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學英 孫正美 趙娟



摘 要:本文主要利用常規資料,對2016年3月21—24日西寧地區第一場透雨的環流形勢、成因及相關物理量場特征進行分析。結果表明,穩定的“東高西低”環流形勢為第一場透雨的發生和持續提供了穩定有利的形勢場;高空冷槽和地面冷鋒為降水發生提供了觸發機制;偏南低空急流和地面回流為降水發生和持續提供了充沛的水汽;20—24日,西寧上空整層為負值區,-30×10-5s-1以下的上升運動為產生較大降雨提供了必要的動力抬升條件。
關鍵詞:第一場透雨;成因;暴雪
中圖分類號:P458.1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5168(2018)31-0156-03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rst Drizzle in Xining
City of Qinghai Province
YU Xueying SUN Zhengmei ZHAO Juan
(Xining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Xining Qinghai 810016)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irculation situation, cause of form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elated physical quantities field of the first rainstorm in Xining area from 21 to 24 March 2016 were analyzed by using conventional dat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table "east-high-west-low" circulation situation provided a stable and favorable situation field for the occurrence and continuation of the first rainstorm; the high-altitude cold trough and ground cold front provided a triggering mechanism for precipitation occurrence; the south-low-level jet and ground reflux provided abundant water vapor for the occurrence and continuation of precipitation; from 20 to 24, the whole layer over Xining was a negative area, and the ascending motion below -30×10-5s-1 provided the necessary dynamic uplifting conditions for heavy rainfall.
Keywords: first rain;cause;blizzard
青海氣象業務規定[1],春季(3—5月)出現的第一場≥10mm或48h過程降水量≥15mm的降水稱為春季第一場透雨。由于特殊的氣候條件,青海春季降水較少,容易形成春旱,而這個時期正是農作物的播種至分蘗期,春旱是影響青海糧食產量豐歉的重要因素之一。春季降水的多寡、第一場透雨出現的遲早是春季干旱是否發生的關鍵因子。
1 西寧地區春季第一場透雨時間分布
通過統計1961—2015年西寧地區(轄西寧市、大通縣、湟源縣和湟中縣)春季第一場透雨出現的頻次(見表1),93%的透雨出現在春季,近一半集中在4月中旬到5月上旬出現,4月前5月后出現第一場透雨的概率各占7%,3月中旬僅出現過一次:2012年3月16日大通降水量為12.5mm,達到第一場透雨標準,是歷年最早的一次。大通、湟中春季降水量偏多,第一場透雨基本都在春季出現,時間也相對偏早,最多頻次出現在4月中旬;西寧、湟源最多頻次則在5月上旬,西寧春季出現第一場透雨的概率為91%,湟源為85%,西寧2015年第一場≥10mm的降水直到6月19日才出現,僅次于1980年,為第二晚的一年。
2 2016年第一場透雨過程概述
2016年3月20—24日,西寧地區出現連續降水,西寧大部降水較常年多1.5倍以上,西寧、湟源、湟中列歷史第1多。2016年3月22—24日,湟源、湟中、西寧的日降水量相繼達到10mm以上,出現第一場透雨,透雨出現時間較常年平均日期提前30多天。隨著降水持續,氣溫逐漸降低,降水相態由雨轉為雪,23—24日,湟中、西寧出現暴雪,積雪深度分別達11cm和15cm(見表2)。
3 環流形勢演變和影響系統
3月20—24日,500hPa亞歐中高緯度環流形勢為穩定的兩槽一脊,槽分別位于咸里海和日本,河套-貝湖為脊。系統在發展初期,咸里海槽底分裂短波槽上高原,青海西部為低槽,21日20:00,槽前有12m/s以上的西南風從孟加拉灣到青海東南部,有利于西南暖濕氣流的輸送,河套為脊,形成東高西低的形勢[圖1(a)],利于水汽輻合和系統維持,高空槽后配合有冷溫度槽,-24℃的溫度線在新疆北部。隨著西伯利亞大槽底部分裂的冷空氣不斷東移南下,促使高空槽在東移過程中發展,22日20:00形成北槽南渦型,青海中部溫度降到-20℃以下[圖1(b)]。23日,溫度槽進一步加深,-24℃的溫度線控制青海中北部,降水維持,到24日20:00,冷溫槽移出青海,降水結束。
21日20:00,地面上冷空氣分兩股逼近本地,22日08:00在青海湖形成錮囚(圖略),甘肅西部有10hPa的24h正變壓,柴達木盆地也有+6hPa的24h正變壓,暖濕氣流與冷空氣在青海省東北部上空匯合,由于高原渦位置偏南,造成湟中、湟源出現中雨,冷空氣持續影響。23日02:00,海平面氣壓場上1 030hPa線影響西寧,湟中、湟源地面氣溫降到0℃以下,西寧站在24日01:00地面氣溫降到0℃以下,開始出現積雪,湟中、西寧先后達到暴雪。
4 物理量場診斷分析
4.1 動力條件
4.1.1 渦度和散度場。強降水的形成和維持必須有持續的上升運動。從單站(西寧)渦度時間垂直剖面圖[見圖2(a)]上可以看出,在20日20:00,西寧上空為正渦度,與500hPa圖上低值系統相對應。可見,在降雨區上空,對流層中低層為強烈輻合、高層輻散,有利于上升運動和降水的發生、發展。
散度是表征速度場輻散、輻合強度的物理量。從單站散度垂直剖面圖[見圖2(b)]上可以看出,20日西寧上空散度呈下負上正分布。隨著時間推移,散度負值逐漸增大,22日西寧上空最大負散度中心位于700hPa附近,中心值低于21×10-6s-1,400hPa附近有弱輻合,其高層300hPa上又有一輻散值為20×10-6s-1的中心。
4.1.2 垂直運動。從20日開始,西寧地區上空整層為負值區。其中,20日和22日夜間500hPa有小于-30×10-3hPa·s-1的上升中心,對水汽輸送起重要作用,為產生較大降雨提供了必要的抬升動力條件。24日,隨著冷空氣南下上升運動減弱,到夜間轉為下沉運動區控制,降水結束(見圖3)。
4.2 水汽條件
700hPa的水汽通量場上,21日20:00,從南海經華南、四川到青海東部有一水汽通量大值區,同時狹窄的4g/kg比濕區從四川伸展到青海東南部一帶,22—23日水汽通量保持在2g/kg。水汽通量散度場上,21日開始持續有水汽輻合,負值區向北伸展到青海東部(見圖4),揭示了水汽輸送通道[2]。水汽通量散度時間垂直剖面圖上,20—24日,500hPa以下散度為水汽輻合區。22日有水汽輻合中心,與強上升區配合,抬升產生較強的水汽輻合,到24日轉為正值,降水結束。
4.3 穩定度條件
20日08:00,500hPaθse從四川到青海東部有≥48℃的高濕高能區;20:00,隨著西南暖濕氣流向北涌進,≥48℃高濕高能區明顯向東北方擴展,能量鋒區到河套。較大降雨發生在θse≥48℃的區域,偏能量鋒區暖空氣一側。
5 結論
①西寧地區第一場透雨近一半集中在4月中旬到5月上旬出現。
②穩定的“東高西低”環流形勢為第一場透雨的發生和持續提供了穩定有利的形勢場。
③高空冷槽和地面冷鋒為降水發生提供了觸發機制。
④偏南低空急流和地面回流為降水發生和持續提供了充沛的水汽。
⑤20—24日,西寧垂直速度場上整層為負值區,-30×10- 3hPa·s-1以下的上升運動為產生較大降雨提供了必要的動力抬升條件。
參考文獻:
[1]王江山,李錫福.青海天氣氣候[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4.
[2]王志遠,馬秀梅,張春秀.青海東部2011年春季第一場透雨天氣成因分析[J].青海氣象,2012(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