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俊

摘要:水土流失重點預防保護區、重點治理區劃定是水土流失防治規劃和措施布局的依據,也是各級政府的法定義務。應用遙感信息和地理信息系統平臺,以鄉鎮為單元,運用定性和定量分析、專家咨詢等方法,對甘肅省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劃分進行了研究。構建了甘肅省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劃分的指標體系和指標參數,將甘肅省劃分為7個重點預防保護區和6個重點治理區。劃分的結果反映了甘肅省水土流失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新變化,為甘肅省及各市縣編制水土保持規劃、實施水土流失防治提供了科學依據。
關鍵詞: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重點治理區;劃分;省級;甘肅省
中圖分類號:S157.1 文獻標志碼:A doi:10.3969/j.issn.1000-1379.2018.03.020
水土流失重點預防保護區和重點治理區劃分(簡稱“兩區”劃分)是水土保持規劃的基礎,劃定并公告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是水土保持法賦予各級政府的法定義務。水利部2013年發布的《全國水土保持規劃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和重點治理區復核劃分成果》,為各省(區)開展“兩區”劃分工作提供了基本原則、基本方法、指導意見和宏觀方案。各省(區)還需在全國“兩區”劃分和原來劃分水土流失重點預防保護區、重點治理區和重點監督區(簡稱原“三區”)的基礎上,結合新時期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的特點進一步細化。原“三區”劃分不夠精細,“三區”的邊界和面積不明確,導致劃分結果的可操作性不強。RS、GIS等先進技術的應用,為當前水土流失狀況評價和“兩區”劃分提供了科學、快捷、準確的方法。目前廣東、貴州、湖北、江蘇、遼寧、江西等省份已進行了“兩區”復核劃分,除了貴州省和江蘇省以鄉(鎮)為劃分單元外,其他省份以縣級為劃分單元,劃分范圍較宏觀,指標選取較單一。為滿足甘肅省“十三五”水土保持規劃和新時期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需求,筆者在借鑒全國和先進省份“兩區”劃分經驗的基礎上,對甘肅省“兩區”劃分的技術方法、分區指標進行了細化研究。
1 研究區概況
甘肅省位于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三大高原和西北干旱區、青藏高寒區、東部季風區三大自然區域的交匯處,地形呈狹長狀,東西長1655km,南北寬530km,位居西北五省中部,轄12個市、2個自治州,共有86個縣(市、區)1230個鄉(鎮)。2012年省內常住人口2716.73萬,人口密度64人/km2,全省國民生產總值為4000.45億元,第一、二、三產業結構為13.8:46.0:40.2。年平均氣溫0~14℃,年平均降水量40~800mm,境內河流分為長江、黃河和內陸河三大流域,共12個水系。依據2012年水土保持普查成果,全省土地總面積42.58萬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積21.13萬km2,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49.6%。按侵蝕類型劃分:水力侵蝕面積7.61萬km2,風力侵蝕面積12.51萬km2,凍融侵蝕面積1.01萬km2。按侵蝕強度劃分:輕度侵蝕面積6.31萬km2,中度侵蝕面積3.86萬km2,強烈侵蝕面積2.46萬km2,極強烈侵蝕面積3.93萬km2,劇烈侵蝕面積4.57萬km2。
截至2015年年底,全省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70萬km2,其中:營造水土保持林草3.61萬km2,封禁治理1.40萬km2,治理小流域1705條,興修梯田2.02萬km2,建設淤地壩1582座。通過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實現了基本農田數量、糧食產量、群眾收入的“三增加”。
2 資料與劃分方法
2.1 基礎資料
基礎資料主要來源于全國水土保持區劃協作平臺各縣(市、區)上報的以鄉(鎮)為單元的地貌、地勢、地形坡度、土壤類型、植被覆蓋等資料,同時補充甘肅省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土地利用狀況、水土流失類型及強度、水土保持治理等數據。其中:氣象數據主要來源于2010年甘肅省各縣(市)氣象局;地勢、地貌數據通過30m分辨率的數字高程模型(DEM)提取;社會經濟數據主要來源于甘肅省2012年公布的社會經濟統計年鑒(以鄉(鎮)為單元);土地利用數據來源于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結果(以鄉(鎮)為單元);水土流失數據來源于2012年全國第一次水利普查的水土保持普查成果(以縣為單元)。
2.2 劃分原則
(1)統籌考慮水土流失現狀和防治需求。“兩區”劃分以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和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數據為基礎,立足于技術經濟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與國家和區域水土流失防治需求相協調,統籌考慮水土流失潛在危險性、嚴重性。
(2)與國家級重點防治區劃分結果相協調。以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劃分結果為基礎,參考甘肅省主體功能區規劃、自然保護區劃分等成果進行劃分。劃人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保護區的縣(市、區)應劃分為省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保護區,將其中符合省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標準的鄉(鎮)劃分為省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劃人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的縣(市、區)應劃分為省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將其中符合省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保護區標準的鄉(鎮)劃分為省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保護區。
(3)集中連片。為便于管理,發揮水土流失防治整體效果,“兩區”劃分應集中連片,并具有相應規模。
(4)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采取定量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以定性分析為主,以定量分析為輔。
2.3 劃分條件
2.3.1 確定省級重點預防保護區的條件
(1)水土流失相對輕微,現狀植被覆蓋較好,是國家、省或區域重要的生態屏障和生態功能區;存在水土流失風險,一旦破壞難以恢復和治理。
(2)人為擾動和破壞后,水土流失危害較大。
(3)國家、省或區域重要的江河源區、飲用水源區等特定的生態功能區。2.3.2確定省級重點治理區的條件
(1)水土流失嚴重,對江河干流和重要支流、重要湖庫淤積影響較大。
(2)水土流失嚴重威脅土地資源,造成土地生產力下降,直接影響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急需開展搶救性、保護性治理的區域。
(3)在當前技術和經濟條件下,適宜以小流域(或區域)為單元布設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措施的水土流失區域。
2.4 劃分方法
(1)根據甘肅省水利廳對《甘肅省水土保持規劃技術大綱》的審查意見,“兩區”復核劃分以鄉(鎮)為單元(國家級以縣級區域為單元)。
(2)省級“兩區”劃分的范圍不能重合。
(3)省級“兩區”劃分可以涉及所有的鄉(鎮),但不能覆蓋全部面積。
(4)不宜治理或難以實施水土保持措施的荒漠戈壁、沙漠、主要灌區、綠洲、縣級及以上城市所在地等應劃為省級的非重點區域。
(5)納入省級重點預防保護區的鄉(鎮),在進行面積統計時,應將城鎮(村莊)及工礦用地、交通運輸用地、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等扣除;納入省級重點治理區的鄉(鎮),在進行面積統計時,應將所轄范圍內林地、天然牧草地、城鎮(村莊)及工礦用地、交通運輸用地、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等扣除。
3 結果與分析
3.1 指標確定
由于自然條件復雜,氣候類型、植被類型、地形地貌和水土流失類型等具有多樣性,因此在進行省級“兩區”劃分時,結合當地水土流失因子及危害,根據專家組的評議結果,確定甘肅省“兩區”劃分的主導指標和輔助指標。
3.1.1 主導指標
(1)林草地占地率。指統計單元(鄉、鎮、林場、牧場等)內林草覆蓋率達到設定標準的林地(含有林地、灌木林地、其他林地)和草地(含天然草地、其他草地)面積占區域總土地面積的百分比。
(2)侵蝕強度。是反映水土流失輕重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可作為劃分預防保護區和治理區的重要指標。
3.1.2 輔助指標
(1)降水量。參照蔡建勤等提出的降水量、干濕地區劃分標準,確定甘肅省的劃分標準。
(2)侵蝕類型。以水力侵蝕、風力侵蝕類型為主進行劃分。
(3)集中連片面積。重點預防區面積>2000km2,重點治理區面積>5000km2,風蝕區可以不連片。
(4)流域。按黃河、長江、內陸河流域劃分,其中黃河流域進一步按大的支流進行劃分。
甘肅省“兩區”劃分指標見表1。
3.2 “兩區”劃分
依據表1,全省共劃分7個省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保護區,涉及50個縣(市、區)和3個獨立區共224個鄉(鎮)和26個林(牧)場、畜牧站,面積6.89萬km2,占全省總面積的16.2%;共劃分6個省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涉及80個縣級行政單位的931個鄉(鎮)和1個農場,面積8.57萬km2,占全省總面積的20.2%。
3.3 分區評述
3.3.1 省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保護區(F)
(1)河西走廊省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保護區(F1)。涉及酒泉市的金塔縣、敦煌市和瓜州縣及張掖市的甘州區、臨澤縣和高臺縣,共計2市6縣(市、區)28個鄉(鎮、農場),面積0.45萬km2,占所在鄉(鎮)總面積的10.8%。
該區林草覆蓋率較高(森林覆蓋率≥5%,草地覆蓋率≥20%),水土流失類型以風力侵蝕為主,水土流失強度為中度及以下。水土流失防治以封育保護天然植被、沙殼、結皮為主,促進自然修復,強化生產建設活動過程中的水土保持監督和管理。區內的金塔縣、甘州區、臨澤縣和高臺縣為祁連山—黑河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本次劃分新增加了敦煌市和瓜州縣的部分鄉(鎮)。
(2)祁連山省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保護區(FⅡ)。涉及祁連山區及其余脈的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民樂縣,甘肅中牧山丹馬場,金昌市永昌縣、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蘭州市永登縣,白銀市景泰縣和靖遠縣,共計5市7縣和1個獨立區36個鄉(鎮),面積1.39萬km2,占所在鄉(鎮)總面積的46.3%。
該區林草覆蓋率較高(森林覆蓋率≥20%,草地覆蓋率≥30%),水土流失類型以水力侵蝕為主,兼有凍融侵蝕、混合侵蝕發生,水土流失強度為輕度及以下。水土流失防治以封育保護天然植被為主,促進自然修復,強化生產建設活動過程中的水土保持監督和管理,突出重要水源地、重要江河源頭區水土流失預防。區內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民樂縣、天祝藏族自治縣、永登縣為祁連山-黑河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本次劃分新增加了甘肅中牧山丹馬場及永昌縣、景泰縣和靖遠縣的部分鄉(鎮)。
(3)子午嶺省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保護區(FⅢ)。涉及慶陽市合水縣、寧縣、正寧縣和華池縣境內子午嶺林區的4縣13個鄉(鎮)及林場,面積0.38萬km2,占所在鄉(鎮)總面積的85.7%,
該區的正寧縣為六盤山一子午嶺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本次劃分新增加了合水縣、寧縣和華池縣的部分鄉(鎮)。該區水土流失類型為水力侵蝕,水土流失輕微,在林緣區可達到輕度侵蝕。水土流失防治以封育保護天然植被為主,促進自然修復。
(4)隴山省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保護區(FⅣ)。涉及平涼市崆恫區、華亭縣、崇信縣、靈臺縣和莊浪縣的六盤山、關山林區,天水市清水縣、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共7縣(區)的21個鄉(鎮)及林場,面積0.20萬km2,占所在鄉(鎮)總面積的73.9%。
該區的崆恫區、華亭縣、崇信縣、清水縣、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為六盤山一子午嶺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本次劃分新增加了靈臺縣的部分鄉(鎮)。水土流失類型為水力侵蝕,水土流失強度為輕度及以下。水土流失防治以封育保護天然植被為主,促進自然修復,突出重要水源地的水土流失預防,加強侵蝕溝道的綜合治理。
(5)西秦嶺北坡省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保護區(FⅤ)。涉及天水市秦州區、麥積區、甘谷縣和武山縣,定西市渭源縣、岷縣和漳縣,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縣、康樂縣和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和臨潭縣,蓮花山風景林自然保護區,太子山自然保護區共12個縣(區)和2個獨立區的42個鄉(鎮)及林場,面積0.87萬km2,占所在鄉(鎮)總面積的83.8%。
該區不屬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保護區,本次劃分確定為省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保護區。水土流失類型為水力侵蝕,水土流失強度為輕度及以下。水土流失防治以封育保護天然植被為主,促進自然修復,突出重要水源地的水土流失預防,加強侵蝕溝道的綜合治理。
(6)隴南山地省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保護區(FⅥ)。涉及甘肅省長江支流嘉陵江流域的天水市麥積區和秦州區,隴南市武都區、宕昌縣、成縣、兩當縣、康縣、文縣、徽縣、西和縣和禮縣,定西市岷縣,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和迭部縣,共計4市(州)14縣(區)73個鄉(鎮)及林場,面積1.60萬km2,占所在鄉(鎮)總面積的86.7%。
該區隴南市武都區、宕昌縣、成縣、兩當縣、康縣、徽縣、西和縣和禮縣,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和迭部縣屬嘉陵江上游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本次劃分新增加了天水市麥積區、秦州區和定西市岷縣的4個鄉(鎮)。水土流失類型為水力侵蝕,水土流失強度為輕度及以下,水土流失防治以封育保護天然植被為主,促進自然修復,突出重要水源地的水土流失預防,加強侵蝕溝道、泥石流溝道的綜合治理。
(7)甘南高原省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保護區(FⅦ)。涉及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夏河縣、碌曲縣、瑪曲縣4個縣(市)的37個鄉(鎮)及畜牧場,面積2.00萬km2,占所在鄉(鎮)總面積的89.6%。
該區瑪曲縣、碌曲縣、夏河縣屬三江源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本次劃分新增加了合作市。水土流失類型主要為水力侵蝕,兼有凍融侵蝕,水土流失強度為輕度及以下。主要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是封育保護,促進自然修復,突出重要水源地、重要江河源頭區水土流失預防。
3.3.2 省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Z)
(1)內陸河流域省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ZⅠ)。涉及位于河西走廊的酒泉市肅州區、金塔縣、玉門市、瓜州縣、敦煌市、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和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嘉峪關市,張掖市甘州區、臨澤縣、高臺縣、山丹縣、民樂縣和肅南裕固族自治縣,金昌市金川區和永昌縣,武威市涼州區、古浪縣、民勤縣,共5市18縣(市、區)112個鄉(鎮),面積0.80萬km2,占所在鄉(鎮)總面積的8.5%。
該區不屬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本次劃分確定為省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水土流失類型以風力侵蝕為主,剝蝕殘丘的溝谷段在暴雨時常發生水力侵蝕和水患災害,水土流失強度為中度及以上。水土流失治理以預防保護河西走廊綠洲和天然植被、沙殼、結皮為主,促進自然修復,實施退牧還草工程,防治草場沙化退化,開展綠洲邊緣沖積洪積山麓地帶綜合治理和山洪災害防治,建立綠洲防風固沙體系,控制沙漠南移,加強能源、礦產開發的監督管理。
(2)黃河干流省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ZⅡ)。涉及位于黃河干流段及其主要支流(面積較小不能單獨劃分防治區)的蘭州市榆中縣、永登縣、皋蘭縣、西固區、七里河區和紅古區,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和古浪縣,定西市安定區,白銀市白銀區、平川區、會寧縣、靖遠縣和景泰縣,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市、臨夏縣、永靖縣、東鄉族自治縣和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共計5市(州)19個縣(區)203個鄉(鎮),面積2.64萬km2,占所在鄉(鎮)總面積的74.2%。
該區蘭州市榆中縣、西固區、七里河區和紅古區,白銀市會寧縣和靖遠縣,定西市安定區,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市、臨夏縣、永靖縣、東鄉族自治縣和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共12個縣(區)屬甘青寧黃土丘陵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本次劃分新增加了蘭州市皋蘭縣、永登縣,武威市古浪縣、天祝藏族自治縣,白銀市白銀區、平川區和景泰縣的部分鄉(鎮)。水土流失類型以水力侵蝕為主,在白銀市的北部兼有風力侵蝕,水土流失強度為中度及以上。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為以小流域為單元的山水田林路村渠綜合治理,建設以梯田和淤地壩為核心的攔沙減沙體系,加強雨水集蓄利用,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保護和建設林草植被。
(3)徑河流域省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ZⅢ)。涉及慶陽市西峰區、慶城縣、環縣、華池縣、正寧縣、合水縣、寧縣和鎮原縣,平涼市崆峒區、徑川縣、靈臺縣、崇信縣和華亭縣,共2市13個縣(區)156個鄉(鎮)和1個農場,面積1.95萬km2,占所在鄉(鎮)總面積的69.6%。
該區慶陽市西峰區、慶城縣、環縣、華池縣、合水縣、寧縣和鎮原縣,平涼市徑川縣、崇信縣和靈臺縣為黃河多沙粗沙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慶陽市正寧縣、平涼市崆峒區和華亭縣為六盤山一子午嶺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保護區,本次劃分將慶陽市正寧縣、平涼市崆峒區和華亭縣的部分鄉(鎮)從預防保護區劃人治理區。水土流失類型以水力侵蝕為主,在環縣北部兼有風力侵蝕,水土流失強度為中度及以上。水土流失防治以保護源面不受蠶食、控制溝頭溯源侵蝕為主,開展以小流域為單元的山水田林路村渠綜合治理,建設以梯田和淤地壩為核心的攔沙減沙體系,加強雨水集蓄利用,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保護和建設林草植被,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加強能源開發的監督管理。
(4)渭河流域省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ZⅣ)。涉及隴中地區的平涼市莊浪縣和靜寧縣,天水市秦州區、麥積區、清水縣、秦安縣、甘谷縣、武山縣和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定西市渭源縣、隴西縣、通渭縣和漳縣,共3市13個縣(區)184個鄉(鎮),面積1.45萬km2,占所在鄉(鎮)總面積的71.5%。
該區平涼市莊浪縣,天水市秦州區、麥積區、甘谷縣、武山縣和秦安縣,定西市渭源縣、通渭縣、隴西縣和漳縣屬甘青寧黃土丘陵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平涼市靜寧縣、天水市清水縣和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為六盤山一子午嶺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本次劃分將莊浪縣和靜寧縣全部、清水縣和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部分鄉(鎮)從預防保護區劃人治理區。水土流失類型以水力侵蝕為主,瀉溜、滑坡等重力侵蝕較活躍,水土流失強度為中度及以上。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是以小流域為單元的山水田林路村渠綜合治理,建設以梯田為核心的攔沙減沙體系,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保護和建設林草植被。
(5)洮河流域省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ZⅤ)。涉及甘肅省洮河流域的定西市渭源縣、臨洮縣和岷縣,臨夏回族自治州廣河縣、和政縣、康樂縣和東鄉族自治縣,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和臨潭縣,共3市(州)9縣110鄉(鎮),面積0.59萬km2,占所在鄉(鎮)總面積的58.0%。
該區定西市渭源縣和臨洮縣,臨夏回族自治州康樂縣、廣河縣、和政縣和東鄉族自治縣屬甘青寧黃土丘陵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本次劃分新增加了定西市岷縣、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和臨潭縣。水土流失類型以水力侵蝕為主,水土流失強度中度及以上。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為以小流域為單元的山水田林路村渠綜合治理,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保護和建設林草植被,加強侵蝕溝道和泥石流溝道治理。
(6)嘉陵江上游省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ZⅥ)。涉及甘肅省長江流域的天水市秦州區,隴南市武都區、宕昌縣、兩當縣、文縣、康縣、成縣、徽縣、西和縣和禮縣,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共3市(州)11縣166個鄉(鎮),面積 1.14萬km2,占所在鄉(鎮)總面積的57.0%。
該區隴南市武都區、成縣、文縣、宕昌縣、康縣、西和縣、禮縣、徽縣和兩當縣,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屬嘉陵江上游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本次劃分將文縣全部、其余縣(區)的部分鄉(鎮)從預防保護區劃人治理區。水土流失類型為水力侵蝕,水土流失強度為中度及以上。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為以小流域為單元的山水田林路村渠綜合治理,加強梯田建設和侵蝕溝、泥石流整治,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保護和建設林草植被,加強能源、礦產開發的監督管理。
4 結語
甘肅省省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保護區面積6.89萬km2,占全省總面積的16.2%;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面積8.57萬km2,占全省總面積的20.2%。甘肅省水土流失面積廣,侵蝕強度大,治理程度低,治理任務艱巨。甘肅省省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保護區和重點治理區劃分,明確了“兩區”的涉及范圍和面積,為各級政府編制水土保持規劃、實施水土流失防治提供了科學依據。
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是動態變化的,重點預防保護區和重點治理區中新增的鄉(鎮),反映了甘肅省局部區域水土流失消長的新變化和社會經濟發展對水土流失防治的新要求。一些區域經過綜合治理已初步達到控制水土流失的目的,治理重點應轉移到治理程度相對低的區域,將水土流失嚴重的區域列入重點治理區。
參考文獻:
[1]水利部.全國水土保持規劃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和重點治理區復核劃分成果[EB/OL].[2017-06-30].http://www.jswater.gov.cn/art/2013/9/9/art_91_30533.html.
[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2010年修訂[EB/OL].[2017-06-30].http://www.gov.cn/flfg/2010-12/25/content_1773571.html.
[3]甘肅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甘肅省水土保持條例[EB/OL].[2017-06-30].http://www.npc.gov.cn/npc/xinwen/dfrd/gansu/2012-08/22/content-1733406.html.
[4]王治國,王春紅.對我國水土保持區劃與規劃中若干問題的認識[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7,5(1):105-109.
[5]趙小蛟.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生態補償法律制度研究[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4:15-30.
[6]張洋,彭瑤,劉競妍,等.江蘇省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劃分[J].水土保持通報,2014,34(2):300-306.
[7]張杰,周全,李杰,等.湖北省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復核劃分初探[J].人民長江,2014,45(16):18-21.
[8]王海燕,趙永軍.關于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劃分標準的幾個技術問題探討[J].中國水土保持,2015(12)61-63.
[9]蔡建勤,張長印,陳法楊.全國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分區研究[J].中國水利,2004(4):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