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美國作為互聯網的發源地,其在網絡文化軟實力建設上有很多有益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從美國網絡國家戰略、網絡立法、網絡文化技術支撐、網絡文化產業、網絡輿論引導的建設與實踐出發,可以歸納總結出五大經驗啟示:一是重視頂層設計,納入國家戰略;二是注重網絡立法,規范網絡秩序;三是加強技術支撐,確保文化安全;四是做強文化產業,提升整體實力;五是加強輿論引導,增強應對能力。這對新時代我國網絡文化軟實力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美國網絡文化;軟實力;網絡話語權;網絡立法;網絡文化產業
[作者簡介]徐強:重慶郵電大學講師,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網絡文化軟實力理論。
美國既是互聯網的發源地,也是網絡科技和網絡文化建設頭號強國。本文主要從美國網絡國家戰略、網絡立法、網絡文化技術支撐、網絡文化產業、網絡輿論引導的建設與實踐進行研究,歸納總結了美國網絡文化軟實力建設實踐的五大經驗啟示,即“重視頂層設計,納入國家戰略”、“注重網絡立法,規范網絡秩序”、“加強技術支撐,確保文化安全”、“做強文化產業,提升整體實力”、“加強輿論引導,增強應對能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學習借鑒美國網絡文化軟實力建設經驗,對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時代中國網絡文化軟實力建設,突破網絡文化技術支撐瓶頸,增強網絡主流意識形態影響力,增強網絡文化產品吸引力,提升網絡輿論引導力,增強網絡文化安全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重視頂層設計,納入國家戰略
作為網絡空間的引領者,美國高度重視網絡空間戰略的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將網絡空間戰略納入國家長期發展戰略,1998—2015年,美國政府先后頒布實施了《保護美國的關鍵基礎設施》(1998)、《國家網絡空間安全戰略》(2003)、《國家網絡安全綜合計劃》(2008)、《網絡空間政策評估》(2009)、《國家網絡空間安全教育計劃》(2010)、《網絡空間可信身份國家戰略》(2010)、《國家網絡應急響應計劃》(2010)、《網絡空間國際戰略》(2011)、《網絡空間行動戰略》(2011)、《美國IT域名解析服務風險管理戰略》(2011)、《美國網絡行動策略》(2012)、《信息共享與保護國家戰略》(2012)、《增強關鍵基礎設施的網絡安全》(2013)和《關鍵基礎設施的安全和恢復力》(2013)、《改善關鍵基礎設施網絡安全框架》(2014)、《國防部網絡空間戰略》(2015)、《聯邦網絡安全戰略與實施計劃》(2015)、《國際網絡空間政策戰略》(2016)、《聯邦網絡安全人才戰略》(2016)、《網絡安全國家行動計劃》(2016)等40余部國家網絡空間戰略,構建了以《國家網絡空間安全戰略》、《網絡空間國際戰略》、《網絡空間行動戰略》、《國際網絡空間政策戰略》等為核心的國家網絡空間戰略體系,實現了以美國為主導的、符合美國價值觀和核心利益訴求的網絡空間戰略企圖,形成了全面防御、攻防結合、攻擊為主、網絡震懾的網絡空間戰略,包含了網絡文化軟實力建設發展的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為美國網絡文化軟實力建設發展指明了發展方向。美國網絡空間戰略具有三個顯著的特征:
一是搶占國際網絡空間制高點。美國一系列網絡空間戰略旨在搶占國際網絡空間制高點。比如,《網絡空間安全評估報告——確保擁有可靠的和抗打擊的信息與通信基礎設施》(2009)認為,美國21世紀的經濟繁榮發展將依賴網絡空間安全,“網絡空間”是繼陸、海、 空、 太之外的“第五空間”,是一個新型的軍事空間、外交空間、意識形態空間,具有鮮明的國家主權特征,強調制網權與制海權、制空權同等重要。《網絡空間國際戰略——網絡化世界的繁榮、安全與開放》(2011),是美國網絡空間戰略的集大成者,首次把國家利益訴求明確地從美國網絡空間擴張到全球網絡空間,勾勒出一幅充滿美國色彩和價值追求的網絡空間愿景,確立了“美國將與國際社會共同合作,發揮美國在外交、國防與網絡空間全球能力建設方面的國際作用,建立和維護一套指導各國政府行為、維護國際伙伴關系、支持網絡空間法治化的行為準則,促進建立開放互通、安全可靠、穩定繁榮的網絡空間,以支持全球范圍內的國際貿易、加強國際和平安全、促進言論自由與創新發展”的總體目標,強調運用外交手段加強與各國的伙伴關系、運用國防手段對惡意網絡行為施以遏制與威懾、運用國際援助手段持續推動全球網絡空間能力建設,強調憑借互聯網技術優勢掠奪他國重要資源和經濟利益、倡導“網絡自由民主”傳播鞏固擴大其西方價值觀、掌握國際網絡空間規則制定權確立國際網絡空間領導權話語權主導權,試圖以美國國家利益為宗旨、以美國價值取向為指導,掌控網絡空間的國際戰略走勢,構建以美國為主導的全球網絡空間,維護自身網絡空間利益,謀求國際網絡空間霸權。可見,《網絡空間國際戰略》的戰略意圖是搶占制高點,確立霸主地位,制定規則,謀求優勢,控制世界。國防部發布的《網絡空間行動戰略》(2011)創造性地提出了“積極防御”概念和“先發制人”思想,集中體現了美國網絡空間戰略的控制性和進攻性。2012年奧巴馬簽署的《美國網絡行動策略》(2012)詳細規定了美國在網絡空間采取進攻性和防御性的網絡政策的原則、目標和方案,暴露了美國在網絡空間建立霸權的本質。
徐強:美國網絡文化軟實力建設實踐與啟示研究《文化軟實力》2018年第3期二是注重關鍵基礎設施保護。在美國一系列網絡空間戰略中“威脅”一詞是出現最多的詞匯。以網絡空間基礎設施安全威脅為借口,把網絡基礎設施的保護上升到國家戰略資產層面加以保護。比如,克林頓政府時期出臺的《關鍵基礎設施保護的政策》(1998)是美國信息安全戰略的1.0版,第一次對美國信息安全戰略的概念、意義、近期與遠期目標等作出闡述,對國家關鍵基礎設施的信息安全防護作出全面部署,是迄今為止仍具影響力的美國政府保障網絡空間安全的基礎性、指導性文件。小布什政府時期出臺的《信息時代的關鍵基礎設施的保護》(2001)宣布成立“總統關鍵基礎設施委員會”,代表政府全面管理網絡空間事務。《關鍵基礎設施和重要資產物理保護的國家戰略》(2003)的出臺,標志著美國從網絡空間安全的高度全面推行網絡關鍵基礎設施與資產的保護。奧巴馬政府時期簽署發布的《增強關鍵基礎設施的網絡安全》(2013)和《關鍵基礎設施的安全和恢復力》(2013),對關鍵基礎設施的信息安全防護作出一系列重要制度安排,要求聯邦政府向負責關鍵基礎設施管理和運營的私營企業共享網絡安全信息,確定最易受網絡攻擊的關鍵基礎設施清單,制定關鍵基礎設施安全研發計劃,進一步厘清聯邦政府有關職能部門職責。《改善關鍵基礎設施網絡安全框架》(2014)為不同機構提供適用自身發展的原則和風險管理最佳實踐方案,向關鍵基礎設施部門提出了健全風險評估機制、制定網絡安全計劃、加強公私合作和信息共享、采用靈活的網絡安全標準和保護公民隱私自由等建議,旨在改善電力、運輸、電信等國家關鍵基礎設施部門的網絡安全環境和恢復能力,幫助相關部門和企業更好地識別、評估和管理網絡安全風險、有效應對網絡威脅。
三是注重網絡空間安全人才培養。美國高度重視網絡空間安全人才的培養,把網絡空間安全人才培養作為國家網絡空間戰略的重要內容,以國家網絡空間安全需求為導向,已形成了普及基礎性網絡安全知識與技能、培養高層次網絡安全專業人才的網絡空間安全人才教育培訓體系。比如,《國家網絡空間安全戰略》(2003)的第二、三、四項優先任務中,明確提出了“啟動國家網絡安全意識普及和培訓計劃”。《國家網絡安全綜合計劃》(2008)明確提出了制定培養網絡安全人才的“國家級網絡安全教育計劃”。“國家網絡安全教育計劃”(2010)系統規劃部署了普及網絡安全意識、開展正規網絡安全學歷教育、制定網絡安全人才框架、網絡安全人才培訓和職業發展等國家網絡安全教育體系的重要任務,設立了“政府服務獎學金項目”幫助培養資質卓越的畢業生,開展了“國家網絡安全倡議”活動。《網絡空間行動戰略》(2011)提出了建設能夠吸引信息技術人才的動態系統,簡化雇傭網絡空間人才流程,并允許其在公共機構和私營企業間不受限制地自由流動。
由上觀之,美國網絡空間戰略建設實踐的經驗啟示之一就是:重視頂層設計,納入國家戰略。2011年我國提出了文化強國戰略,2014年提出了網絡強國戰略,2016年提出了國家網絡空間安全戰略和科技強國戰略,2017年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了加強建設文化強國、科技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這些戰略也內含了我國網絡文化軟實力發展戰略,將中國網絡文化軟實力發展戰略上升至國家發展戰略高度,推動了我國網絡文化軟實力建設發展。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制定和出臺國家戰略層面的專門性的中國網絡文化軟實力國家發展戰略。隨著我國由網絡大國向網絡強國邁進,隨著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制定出臺中國網絡文化軟實力國家戰略不能缺位。因此,我國要從文化強國、網絡強國、科技強國戰略、“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高度出發,結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網絡文化建設發展實際,結合以美國為首的世界網絡文化軟實力強國建設的有益經驗與啟示,注重全局性、戰略性、繼承性、延續性、前沿性,因地制宜地制定出臺國家網絡文化軟實力發展整體規劃和發展戰略,回應國內外網絡文化軟實力建設發展普遍關注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確立我國網絡文化軟實力建設發展的戰略目標、基本原則、戰略重點和戰略舉措,努力推進國家網絡文化軟實力建設與發展,不斷提升我國網絡主流意識形態影響力和凝聚力、網絡內容產品吸引力和傳播力、網絡輿論引導力和親和力、網絡文化安全力和保障力,為實現網絡文化強國戰略目標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奠定堅實的網絡文化軟實力基礎,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網絡文化需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二注重網絡立法,規范網絡秩序
構建網絡文化軟實力的法律法規體系,以法律對網絡文化行為進行約束與規范,是美國網絡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工作。美國積極探索、及時預防,制定和完善網絡文化軟實力法律體系,以法律手段防患于未然,為網絡文化軟實力建設發展奠定了較為堅實的法律基礎,為網絡問題治理提供了法律依據。
美國采取多層立法和多法結合的方法,相繼制定了100多部網絡文化軟實力建設的法律法規,涉及網絡文化產品創作、傳播、治理、安全、保護等方面的內容,構建了較為完善的聯邦和州兩個層次的網絡文化軟實力建設法律體系,為美國網絡文化軟實力建設提供了堅實的法律支撐。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加強網絡安全立法。美國先后制定實施了《聯邦計算機系統保護法案》(1977)、《計算機欺詐與濫用法》(1984)、《電子通信隱私法》(1986)、《計算機安全法》(1987)、《信息技術管理改革法案》(1995)、《國家信息基礎設施保護法案》(1996)、《公共網絡安全法案》(1997)、《加強計算機安全法案》(1997)、《網絡電子安全法案》(1999)、《政府信息安全改革法案》(2000)、《網絡安全研究與開發法》(2001)、《聯邦信息安全管理法案》(2002)、《國土安全法案》(2002)、《網絡安全法案》(2010)、《網絡安全加強法案》(2010)、《網絡安全和美國競爭力法案》(2013)、《網絡勇士法案》(2013)、《網絡安全研發法案》(2013)、《推進美國網絡和信息技術研發法案》(2013)、《網絡安全人員評估法案》(2014)、《網絡安全保護法案》(2014)、《聯邦信息安全管理法案》(2014)、《網絡安全促進法案》(2014)等一系列網絡安全法律法規,構建了網絡文化安全法律體系。
二是加強網絡文化有害信息治理立法。美國先后制定出臺了《信息自由法》、《文明通信法》(1996)、《未成年人在線保護法》(1998)、《未成年互聯網保護法案》(2000)、《反垃圾郵件法》(2000)等法律法規,修改了《聯邦刑法》(2001)、《刑事訴訟法》(2001)、《1978年外國情報法》(2001)、《1934年通信法》(2001)、《信息自由法》(2003)等法律法規,構建了網絡文化治理的法律體系。其中,《電信法》規定了保護國家安全、未成年人、知識產權及計算機安全四個方面的內容。《文明通信法》、《未成年人在線保護法》、《未成年互聯網保護法案》,對網絡文化有害信息作了比較明確的規定,有利于保護未成年人的成長成才。
三是加強網絡文化知識產權立法。美國先后制定出臺了《信息自由法》(1966)、《網絡著作權責任限制法》(1997)、《數字著作權和科教法》(1997)、《世界版權組織版權條約實施法》(1997)、《數字千年版權法》(1998)、《在線版權損害責任法》(1998)、《網絡電子安全法案》(1999)、《統一域名爭議解決政策》(1999)、《反域名搶注消費者保護法》(1999)等法律法規,構建了美國網絡知識產權法律體系。其中,《數字千年版權法》和《在線版權損害責任法》的內容涉及臨時復制網上作品、傳輸網絡文件、對合理使用作品的范圍進行再定義、保護數據庫等,對未經允許在網上下載音樂、電影、游戲、軟件等非法行為進行了規定,規范了網上各種信息發布者和傳輸者的責任,建立了網絡文化生產、傳播、使用的秩序,保護了網絡文化作品的著作權。
由上觀之,美國網絡文化軟實力建設立法建設的經驗啟示是:注重網絡立法,規范網絡秩序。也就是說網絡不是法外之地,必須立法治理與規范。當前,我國網絡文化軟實力法律法規較多,不同部門規章制度繁多且比較分散,全國人大制定和出臺高規格的網絡文化軟實力法律較少,行政法規和地方法規較多,且各種法律法規交叉重疊、自相矛盾的條文時有發生。面對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面對我國網絡文化快速發展和網民網絡文化需求不斷增長,面對已有的法律法規不能夠跟上時代步伐,借鑒和吸收美國網絡文化軟實力建設立法的有益經驗,認真貫徹落實依法治國精神,制定和出臺全國性的高階位的專門的網絡文化軟實力法律,健全網絡文化軟實力法律法規體系,全面推進依法建網、治網、管網,為國家網絡文化軟實力建設提供法律支持,確保網絡文化軟實力建設健康、有序進行,實現網絡文化軟實力建設制度化、法制化和規范化。
三加強技術支撐,確保文化安全
先進的網絡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是網絡文化軟實力建設發展的關鍵基礎設施,也是網絡文化軟實力建設的技術支撐和重要前提。而網絡文化信息資源是網絡關鍵基礎設施的核心內容,是網絡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網絡文化軟實力建設的安全保障。美國把保護網絡關鍵基礎設施特別是網絡信息基礎資源作為網絡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首要任務,并依托網絡霸權,牢牢掌握和壟斷網絡文化話語權和主導權。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壟斷國際互聯網制網權。美國牢牢掌握全球互聯網域名與地址的分配權和監管權,控制著全球互聯網13臺域名根服務器中的10臺,可以在根服務器上屏蔽任何國家域名,讓其在網絡上瞬間“消失”。比如,2003年伊拉克戰爭期間,伊拉克頂級域名被美國在根服務器上“抹去”。2004年利比亞頂級域名“.ly”在互聯網上“消失”三天。同時,掌握互聯網“十六進制”技術,控制全球互聯網通信干線,可以隨意切斷任何國家的信息流向。同時,美國《網絡空間安全國家戰略》把加強網絡關鍵基礎設施的保護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二是壟斷互聯網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美國是全球領域信息產業的領導者、先驅者、實踐者,擁有谷歌、微軟、IBM、英特爾、思科、惠普、甲骨文、Facebook、蘋果、戴爾等一批世界級知名的網絡企業,在操作系統、數據庫、開發工具等網絡應用軟件方面全球市場占有率高達80%以上,在通用微型處理器、高端網絡服務芯片、高端數字和模擬芯片以及可編程邏輯芯片、半導體加工設備等集成電路產品硬件方面全球市場居于絕對的領先優勢。毫不夸張地說,從手機到服務器、辦公軟件到操作系統、搜索引擎到無形通信技術,美國壟斷了世界互聯網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滲透到世界各國互聯網的每個環節,占據世界各國互聯網龐大市場份額。比如,美國的Windows、iOS和Android操作系統稱霸PC電腦、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微軟占據著全球個人電腦90%以上的操作系統市場。美國總統科技顧問委員會在一份遞交給總統的研究報告中總結和歸納指出:美國信息行業的全球霸主地位和絕對的行業壟斷優勢在于,首先,擁有眾多在微處理器、操作系統和網絡搜索等領域處于市場主導地位的世界級的一流企業;其次,具備強大的技術商業化體制和成果轉化模式;此外,還有實力極其強大的高等教育和科研體系。
三是壟斷全球信息霸權。美國擁有全球最有影響力的社交網絡Facebook、最大的門戶網站Yahoo、訪問量最大的搜索引擎Google、最大的視頻網站YouTube,提供全球80%以上的網上信息和95%以上的服務信息,網絡信息中90%的是英語信息,全部網頁81%是英語網頁。美國牢牢地控制著互聯網的信息源,主導網絡話語權。根據統計,2018年,Facebook的月活躍用戶達22億,每天使用Facebook的用戶高達14億,每天幾乎有80億條視頻被上傳,用戶分布在137多個國家和地區,使用100種以上語言版本;2018年1月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Google的份額已突破90%,高達91.60%,用戶分布在250多個國家和地區,110多種語言界面,其搜索引擎不僅可以記錄不同政府、組織或個人的用戶信息和搜索數據,以此進行大數據處理,分析各國的社會熱點和思想動態,同時搜索引擎中看似隨機推薦的信息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和引導用戶的價值判斷;YouTube的月活躍用戶達18億,使用9種以上語言版本,50%以上用戶來自美國本土以外;Yahoo的業務遍及24個國家和地區;Wikipedia使用382種語言;Twitter使用7種語言,70%以上用戶來自美國本土以外;Windows Live支持93種語言;Amazon.com配送220個國家或地區;LinkedIn使用17種語言版本,62%以上用戶來自美國本土以外;Microsoft是全球最大的電腦軟件提供商;等等。美國憑借這些跨越國界、種族、意識形態等限制的、覆蓋全球信息發布傳播的網絡平臺,長期向全球不同國家和地區傳播美國價值理念、思維方式、風土人情、行為模式,提升了其網絡文化的傳播力、影響力、滲透力,成為其增強網絡文化、實現文化霸權的重要工具。
四是傳播價值理念。美國通過互聯網特別是借助Facebook、Twitter、Google等,宣揚美國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民主觀、人權觀、歷史觀,詆毀他國國家領導、價值取向、發展歷史、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等,實施思想文化滲透,洗腦他國網民,顛覆他國政權;通過網絡游戲、網絡視聽、網絡音樂、網絡教育、網絡電影、網絡文學、網絡直播等網絡文化內容產品,向其他國家推行自己的文化主張,迫使其他國家接受自己的價值觀,進而達到控制和影響他國內部事務的目的。伊朗“推特革命”、突尼斯“茉莉花革命”“埃及革命”、香港“占中”運動、臺灣“太陽花革命”等就是美國通過社交媒體發動的顏色革命。比如,2009年6月的伊朗“推特革命”期間,Twitter公司按照美國白宮的郵件“請求”,推后其原定于深夜進行的系統維護,其理由是“當時德黑蘭正值白天,Twitter對抗議者的組織工作有重要作用”。事后,時任美國防部長蓋茨稱推特已成為“美國的重要戰略資產”。2010年12月突尼斯“茉莉花革命”是由于維基解密網站披露了大量有關突尼斯的美外交電文,把突尼斯時任總統本·阿里稱為控制整個國家的“黑手黨”,并描述了其家庭窮奢極欲的生活,這些電文通過臉譜、推特、優兔和博客等廣為散布,突尼斯國內民怨四起,最終演變為“茉莉花革命”。在革命中,抗議者用手機采集抗議現場的新聞,第一時間就匯集在社交網絡上,讓全世界的網友了解突尼斯革命的現狀。2011年“埃及革命”發生時,當政府感受到社交媒體的速度和力量以及意識到其強大的組織能力有可能對政局造成影響后,迅即切斷了互聯網和手機通信。但抗議者的反應是立即通過Facebook、Twitter和博客向外界告急。Twitter、Google與SayNow公司合作,聯合推出了Speak2Tweet服務,幫助抗議者在沒有互聯網連接的情況下,只要通過電話留言就能發送Twitter信息。因此,盡管穆巴拉克政權當時切斷了所有互聯網服務,但沒有阻止住抗議現場將有關信息傳送出去。2014年9月發生并持續多月的“占領中環”運動,其實是美國顏色革命在香港的翻版,反對派普遍使用火聊(FireChat) 溝通串聯示威人群,9月9日至10月4日,該應用在港下載量突破46萬,公共聊天量超過500萬次。
由上觀之,美國網絡文化軟實力技術支撐建設的經驗啟示是:加強技術支撐,確保文化安全。也就是說,網絡核心關鍵技術是一個國家網絡文化安全的命門,誰掌握了網絡核心關鍵技術,誰就掌握網絡文化軟實力的制網權、主導權和話語權。當前,我國網絡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嚴重依賴美國,基礎信息網絡、重要信息系統和網絡信息資源的生死門大權牢牢掌握在美國“八大金剛”之手。要想擺脫如此被動、尷尬的局面,唯有加強新一代互聯網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的自主創新與重大突破,才能扭轉目前嚴重不利的局面,才能真正地掌握網絡主動權、主導權和話語權,才能把提升我國網絡文化軟實力落到實處。
四做強文化產業,提升整體實力
網絡文化產業是文化產業最為活躍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了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美國憑借絕對超強的網絡技術優勢,通過市場主導、政府輔助的方式推動網絡文化產業領跑全球,獲得網絡文化產業先機,在創意產業、電影產業、游戲產業、音樂產業等領域全面領跑世界,美國網絡視聽、網絡游戲、網絡動漫、網絡音樂、網絡軟件等網絡文化產業在全球最具活力。
一是網絡視聽。美國互聯網企業在視聽新媒體產業及其相關領域形成寡頭壟斷格局。據統計,美國 2014年視聽服務流量占互聯網總流量的78%,6月在線視頻觀看達1.87億次,2015 年1月增加到 1.95億次,人均每月觀看在線視頻的時間達到175小時,在線視頻廣告達35小時。其中,蘋果音樂商店2014 年3月已在 119個國家和地區上線,歌曲總數達到3500萬首,電影商店在109個國家和地區上線,iBook Store、App Store均在155個國家和地區上線,總計覆蓋了全球總人口的90%,6月蘋果App Store的應用總量已超過130萬個,應用程序下載總量超過750億次。Facebook以UGC為主的視頻分享領域占據市場,截至2017年7底,其月活用戶數已達20億,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體量,較互聯網使用人數的一半還多。Snapchat視頻2016 年4月每日觀看量達100億次,2017 年5月視頻的每日瀏覽總量達到 100億次。亞馬遜、Netfliex、Hulu以在線點播和租售的專業視聽內容為主要陣地。據Aleax綜合排名,Google、Facebook、雅虎、亞馬遜以及Twitter是美國排名最前的互聯網視聽節目提供商,Google和亞馬遜是歐洲排名最前的互聯網視聽節目提供商。
二是網絡游戲。美國作為全球頂級游戲經濟體,其網絡游戲產業已經連續多年超過好萊塢電影業,成為全美最大的娛樂產業。據Newzoo相關報告顯示,美國2014—2017年游戲市場規模分別為224億、235億、246億、251億美元,其移動游戲分別為52億、60億、65億、68億美元。美國智能手機用戶2017年約2.26億,游戲玩家總數約有1.6億,移動游戲玩家有1.5億,3.3億總人口中近半人數為游戲玩家。《糖果粉碎傳奇》、《戰爭游戲:火力時代》、《糖果蘇打傳奇》、《Pokemon GO》、《漫威格斗:冠軍之爭》等游戲名列2017年美國Google Play & iOS暢銷手游TOP10榜單,美國依靠本土強勁實力占據半壁江山,《糖果粉碎傳奇》系列一直都是美國手游市場收入的重頭戲。
三是網絡動漫。美國是動漫產業起步最早的國家,也是最為發達的國家之一,在世界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動畫電影逐步成為動漫產業的主流。比如,動畫片《神偷奶爸2》,在美國知名電影網站Deadline 2014年3月公布的評選中,擊敗《鋼鐵俠3》、《速度與激情6》等多部大片,榮膺2013年最賺錢的好萊塢大片。據票房魔咒統計顯示,2015年美國在全球大規模發行的《頭腦特工隊》、《小黃人大眼萌》、《瘋狂外星人》、《精靈旅社2》、《海綿寶寶:海綿出水》、《史努比:花生大電影》、《恐龍當家》、《鼠來寶4:萌在固途》、《仲夏夜魔法》9部美國動畫新片中,前6部海外票房所占比例都接近或超過國內票房的50%,這表明海外市場日益成為好萊塢的大票倉。
四是網絡音樂。美國網絡音樂產業快速成長,并向手機等移動端和流媒體方向發展。2004年,美國網絡音樂銷售量占整個美國音樂專輯銷售量不到1%,2008年已占23%的市場份額,2009年網絡音樂銷售量超過40%,2012年銷售額達26億美元,專輯銷售量達1.18億張,位居世界銷售額第一。據尼爾森在2016年年終報告中指出,2016年,美國播放的流媒體音頻次數超過2510億次,同比增長76%,占整個音樂消費市場的38%,在美國歷史上首次超越數字音樂銷售。2016年度美國人在常用的流媒體點播平臺,如蘋果音樂、谷歌Play、Spotify、潘多拉和亞馬遜音樂,一共收聽了4310億首歌曲。其中, Drake擁有最多的數字歌曲銷量和最大的流媒體播放量,按需流媒體音樂的播放量超過54億次。2016年最熱門專輯《Views》的流媒體播放量超過30億次。
由上觀之,美國網絡文化產業建設的經驗啟示是:做強網絡文化產業,提升網絡文化軟實力。也就是說網絡文化軟實力是潛移默化在網絡文化產品之中,是思想觀念、價值理念承載的載體,誰的網絡文化產品吸引人,誰的思想觀念就潛移默化地影響別人,誰的軟實力就越強。當前,中國網絡文化產業規模大而實力不強。要做大做強中國網絡文化產業,必須突破網絡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的瓶頸和短板,實現網絡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的自主創新,用關鍵核心技術支撐中國網絡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時,要大力實施創新為魂、內容為王、特色為本的網絡文化產品創作理念,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和加快國際化步伐,才能做大做強網絡文化產業,提升中國網絡文化產品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五加強輿論引導,增強應對能力
美國高度重視網絡輿論的監控、研判、引導與管控工作,不斷增強網絡輿論應對能力,提升網絡輿論引導力、傳播力、親和力和公信力,主要通過以下四種途徑實現:
一是注重網絡輿論的監測與研判。美國利用網絡分析技術開展大規模網絡輿情檢測、研判,通過開放源中心、開放指引項目、蝗蟲計劃、棱鏡計劃等強大的網絡輿情監控分析項目,挖掘處理收集的有價值的網絡輿論數據,獲取重大的網絡輿論信息,提供可供政府戰略決策參考的網絡輿論處置、應對的對策建議,不斷提升網絡輿論監控能力和輿情研判能力。比如,2005年美國中央情報局成立的“開放源中心”,負責監控全球網站、微博、社交網絡、新聞網站、電視媒體網站、社區電臺網站和互聯網聊天室,并把除英語外的阿拉伯語、漢語、烏爾都語等幾乎所有的中情局認為有價值分析的語言列入監控名單,進行多種語種的網絡輿情信息分析,每天分析篩選數據超過500萬條,把重大事件的各方面反應及時提交給美國政府的戰略決策提供支撐。美國情報局高級研究計劃局的“開放指引項目”(OSI),主要目的是從互聯網中自動化采集信息,并對信息自動化分析,以預測或者監測顯著的政治危機、人道主義危機、大規模暴力、騷亂、大規模移民、疾病爆發、經濟不穩定、資源短缺和自然災害等社會事件。美國實施的“蝗蟲計劃”,對互聯網上有關中國國防科技的論文、新聞等進行了分析,推測出中國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建設領域的重點機構、重點任務和發展趨勢。“棱鏡計劃”的網絡監控項目是始于2007年美國國家安全局和聯邦調查局通過微軟、谷歌、雅虎、Facebook、PalTalk、YouTube、美國在線(AOL)、Skype、蘋果9大互聯網公司中心服務器進行網絡監控,監控內容涵蓋電子郵件、網頁瀏覽記錄、網絡電話、網絡即時通信、社交媒體、海底光纜數據、傳統電話、手機無線信號、視頻、照片等多種形式的數據信息。監控對象涉及美國的盟國與非盟國國家及其政要、外國駐美國外交機構、聯合國總部等國際組織。
二是注重負面信息的處置與引導。輿論處置與引導是以網絡輿情的監測與研判為基礎的。通過輿情的監測與研判,可以及時獲取相關輿情事件并且進行輿論引導,并且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實時地對引導效果進行評價。美國主要通過“網絡水軍”“誠摯之聲行動”、網絡魔術師項目、數字外聯小組等網絡輿論處置與引導手段,通過自動化或者半自動化的工具模擬大量的網民在網絡上發言,引導對自己不利的言論,通過行政手段直接在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社交網站上刪除一些攻擊白宮和政府的負面信息。比如,2010年被列為美國中央司令部重點項目的“誠摯之聲行動”,其主要目的是在網絡上打擊基地組織的支持者以及其他與美國領導的盟軍作對的組織,運用“在線虛擬身份管理”軟件,幫助美國的網絡間諜們利用多個虛假身份(即“馬甲”),在臉書、推特等各大社交網站上參與聊天或者發帖以制造親美言論,引導網民為西方霸權的意識形態搖旗吶喊。“網絡魔術師”項目是“五只眼”間諜聯盟(由美國、英國、加拿大和新西蘭的間諜機構組成)負責的一個間諜項目,通過Facebook、Twitter、YouTube、博客、論壇、郵件等網絡社交工具假冒某位網友在網上發布虛假日志,甚至發布一家公司或者某個組織的虛假信息,從而破壞某個商業活動或者抹黑某個組織。其目的是在互聯網上發布虛假信息來操縱網絡言論,從而控制網民的思想并且得到其想要的結果,實質是利用網絡手段對網絡世界制造影響,進而影響現實世界。“數字外聯小組”于2006年組建,在推特上與美國的批評者展開爭論,在阿拉伯網站的留言板上發表評論,施展2.0時代外交力量,解釋美國外交政策,對誤傳的信息予以評級。
三是運用權威社交媒體的引導與應對。美國高度重視運用以自媒體為主體的網絡社交媒體引導社會輿論,特別是運用Facebook、Twitter和YouTube 等國際上具有影響力和代表性的社交媒體,引導社會輿論集散、新聞信息傳播、企業品牌和產品推廣及政治觀點擴散。這些平臺成為美國滲透、顛覆、扳倒、和平演變、顏色革命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重要工具。比如,阿拉伯之春、茉莉花革命、香港“占中”“美國大選”“英國脫歐”等事件,就是很好的例證。
四是注重官方與民間的協同合作。美國制定《隱私保護法》、《電子通信隱私法》、《互聯網用戶隱私權利法案》等法律規范網絡輿論,成立應急管理體系實行聯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的三級反應機制,事件發生后各級政府首先發布信息,主動接受采訪,媒體與政府配合,迅速報道,滿足公眾信息需求,引導輿論。同時,成立美國信息系統審查與控制協會、計算機協會、計算機安全協會、國際互聯網協會等互聯網自律組織規范網絡輿論引導與管理。
美國網絡輿論引導實踐給中國的啟示是:加強輿論引導,增強應對力。也就是說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網絡輿論發現、監測、預警、研判、處置、引導的能力建設,建立和完善網絡輿論發現機制、監測機制、預警機制、研判機制、處置機制、引導機制、反饋機制、監督機制、自律機制,形成政府部門牽頭、企事業單位和公民共同參與的、“高效”“共享”“協調”“聯動”的網絡輿論引導運行機制,不斷提升我國網絡輿論的引導力、傳播力、公信力和影響力,構建良好、和諧、健康、晴朗的網絡空間。
參考文獻
[1] 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政策法規局,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政策法規局.外國網絡法選編[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5.
[2] 北京大學互聯網法律中心,中共中央宣傳部政策法規研究室.國外網絡法律文件選編[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4.
[3] 程工.國外網絡與信息安全戰略研究[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4.
[4] 北京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國內外互聯網立法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5] 程工,孫小寧,張麗,石瑾.美國國家網絡安全戰略研究[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5.
[6]王舒毅.網絡安全國家戰略研究[M].北京:金城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7]劉峰,林東岱,等.美國網絡空間安全體系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8]沈逸.美國國家網絡安全戰略[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9] 中國網絡空間研究院.國外互聯網不良信息監管——方法和技術[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
[10] 汪玉凱,高新民.互聯網發展戰略[M].海口: 海南出版社,北京: 學習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