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是我國農業科技領域的重大管理創新,實現了同一產業不同學科間融合、同一研究領域上中下游有機鏈接、同一科技資源跨單位有效整合利用,推動科技成果實現從科學研究、實驗開發到推廣應用的“三級跳”,探索出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農業科技發展之路
眼下正是“三秋”大忙季節,我國黃淮海地區的玉米迎來收獲期。今年秋收,玉米籽粒直收的面積有明顯擴大。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李少昆說,前幾年玉米機械摘穗造成的損失比較嚴重,而籽粒直收能很好地節約成本。針對此,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不僅研究了適宜玉米籽粒直收的品種,還從深層次問題入手,推動玉米種質資源創新。
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是我國農業科技領域的重大管理創新,也是農業科研機制改革的成功探索。2007年底,原農業部、財政部聯合印發文件,提出以農產品為單元,以產業為主線,依托具有創新優勢的科研力量,建設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以下簡稱體系),并在水稻、生豬等10個農畜產品率先試點。2008年,新增了馬鈴薯、大宗蔬菜等40個體系,至此全面啟動了50個體系的建設工作。截至2017年,中央財政已累計投入126.449億元,支持體系開展科技創新。
近年來,體系以創新為抓手,打破原有科研組織模式、管理模式,推動科技成果實現從科學研究、實驗開發到推廣應用的“三級跳”,探索出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農業科技發展之路,被一些國際機構稱為“中國的體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