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菡 王玥汗


2008年6月5日,國務院發布《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決定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這標志著知識產權戰略首次提升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為了順應時代發展和滿足社會對知識產權的需求,河南省高度重視知識產權工作。2008年12月17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根據《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結合河南省實際,頒布了《河南省知識產權戰略綱要》。2016年10月4日,河南省人民政府發布了《河南省建設支撐型知識產權強省試點省實施方案》,提出要將河南省建設成為知識產權強省,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興、富民強省提供強大支撐。并相繼發布了《河南省知識產權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河南省知識產權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等政策性文件。知識產權在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愈加凸顯。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必須依托知識產權人才。因此,建設知識產權人才隊伍,是實施知識產權戰略的基礎支撐,是經濟發展的基石。而高校作為人才輸出的主要陣地,具有天然的優勢和使命來承擔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的任務。建設好高校知識產權陣地,既能提高知識產權創造的源頭價值,又能為社會提供人才補給。只有建設好高校知識產權陣地,才能更好地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
高校知識產權工作的意義
高等院校是重要的科研場所,是知識產權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擁有豐富的物質資源,例如配置有各種完備實驗器材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等,而且高校天然帶有濃厚的學術氛圍,有人才集聚之勢。高校科研活動的開展更容易汲取集體智慧,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高校人才一方面每年有大量的新生補充進來,另一方面,也在靈活運用多種形式與其他科研單位進行信息共享、人才共享和交流。高校的科研優勢是其他實體所不能匹敵的,故其是科研產出的重要源頭。
河南高校知識產權工作的現狀與特點
高校知識產權與一般知識產權一樣,主要包括專利權、著作權和商標權等。其中,專利權是高校知識產權中最具社會效益價值及經濟價值的內容。自我國實施知識產權戰略以來,高校一直秉承學術風范,在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方面堪稱中流砥柱。近年來,河南高校知識產權工作,在促進校企科技交流、產學研合作、科研平臺建設、成果推廣轉化、專利轉讓及許可、技術產權交易、科技咨詢等方面全面展開,取得新突破。甚至在某些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綜合來看,河南省高校知識產權工作現狀主要有以下幾點。
知識產權意識普遍增強
專利制度的本質是公開換保護。商業秘密則與之相反。知識產權戰略是適合目前國情的戰略。有學者提出,知識產權“3+1”的模式,即專利權、著作權、商標權,以及商業秘密。大部分高校能夠深刻領會專利制度的作用,即一方面通過授予專利權人一定期限的獨占權,從而有效鼓勵發明創造;另一方面,通過充分公開,能夠推動發明創造的應用和推廣,避免重復投入,從而促進國家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知識產權意識的提高有助于激發內生動力,形成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河南省高校高度重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行工作,立足本校學科優勢,推動知識產權工作。
專利申請并獲授權的數量和質量不斷提高,成效顯著
近幾年,河南各高校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的數量和質量都在不斷提高,成效顯著。例如,河南師范大學,2016年發明專利的申請量為509件,比2015年增長98%;2017年發明專利的授權量為162件,比2016年增長57%,整體上升趨勢明顯。
依托行業背景,專利質量得以提升,重視科技成果的推廣轉化與專利技術的實施,創造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一批有科技實力的高校通過各種途徑將本校的科技成果納入國家、省、市各類推廣應用及產業化計劃,將各類技術通過政府行為進行推廣實施,既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又提升了學校的知名度。例如,河南理工大學65%的專利都來自于涉煤領域,得益于學校依托煤炭行業背景。近年來,學校重視科技服務工作,大多數專利來自于科技服務項目,源于解決生產過程中實際問題,為專利質量提高奠定了基礎。
注重專利轉化和政產學研合作,成效明顯
委托開發是高校專利產出的主要形式。河南省企業總量大,但是高新技術企業比較少,這說明了擁有自主研發能力的企業較少。產學研合作是一種很好的方式。一些項目經過多年的工程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例如,2018年1月,河南理工大學趙波教授團隊向廣州匯專工具有限公司轉讓有關超聲波加工刀具、裝備、工藝等專利技術,共計專利50項,參考資產評估公司評估報價,雙方協議定價轉讓費為850萬元。彰顯了高校專利轉化對促進經濟發展的巨大張力。
知識產權教育工作持續推進
河南省目前有9所高校開設有知識產權專業,分別為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河南師范大學、安陽工學院、河南科技大學、中原工學院、鄭州成功財經學院、河南師范大學新聯學院、鄭州大學、河南大學。截至目前,河南省共有4個高校設有知識產權學院,分別是中原工學院、鄭州大學、河南師范大學、河南大學。全國共有34所知識產權學院。另外,河南省持續開展河南省知識產權遠程教育,教育對象以中青年為核心,以強省建設為目標,是實現人才培養、人才強省建設的重要平臺,對于河南省綜合競爭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依托高校建立專門轉化運營機構,創新服務機制
依托高校建立的科技園,如河南理工大學科技園、河南科技大學科技園等,是專門從事學校科技成果和知識產權轉化和運營的機構。科技園的作用,一是服務師生開展知識產權創新創業;二是實現專利技術產業化,促進產學研協同發展。同時,一些高校開通了專利電子申請渠道,提高了專利申請的工作效率。此外,高校與優秀代理機構保持長期伙伴合作關系,借力優秀專利代理公司助力師生專利申報。
河南高校知識產權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知識產權工作方面,河南高校雖然已經有了較好的先天優勢,也取得了較明顯的成效,但仍不能適應快速增長的需求。筆者僅分析高校自身方面的原因,具體有以下幾點。
一是知識產權意識仍須強化。雖然目前高校部分領導及師生能夠認識到知識產權制度的優越性,但仍有部分人員沒有樹立起知識產權大保護意識,認為知識產權知識科技管理人員或科技園的事情,缺乏開發高質量專利的內驅動力。另外,還存在知識產權自我保護能力差的現象,面對侵權糾紛,不能有效應對。
二是部分高校沒有建立健全保護知識產權的機構和規章,知識產權管理工作的不順暢,干擾了科技人員申請專利的積極性。有些學校的知識產權工作由學校其他職能部門代管,如科技管理部門。這樣一方面是很容易造成職責不明確,涉及利益分配時,更有甚者可能會機構內部引發矛盾;另一方面,往往實質上工作仍囿于科研項目和成果管理,缺乏成果轉化機構支持。科研人員的積極性自然受挫。
三是知識產權創新能力優勢不明顯。與省內外高校相比,專利質量不高,學校高含金量的發明專利仍然偏少,高層次知識產權創新人才仍顯不足。
四是專利轉化產業化率偏低。與省外先進院校相比,河南省內院校的知識產權應用轉化率偏低,知識產權產業化優勢不明顯,重視專利申報、輕視專利轉化,沉睡專利或休眠專利較多。
五是知識產權服務經濟社會能力不強。學校工科優勢發揮不充分,為社會培養知識產權人才明顯不足,為河南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知識產權智力支持不足。
六是知識產權管理和服務能力不強。對知識產權的重視程度仍顯不足。知識產權服務意識不強,知識產權管理相對粗糙和滯后。沒有設置知識產權專項經費,知識產權管理和服務人員配備不足。
加強河南高校知識產權陣地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是構筑良好的體制和機制。良好的體制與機制是知識產權工作中最基礎的一個環節。為此,高校應設立專門的知識產權管理機構,由其統一管理和運營全校的知識產權工作,包括專利的轉化及產業化應用、處理各類知識產權糾紛等,將知識產權工作納入全校工作的議事日程,切實把它貫穿于科研工作及科研管理工作的全過程。合理分配學校、學院、個人在知識產權上的權益,做到產權明晰,權利義務清楚,權責利一致。加大經費投入,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
二是依托行業背景,源于生產實際,提高專利質量。高校知識產權工作應面向國家和地方重大需求,圍繞產業創新發展和區域經濟建設需求,結合自身源頭創新優勢,加快高水平成果涌現,加速校地企深度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高校知識產權工作要與地方企業深度融合,共同促進地方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實現“現實需求—協同攻關—科技創新—首站轉化”社會服務全鏈條螺旋式上升,為打造中原經濟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做出更大貢獻。
三是加大經費支持。將知識產權相關工作經費納入財務預算,并逐年增加,資助專利申請、專利維持的補貼,保證每一件有創造性的發明專利都能及時申請專利,以激勵學校提高專利申請的數量和質量。加大經費投入,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
四是借力校外資源,加強知識產權人才培養。高校應開展各種層次、各種形式的知識產權教育,培養交叉型人才。例如,開設知識產權校公選課、鼓勵理工科專業的學生輔修知識產權雙學位。授課教師的選擇,應不囿于本校法學專業教師。可借力校外資源,如特邀具有豐富經驗的專利代理人、專利布局合理的企業人員等,廣泛開展內容豐富的知識產權課程。
五是主動需求產業對接。目前,委托開發仍是主要的方式。但委托開發的專利權歸屬,適用于合同優先,若合同沒有約定,則專利權歸受托人所有。這樣,相當于企業承擔了開發的成本,但在專利權的獲得上沒有先占性優勢。企業只是獲得在一定時期內的應用實施權。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削弱企業委托高校的積極性。一方面,需要政府從政策層面及意識層面引導企業理性看待委托開發;另一方面,高校也要主動走出去,對接企業,以專利的產業化實施為初衷,致力于讓學術價值衍生出更多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