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江健三郎在1957-1958年短短一年的時間里,即以“清新的感受”、獨特的文體,描寫了日本當代青年在“被監禁、被封閉的墻壁里的狀態”下的苦悶與不安,使他第一階段初期的小說世界構成一個“奇妙”的產物?!镀婷畹墓ぷ鳌酚葹槊黠@。
關鍵詞:“狗”;日本青年;“監禁狀態”
一、“奇妙”題材的問世
被廣泛認為是大江健三郎處女作的短篇小說《奇妙的工作》發表于 1957 年5 月 22 日的東京大學校報《東京大學新聞》上,榮獲東京大學“五月祭”獎。
并且獲得了一眾權威評論家的青睞?;恼说脑u論是:“作品抓住了現代最年輕一代的虛無心情,并將其構架在一個事件當中,對作者的這種本領我深感欽佩”。
《奇妙的工作》是以大學生“我”為第一人稱展開敘述的,“我”和女大學生、私立大學生三人為了可觀的報酬向中年男人應聘,幫助職業殺狗人在兩三天內殺掉醫院的150只試驗用狗。故事以中年男人非法肉販子身份的暴露而東窗事發,一直蒙在鼓里的學生和殺狗人也因此一無所獲而告終。作品并沒有對這四個出場人物作詳細介紹,而是通過他們四個人對殺狗的不同主張從而產生分歧的對話推進故事進行的。
二、作品創作過程
雖然普遍認為《奇妙的工作》是大江的處女作,但在《奇妙的工作》之前,大江已著有多部作品,在此不再一一贅述?!镀婷畹墓ぷ鳌返乃夭囊彩莵碓从谥暗淖髌贰T姼琛对坠分琛返姜毮辉拕 兑矮F之聲》最后創作出了小說《奇妙的工作》。事情起因于大江兒時的一段回憶:“戰爭末期,一個打著為士兵做大衣為幌子的宰狗的家伙,騎著自行車來到‘峽谷之村,這個冷酷無情的小個子屠夫把村中所有的狗都集中到峽谷的低洼地,用一天時間把所有狗全都殺了?!?/p>
除了兒時的回憶外,《奇妙的工作》還有更深刻地背景。大江的一位朋友曾向他講述過高中時候企圖自殺但失敗住進醫院的經歷當時,有 100 多條用于實驗的狗被關在醫院的后院。這些狗在傍晚長達三個多小時的時間里,不斷地狂吠。小說的開篇部分在附屬醫院的附近傳來數不清的犬吠聲這一故事的發生背景可以說和大江朋友的回憶有極其相似之處。此外,小說中專業殺狗的屠夫也和大江小時候遇見的小個子宰狗的屠夫也有相似之處。
由此可以看出,《奇妙的工作》是在大江兒時回憶的基礎上又添加了大江的朋友的回憶,擁有豐富想象力的一篇佳作。
三、“監禁狀態”主題
大江健三郎曾說:“描寫被監禁的狀態,被包圍在墻里的生存狀態是我一貫的主題?!笔艽蠼陨硌哉摰挠绊?,小說自發表以來一直被當作描寫人類監禁狀態的作品來解讀,小說中圍在柵欄里的狗的形象也被看作是監禁狀態的具體表象?!斑@些狗也許因已在這里飼養了一年,個個都很老實,喪失了見人就咬的習性。我走進去,它們連叫都不叫?!北蝗巳︷B在矮墻里喪失了習性的狗的形象會一下子讓人聯想起被監禁狀態下的人,對墻壁內的一切事物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習以為常,對任何事物都失去關心和熱情,變得麻木、安于現狀。
與“狗”的形象相對應的是小說中的主人公“我”。20 歲的大學生本應該是青春張揚,活力無限,對任何事物都充滿好奇的形象,但在本文中的卻刻畫出了一個大相徑庭的大學生形象。“我”對任何事物都沒什么興趣,“我已習慣不怎么去激怒了。即使對屠夫的卑鄙我也努不起來。憤怒剛剛孕育,轉瞬就立刻萎靡了?!?/p>
四個殺狗者本應該各司其職盡快完成工作,但卻在殺狗過程中因為殺狗的“方法”發生了爭執,“卑鄙”一詞成為了互相攻擊的“武器”。從四個人之間的爭執可以看出,面對現實,四個人都無力反抗,殺狗的行為本身就是違背人道主義的。但他們為了掩蓋這種無力感而奮起反抗,用一種自欺欺人的正義感斥責對方以獲取自己內心對這種“卑鄙”行為的罪惡感的消解。最后,“我”只能感嘆“狗被擊倒,被剝了皮。我們雖然挨了宰,卻仍在徘徊。”
筆者認為貫穿全文的大學生們的無力感可以說就是大江健三郎作品中“監禁狀態”的體現。接下來著重分析大江文學中這種“監禁狀態”的特征以及他所強調這種“監禁狀態”的目的。
所謂“監禁狀態”,概而言之,就是與外界隔離的內在世界。在這種隔離狀態下,人們封閉于各自的內在世界,喪失了彼此之間的連帶感墻壁中的封閉感令人看不到生活中的希望所在,喪失了行動能力。
從日本戰后政治思想史來說,釀就大江健三郎“墻壁意識”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對大江健三郎這一代青年來說,最不能忘懷的莫過于淪為美國附屬國的憂慮。除去外在因素,也有學者指出“‘監禁狀態的形成,根本在于大江健三郎的自卑情結。”認為大江文學是超越其自卑的產物。自卑情結主要來源于幼年時的各種經歷,這些經歷導致大江形成了孤獨與自卑、缺乏安全感的性格??偠灾?,大江健三郎文學作品中“監禁狀態”的主題是在內外因素共同作用之下生成的。
大江健三郎通過用“我”這個個體象征“日本的青年學生”的方式,將個人的無為作為社會現象,作為年輕一代共有的現象來把握,通過把個人問題上升為社會問題,使人們感到“我們的時代”就是一個令人絕望、無法行動的時代。這種認識不僅充溢著對日本人當時的生存狀況的不滿,也同時是對現狀的批判、對日本國民性的批判。
參考文獻
[1]斯海譯《奇妙的工作》《大江健三郎作品集》[M].光明日報出版社 1995 年.
[2]大江健三郎『持続する志』講談社[M].1991 年.
[3]荒正人《十年的歲月》《大江健三郎全作品 1》[M].新潮社 1965 年 6 月.
[4]林嘯軒《大江健三郎文學論—立足邊緣,走向共生》[D].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
[5]王琢《“被監禁狀態”下的苦悶與不安—論大江健三郎第一階段初期小說》[J].海南大學學報 1995年.
[6]大江健三郎著;翁家慧譯《真正的小說是寫給我們的親密的信》[N].文匯報 2009 年 1 月.
作者簡介
李秀莉,現就讀于天津外國語大學研究生院2017級日語語言文學專業,主要研究方向:日本文學。
(作者單位:天津外國語大學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