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5年,谷歌開放其內部使用的機器學習軟件Tensor Flow源代碼,臉書、亞馬遜和微軟也紛紛發布其工程師用于機器學習的開源軟件。似乎AI進入了“免費原材料”時代,人人都可以順手取材。但是,“國外的開源布局對于我國AI行業發展而言,埋藏著巨大隱患。”遠望智庫人工智能事業部部長、圖靈機器人首席戰略官譚茗洲指出:“開源模式會引導技術方向、路線圖,形成開源生態,創造商業模式,這些由發起開源項目的核心利益者掌控,不僅控制行業上層的應用,還控制底層的生態,構建了整個帝國,掌控極大的權利。如安卓系統是一種開源手機操作系統及應用開發平臺,而谷歌實際上主導著整個生態的發展。”
由于我國人工智能產業重應用技術、輕基礎理論,底層技術積累薄弱,存在“頭重腳輕”的結構不均衡問題,使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猶如建立在沙灘上的城堡,根基不穩。基層技術積累薄弱使人工智能核心環節受制于人,阻礙重大科技創新,不利于國內企業參與國際競爭。
譚茗洲說:“建立我國自己的AI生態體系,在時間上還來得及,因為國外也才剛剛發展。要從國家層面洞悉AI發展態勢,重點突破基礎領域,針對人工智能底層技術,加強對以深度學習為代表的底層算法模型的深入研究,并積極布局影響人工智能未來發展的前沿基礎理論研究。現在國內也有一些小團隊在做相關開發項目,有一定潛質,而且我們擁有全世界最多的應用開發者、非常多的應用場景、大體量的市場、蓬勃的創新創業環境等,這些都是國外比不了的。”
(來源:http://www.chinahightech.com/html/chany/xxjs/2018/0813/482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