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瑤
摘要 十九大以來,鄉村振興和精準脫貧備受關注。關于農民的研究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領域,本文基于新經濟政策時期列寧對農民問題的認識,從階級分析、利益和組織層面揭示農民問題的內部規律,并以貴州塘約村成功的扶貧改革為例,指出農村依據當地實際進行集體化、組織化,可以促進生產社會化的實現,從而改變農村落后面貌,解決農村空心化、留守兒童等較為突出的矛盾和問題。
關鍵詞 列寧農民觀;鄉村振興;產業脫貧;基層組織建設
中圖分類號:A821;F321.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305(2018)04-099-02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18.04.040
Abstract Since the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Research about farmers is an important field of Marxism,so this paper revealed internal rule of farmers problem from class analysis, interest and organization level,based on Lenins view of farmers in the new economic policy period.And taking the successful poverty alleviation reform of Tangyue Village in Guizho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pointed out that the rural areas can be collectivized and organized according to the local reality, which can promote realization and socialization, so as to change backwardness of countryside and solve outstanding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KKey words Lenins view of farmers; Rural revitalization;Industrial poverty reduction;Grassroots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1],在鄉村振興和精準脫貧工作中,需要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用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
1 列寧農民觀的科學內涵
在領導俄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列寧對農民問題做了深入探究,其具有前瞻性的理論和觀點,構成了列寧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列寧關于農業、農村、農民的思想,是基于俄國農業大國的現實情況和實踐經驗,因而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另外列寧對農民的認識,前后期有所不同,本文所用列寧農民觀,主要指新經濟政策時期列寧的農民觀,相比早期的農民觀更為學界所認同。
1.1 對農民進行階層分析
列寧認為農民既是勞動者,又是私有者,政治傾向搖擺不定,對農民進行階層分析是應該首要進行的工作。列寧把農村階層分為3個,即大農、中農以及農村被剝削勞動群眾。“大農”就是農業中的資本主義企業主,“中農”從經濟地位上看就是小私有者,“農村被剝削勞動群眾”即貧苦農民。因此列寧將整個農民階層分為農業無產階級、小農以及農業資本家3個層面,根據各自不同的特性來制定相應的對策。
1.2 尊重和維護農民利益
在“無產階級取得政權后應該如何對待農民”這個問題上,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無產階級必須尊重和維護農民的利益,將農民吸引到革命陣營里來。列寧認為“造成農村經濟和文化落后的最深刻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城鄉對立”[2],因此首先“城市應該支援農村,農民需要城市工業”[3];其次,通過發展工業帶動農村發展,及時運用小資金和小工業來幫助農民提升經濟水平;再次,利用電氣化來連接城鄉,列寧指出:“農村居民流入城市,農業人口和非農業人口的生活條件接近是消滅城鄉對立的條件”[4],依托現代最高科技連接的城鄉電氣化是打破城鄉對立局面的基礎,允許農民有自由遷徙的權利。
1.3 重視農村合作組織
列寧認為,合作社是一個過渡階段的過渡形式,“對待合作社,在政策上不僅要使它能經常地享受一定的優待,而且要使這種優待成為純粹資財上的優待;此外,國家應該從組織上廣泛幫助農民合作組織,特別是進行農產品加工,改良土壤,扶持手工業等”[5],通過合作社改造小農,不能急于求成,而要采取逐步過渡的方法。在俄共(布)十大上,列寧明確指出:“只要我們有了實力雄厚的大工業,能夠給小生產者好處,使他們實際看到這種大經濟的優越性,就能保證實現這個過渡”[5]。
2 貴州塘約改革對列寧農民觀的反映和發展
2.1 貴州塘約改革對列寧農民觀的反映
塘約村位于貴州省安順市,3年前還是國家二級貧困村、空心村。全村3千余人口,勞動人口1 400多人,最多時外出打工人數超過1 100人。2014年,塘約村遭遇洪災,導致全村大面積受災,之后被確定為精準扶貧對象。在這種情況下,村民在村委會和村黨支部組織下重建家園,在困難面前,村民更加團結,成立了“村社一體”合作社,共同開展生產工作, 根據自身情況、家庭情況加入運輸、種植、建筑或加工專業社,為家園建設貢獻力量。全村整合發展,走集體化道路,產業結構得到調整和優化,一年內實現了脫貧。
顯而易見,塘約村的改革達到了列寧農民觀的基本要求,但是用列寧農民觀對其解釋存在不足。塘約改革帶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鮮明特征,比如村黨支部體現黨領導一切;村委會是我國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主要組織形式等。原因主要有2個方面:一方面,列寧農民觀是在俄國革命和建設中取得,用于我國具體改革和事件中需要適應過程,經過實踐檢驗再指導實踐,多次往復,才可能行之有效;另一方面,列寧農民觀盡管比較全面,但也比較零散,不夠系統化,而理論只有越系統,指向性才越明確,準確性也就越高。
2.2 貴州塘約改革對列寧農民觀的發展
塘約改革不僅部分體現了列寧農民觀,并且對中國境況有所表現,這應當被認為是一種對列寧農民觀的發展。
2.2.1 組織是基礎和前提 農民只有組織起來,發展成為能夠依托的主體,才能有更大的生存空間。農村去組織化后,農民陷入貧困不能自拔,市場起決定作用的經濟條件下,小農自身素質不足以支撐有效的經濟生活決策。卡爾·波蘭尼曾經闡述過新時期的農村集體經濟擁有新的特性,比如合作社是一種具有共同目標,在一定范圍內能夠整合資源的組織,可以將經濟活動有序地嵌入到國家和社會之中,而不是讓市場的邏輯凌駕于社會的邏輯之上。現實的農村發展中,遵循集體發展軌跡的農村,其發展現狀和前景都較個人發展更勝一籌,給予了帕累托最優發揮和體現的機會,并且當下中國也有豐富的農村管理人才,只要能夠實現“1+1>2”,集體化就有發展的價值和意義。
2.2.2 共同利益是紐帶和合力 以建設村社共同體為目標關乎農民各個方面的利益,全方位覆蓋經濟、文化、社會、生態。通過推進農村生產關系創新,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為農民解放和農業發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致力于改變農業生產方式,使農民也可以體面地生活;打造新時代農業,培育新時代農民,著力振興鄉村。總的來說,通過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形成“四輪驅動”,最終實現農民解放。
2.2.3 階級分析是內隱條件 階級分析起到指引政治方向的作用,列寧在闡述馬克思主義這個原理時說:“一個社會中一部分人的意向同另一部分人的意向相抵觸,社會生活充滿著矛盾……這些都是人所共知的事實”[6]。但是階級分析主要體現在決策制定,最終要實現基層組織扎根農村,在組織動員群眾的活動中煥發生機。
3 新時期推動三農發展的對策建議
組織可以對農村社會進行梳理,摒棄紛繁雜亂的狀況,利用制度、部門等使其條理化、清晰化。因此組織是當前中國農村應該優先解決的問題,此處的組織可以理解為廣義的組織。
3.1 再造村社共同體
要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需要農村教育的深化、農民素質的提升、農業技術的推廣等。這樣一個系統性工作直接在農戶之間進行顯然成本過高,推行很有難度,此時可以考慮借助組織的力量。組織是進行系統性工作最有效的工具,在農村構建村社共同體,讓農民有更多的歸屬感、主體感和獲得感,將大大降低政策執行和落實的成本,但是村社共同體的建立要注意上下銜接,既對農民負責,也對上級政府負責。
3.2 壯大農村集體經濟
農村集體經濟除了社會維系功能,更重要的是以經濟聯系、經濟建設為基本任務,在新時代以產業融合、技術應用等新手段力求創造農業、農村的新局面,開創農民的新生活。“發展集體經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證,是振興貧困地區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是促進農村商品經濟發展的推動力”[7]。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農村集體經濟的壯大,必將改變農村生產關系和社會結構,形成利益共同體,有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將使農村的社會生態形成良性循環,農村就業崗位的增加、工作質量的提升,勢必能夠吸引農民工返鄉,從而緩解農村空心化、留守兒童以及農村教育發展等一系列問題。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c_1121867529.htm.
[2] 列寧.列寧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13.
[3] 列寧.列寧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93.
[4] 列寧.列寧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97.
[5] 列寧.列寧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1.
[6] 李若谷.試論我國社會主義時期的矛盾與階級斗爭[J]. 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2(4):1-8.
[7] 肖銳,陸華勇.兗州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能力調查報告[J]. 山西農經, 2016(2):43-44.
責任編輯:李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