity of region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versus increasing aggregation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to major cities,and eutrophication of rivers and lakes. The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endowment and utilization are closely relevant to water-saving. The key to water saving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is to formulate a plan of action to promote water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further to build a water saving society and to promote 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mode of the river basin in a sustainable way.
Key words: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Water Consumption; Water Saving; Yangtze River Bas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