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天明 董棟 邢棟 許壯 李艷



摘要:目前,基層河務部門尚未配備網絡管理系統,基層網絡管理一直處于被動管理方式,效率低下,維護難度較大。2014年3月,焦作黃河河務局自主研發了“焦作黃河專網管理系統”,實現了實時在線監測專網內的網絡設備狀態,且具備自動報警、信息記錄、遠程調試與管理等功能。該專網管理系統自研發至今,從專網的升級改造到日常管理,已成為基層各級網絡管理人員及時獲取網絡運行狀態,發現、排除網絡故障的必備管理手段。
關鍵詞:更新;云登陸;遠程管理;網絡管理;專網管理系統;基層單位;黃河
中圖分類號:TP393;TV882.1 文獻標志碼:A doi:10.3969/j.issn.1000-1379.2018.03.009
1 概述
近幾年,焦作黃河河務局(簡稱焦作局)對焦作黃河專網進行了3次升級改造,并初步完成了防洪工程的專網覆蓋。2013年9月,對焦作黃河專網進行升級改造[1]并開發了管理系統;2015年3月,對網絡結構進行了優化調整,租用移動公司的兩條150 Mb/s數據光纖專線,分別為焦作局至沁陽沁河河務局(簡稱沁陽局)基站、焦作局至武陟第一黃河河務局(簡稱武陟一局)基站,使沁陽局和武陟一局基站成為干路匯接分中心,局屬單位就近連接,保障了網絡設備的穩定運行;2016年12月,再次對網絡結構進行了優化調整,取消租用的兩條移動公司數據光纖專線,組建大虹橋和武陟一局基站作為干路匯接分中心,沁陽局和武陟一局基站為干路匯接備用分中心,局屬單位就近連接,此次焦作黃河專網干路升級采用電信級回程傳輸設備,網絡延遲達到光纖級別。2015年9月,在大玉蘭控導工程建立了專網無線覆蓋模式,解決了“智慧黃河”數據傳輸系統“最后一千米”的接入問題;2016年5月,采用無線傳輸技術,通過合理布設現有基站,使用微波覆蓋設備初步完成了黃河河道、堤防、涵閘等防洪工程的專網覆蓋。焦作黃河專網進行3次升級改造后,焦作局加強日常網絡管理,網絡設備運行更加穩定,市局互聯網出口帶寬擴容為1Gb/s,基層單位的網絡干路帶寬保持在200~300 Mb/s,基層29個一線班組全部實現通信網絡的寬帶無線接入,可登錄電子政務內網、訪問互聯網、撥打黃河內線電話,網絡帶寬達到30Mb/s以上,保障了基層單位及防洪工程信息系統的高效穩定運行,有效解決了目前基層信息網絡系統中存在的網絡帶寬小、覆蓋率低、安全保障率低等弊病。
目前,基層單位尚未配備網絡管理系統,因設備分布分散、管理人員不足、網絡環境復雜,故基層單位網絡管理一直處于被動管理方式,效率低下,維護難度較大。2014年3月,焦作局自主研發了“焦作黃河專網管理系統”,實現了實時在線監測專網內的網絡設備狀態,且具備自動報警、信息記錄、遠程調試與管理等功能?;鶎影ㄊ?、縣兩級河務局,為加強基層網絡設備管理,網絡管理系統應擴展到縣局。由于焦作局對焦作黃河專網進行了3次升級改造,因此包括網絡設備、網絡結構、基層黃河專網管理系統均需進行相應更新。
2 研究過程
2.1 基層黃河專網管理系統
2.1.1 焦作黃河專網管理系統
2013年9月,焦作局對焦作黃河專網進行了升級改造,在項目規劃設計之初,已將如何對信息網絡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列為重要攻關課題。技術人員經過不懈努力,2014年3月,焦作局自行研發了“焦作黃河專網管理系統”,實現了對焦作黃河信息網絡全面、有效的管理。
軟件開發遵循的國家標準和規范[2-6]包括:《計算機軟件開發規范》(GB/T 8566-2007)、《計算機軟件文檔編制規范》(GB/T 8567-2006)、《計算機軟件需求規格說明規范》(GB/T 9385-2008)、《計算機軟件測試文檔編制規范》(GB/T 9386-2008)、《信息技術軟件生存周期過程》(GB/T 8566-2007)。
焦作黃河專網管理系統具有以下特點:①圖形化界面,直觀易用;②分層控制,清晰簡潔;③設備故障聲、光報警;④實時反映網絡設備連接狀態;⑤實時調控設備參數;⑥遠程切換備用線路;⑦兼容性強,可兼容99%市售網管設備;⑧提供一個月日志歷史記錄。2015年3月,焦作局對網絡結構進行了優化調整,系統新增以下兩個特點:①采用衛星地圖顯示,真實反映各通信基站之間的連接狀態和實際位置關系;②可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設備遠程訪問。2016年12月,焦作局再次對網絡結構進行優化調整,焦作黃河專網管理系統進行了相應更新。
如圖1所示,焦作黃河專網管理系統首頁由標題欄、菜單欄、標簽欄、主頁面組成,其中圖標焦作局(10.104.25.254)代表的是核心路由,其他圖標分別對應相應單位;白色線條代表光纖線路,綠色線條代表5.8G無線微波線路,黃色線條代表5.8G無線微波通信設備備用線路,藍色線條代表河南黃河河務局架設的7G頻段帶寬10Mb/s的微波線路。
2.1.2 縣局黃河專網管理系統
2016年12月,焦作局再次對網絡結構進行優化調整時,基層黃河專網管理系統擴展到縣級河務局。如圖2所示,溫縣黃河專網管理系統由標題欄、菜單欄、標簽欄、主頁面組成,其中圖標溫縣局(10.104.28.254)代表的是核心路由,其他圖標分別對應相應單位或地點,線條顏色含義同上。
2.2 系統功能說明
(1)PING操作?;鶎狱S河專網管理系統可以對設備直接進行PING操作,無須手動打開命令行窗口再輸入PING命令和對應設備的IP網絡地址,只需右鍵點擊相應設備,選擇PING命令,系統就會自動打開命令行窗口并使用PING命令測試設備連接情況。
(2)路由器配置?;鶎狱S河專網管理系統可以直接在界面上選擇路由器進入配置頁面,只需右鍵點擊相應設備,選擇“路由器配置”選項,系統就會自動進人路由器遠程登錄頁面,輸入用戶名、密碼和驗證碼后即可進入路由器配置頁面。
(3)無線AP配置。基層黃河專網管理系統可以直接進入無線AP配置頁面,只需右鍵點擊相應設備,選擇“無線AP配置”選項,系統就會自動打開無線AP遠程登錄頁面,輸入用戶名和密碼后即可進入無線AP配置頁面。
(4)系統日志記錄。基層黃河專網管理系統可以自動記錄和查看系統中各設備運行記錄,點擊系統上方菜單欄“通知”“報表”,即可進入基層黃河專網管理系統網絡運行日志頁面。如圖3所示,可以查看設備連接和中斷的歷史記錄,記錄中有設備名稱、設備網絡IP地址和連接、中斷發生時間等信息。
(5)系統報警。基層黃河專網管理系統在設置系統通知、警告的類型和范圍后,可以實現對設備開關機、線路中斷與連接等事件進行實時報警。第一種方式是通過彈出窗口提示設備開關機、線路中斷等事件;第二種方式是通過主頁面內的圖標狀態,提示管理員各種設備的連接狀態,如圖4所示,開儀班組5.8G無線微波設備在不同狀態時的顯示效果不同。圖4(a)中,圖標和字體顏色均顯示為白色,表示該設備連接狀態正常,網絡運行正常;圖4(b)中,圖標顯示顏色正常,字體顯示為淺藍色,表示在實時網絡測試中,該設備發生了少量丟包,不影響線路連通,但線路傳輸質量存在瑕疵,提醒管理人員進一步檢查網絡設備和參數;圖4(c)中,圖標變暗,字體顯示為淺藍色,表示該設備已經斷開,無法連接,此時系統將彈出設備狀態通知窗口,播放報警音效,提醒網絡值班人員網絡出現故障,及時檢查維護。
2.3 遠程管理及云登陸
為適應信息化技術發展需要,2015年3月,焦作局對網絡結構進行優化調整時研發了云登陸功能,使用筆記本電腦、手機、平板電腦等終端設備可隨時隨地通過互聯網遠程訪問基層黃河專網管理系統。
3 創新點
(1)自主研發了基層黃河專網管理系統,實現了對焦作基層黃河信息網絡全面、有效的管理,且具備自動報警、信息記錄、遠程調試與管理等功能。
(2)采用衛星地圖顯示,真實反映各通信基站之間的連接狀態和實際位置關系,使界面更加形象直觀。
(3)通過軟件開發實現云登陸功能,使用筆記本電腦、手機、平板電腦等終端設備,可隨時隨地通過互聯網遠程訪問基層黃河專網管理系統。
4 應用及效益
基層黃河專網管理系統自研發至今,從專網的升級改造到日常管理,已成為各級基層網絡管理人員及時獲取網絡運行狀態,發現、排除網絡故障的必備管理手段。
系統界面形象直觀,布署代價低廉,具有自動報警、信息記錄、遠程調試與管理等功能,能節約維護經費,為實現信息網絡系統覆蓋黃河防洪工程,解決“智慧黃河”數據傳輸系統“最后一千米”的接入問題提供管理手段。
基層黃河專網管理系統可實時反映網絡設備連接狀態,實時遠程調控設備參數和切換備用線路,且兼容性強,能提供一個月的日志歷史記錄,使各級基層網絡管理人員及時獲取網絡運行狀態,發現、排除網絡故障,實現各級網絡設備可管可控,很好地改變了基層網絡設備被動管理、效率低下、維護難度較大的狀況。
參考文獻:
[1]邢棟,潘振宇,張興源,等.焦作黃河專網改造及管理系統的開發應用[J].河南科技,2016(23):29-31.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計算機軟件開發規范:GB/T 8566-2007[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7:6-12.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計算機軟件文檔編制規范:GB/T8567-2006[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6:24-32.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計算機軟件需求規格說明規范:GB/T 9385-2008[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8:3-8.
[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計算機軟件測試文檔編制規范:GB/T 9386-2008[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2008:5-10.
[6]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信息技術軟件生存周期過程:GB/T8566-2007[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7: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