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曉膺 朱艷秋
摘 要:本文將設計專業與當下國內民生發展中的重要課題--扶貧相結合,發揮專業優勢研究新型扶貧模式。以扶貧為動力,將視覺設計中的學、研、產相結合,充分發揮了視覺設計的實際運用性,發揮其實用價值的同時,響應國家號召,參與國家民生課題,為扶貧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扶貧;新型扶貧模式;視覺設計
近年來,響應國家扶貧政策的號召,扶貧事業的范圍以及深入到各行各業的方方面面。結合幫扶鄉鎮地理位置、自然環境以及人居分布狀況,對扶貧當地進行因地制宜的整合設計打造,既提升貧困地區對資源的重新認識與整合利用,又能提升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意識,推進精神和經濟雙重扶貧公益事業。視覺設計從以下幾個方面深入貧困地區發揮其功能性。
一、幫扶地特色農產品整體視覺設計方案
以視覺設計理論思路挖掘幫扶地區的特色農產品行整體形象的開發、打造自主品牌等一系列設計包括:品牌形象策劃、logo設計、標志設計、主色和副色、宣傳圖形以及相應包裝設計等完成特色農產品整體形象開發。
二、品牌營銷方案
制定已開發農產品品牌營銷方案,明確產品推廣內容、路線、時間以及力度。分別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平臺進行推廣宣傳。新媒體方面,著重在海報推廣、幫扶地風格攝影視頻短片拍攝及網絡、網頁靜動態廣告推廣、微信等在b端進行推廣。同時與企業合作、建立大學校內及校外超市合作等。達到對當地特色產業的整體規劃宣傳帶動經濟效益提升的目標。
三、幫扶典型個體
深入當地,以定點幫扶為落實點,既對有創業意識的典型創業個體進行具體幫扶、又要針對幫扶對象實際情況對其制定相應的幫扶計劃。
四、特設產品開發帶動產業鏈發展思路
項目內容整合出在對典型產品進行產品整體形象打造的同時,可以借鑒開發的成功模式來對附屬產品進行整體形象開發,打造自主品牌。其附屬產品即有可能成為當地居民經濟收入來源的第二大來源。借助已推農產品基礎,開發相關產品形成產業鏈宣傳模式,以此制定整體,豐富的宣傳方案,提升整體宣傳力度、力圖打造建立一套可持續性發展方案和一條長期扶貧路線。后期借助新媒體的推廣能夠快速有效的達到推廣效果。后期可通過微信公眾號的第三方開發,形成幫扶地新媒體自定義平臺,進行微型掌上幫扶濟貧。
五、借助高校平臺,提升宣傳力度
利用校園群體平臺和相應公共場所對扶貧活動進行群眾基礎宣傳、借助學校大型晚會增加相應特色文化活動表演,增加幫扶地區知名度。從而達到宣傳效果、在高校開展相應活動以及賽事來達到擴大群眾扶貧宣傳效果、定期深入當地舉辦公益講座,提升幫扶地群眾品牌意識、產品營銷相關知識以及當地居民審美意識提升。將視覺設計專業方向進行發散思維,關注社會民生問題,開拓思路,需求新的科研拓展方向,產生出多個點與公益扶貧項目相結合再加以整合運用。將視覺設計有效地融入公益宣傳,美化和整合公益事業的發展,探索了視覺設計除了其商業價值以為發揮其在在社會中更廣范的作用。能夠在遵守公益的開展原則之上,展現新的宣傳形式與手段,不斷創新,豐富其特征性。通過團隊帶動志愿者對貧困地區的關心和幫助以及對注重扶貧愛心的宣傳。一方面能夠引起社會對貧困地區貧民的關心與幫助。另一方面也可以促進公民的道德修養,提高社會成員的整體素養,引起良好的社會反響。以定點幫扶作為試點,探索新型公益扶貧模式帶動后期持續性公益扶貧項目。
視覺設計在鄉鎮扶貧中的運用作為本項目的創新點積極響應了國家一對一幫扶政策,利用自身專業特點為公益扶貧貢獻自己的力量,視覺設計目前在扶貧事業中的嘗試方案較少,所以本項目發展空間較大,在傳統扶貧模式下更加具有時代性、創新性、可持續性。當今視覺設計的涉及面大多停留在直接實用領域,因此將視覺設計與公益領域結合具有先導性、創新性與實踐性。依靠視覺傳達專業優勢,對幫扶地區當地特產、文化、自然風光進行設計包裝整合以及推廣宣傳。利用網絡以及微信平臺加強對當地特產、文化、自然風光進行推廣宣傳。大力宣傳扶貧事業、從中尋找商機和結合點,為定點幫扶的貧困戶爭取到企業和社會的幫助,并在活動中搭建一個長期、持久、有效的扶貧平臺,幫助其實現脫貧愿望。借助校園平臺不定期舉辦有力度的公益活動對其進行重點推薦,提高其知名度以及帶動經濟收入。在當今扶貧事業一片大好的環境下,對定點幫扶地區進行針對性的新型扶貧模式帶來了巨大契機。扶貧雖然不直接創造經濟效益,但其創造的后期整體效益必然會帶動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呂琳鱗 編著,縣域鄉鎮發展探索,云南大學出版社,2005
[2]劉小玄 朱克朋 史永君 著,在草根經濟上成長的鋼琴企業群體,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3]彤新春 著,名族落后地區同步小康之路,中國社科出版社,2015
[4]記紹勤 編著,科教文化與鄉鎮發展,黨建讀物出版社,2005
[5]張撿峰,周韌,當代視覺設計精品,四川美術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
田曉膺,1978年生,女,博士,研究方向:宗教藝術
朱艷秋,1985年生,女,碩士,研究方向:視覺設計
(作者單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