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勛
摘 要:做好總體規劃,從地區土地利用現狀出發,加強灰色預測,積極采用綜合增長法來預測土地規劃情況,可以為國家和各級政府的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綜合決策提供基礎依據和技術支持。本文主要針對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問題作出具體探析,旨在構建完善的土地利用規劃模型指標體系,科學評價土地利用規劃對環境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土地利用規劃;環境;評價
中圖分類號:F3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5168(2018)31-0145-02
Analysis o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Land Use Planning
LIU Xun
(Henan Keren Technology Co.,Ltd.,Zhengzhou Henan 450000)
Abstract:? Do a good overall planning, proceed from the status quo of regional land use, strengthen the gray forecast, and actively adopt the comprehensive growth method to predict the land planning situation, which can provide the basis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comprehensive decision-making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state and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This paper mainly made a specific analysis on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land use planning, aiming at building a perfect index system of land use planning model and scientifically 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land use planning on the environment.
Keywords: land use planning;environmental ; evaluation
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主要采用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法進行工作,該方法應用范圍廣,但也存在不同研究區域之間可比性較弱的問題。為改善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現狀,筆者充分學習熵權理論,不斷充實自身理論基礎,為所在單位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提供科學的參考意見[1]。信息時代背景下,要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為指導,科學編制土地利用規劃方案,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增強環境保護有效性。同時,還要積極掌握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內涵,靈活運用模糊綜合評判法、物元模型法以及生態足跡法等評價方法,采取有效解決措施,減少土地利用規劃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 土地利用規劃對環境的影響
1.1 研究概況
受地理環境、氣候特征等問題的影響,目前我國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導致大氣污染物稀釋擴散。為進一步明確環保工作要求,需要嚴格按照《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制訂土地利用規劃方案,切實保護好自然環境,有效降低大氣中污染物濃度。筆者所在地區地勢南高北低,水質良好,屬于溫帶大陸性草原氣候,平均氣溫差異不大。
1.2 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充分考慮土地利用規劃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構建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正確處理土地利用規劃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有效減少當前環境壓力。及時采取有效措施緩解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壓力,促進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比如,在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的過程中,要考慮當前人類活動、生活方式、環境潛在問題等多個方面,了解自然狀態下自然環境面臨的壓力,以此為基礎,全面掌握空氣污染程度和水質變化狀況,充分了解資源能源消耗情況和廢棄物排放現狀[2]。
正確識別土地利用規劃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堅持指標體系構建基本原則,實時跟進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結果。通過實踐發現,目前環境面臨的潛在威脅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大氣環境、水資源、聲環境、生態以及社會經濟等。其中大氣環境威脅主要包括汽車尾氣、煙氣以及二氧化硫等,其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人類過量增加建設用地,并將部分耕地轉化為建設用地,造成工礦用地增加;土地資源的主要污染來自土壤侵蝕、水土流失,主要表現為工礦用地面積增大,居民點增多,森林面積覆蓋率減少;聲污染表現為交通用地增加,車輛增多,噪聲、震動影響嚴重,給人類帶來了嚴重的聲污染。有效識別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類別,有助于實現人類活動規范化[3]。
1.3 環境影響評價方法
進行整體規劃,進一步明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目標,科學安排生態用地,對相應土地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做好基本農田保護面積規劃,促進耕地占補平衡;及時優化建設用地結構,做好統籌規劃,嚴格控制占用耕地,有效改善生態環境。農用地是土地利用的主要組成部分,在2016—2018年間,筆者所在地區民用地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65%。通過調查發現,耕地面積不斷減少,而建筑用則呈現逐年上漲趨勢[4]。因此,要以自然保留地為主,對未利用土地做好統一管理和保護,掌握現代化土地利用規劃預測方法,繪制土地利用規劃圖,將其作為環境影響評價中的主要指導文件。此外,進一步了解地區土地規劃利用現狀,為環境保護工作打下穩定基礎。
土地總面積由耕地、林地、牧草地、民用地以及建設用地組成,建設用地作為城鎮建設用地、交通水利用地、獨立工礦用地以及農村居民點用地的重要來源,需要做好統一管理和控制,有效減少環境影響[5]。相關研究表明,地區綜合環境控制對整體環境質量影響很大,如人均建設用地、工業二氧化硫排放不達標準都會給自然環境帶來嚴重的安全威脅,所以,要充分運用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理論,構建相應的環境影響評價體系,科學計算各個指標之間的利益權重,借助灰靶變換確定灰色關聯差異信息空間,及時掌握各個目標層;采用標準化模式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科學控制土地利用方式,及時了解土地結構類型,根據各個目標層變化來確定土地利用規劃的基本屬性。
工作人員還要及時掌握生態系統類型變化和空間布局變化,進一步強化生態服務功能體系的運用效果,將各個區域作為研究中的單元信息,并將之分為準則層、目標層與指標層,其中準則層為人類生產效用,指標層為氣候調節、水源涵養、土壤保護等效用。為有效地研究人類生活效用,需要及時建立生物多樣化服務、廢棄物處理、原材料管理等體系,詳細分析評價指標體系具體內容[6]。
1.4 環境影響評價結果
經實驗,得到相應評價指標熵權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別為0.085 4和0.024 7。由此可知,在環境影響評價中,土地利用規劃中各個方面的環境影響程度相當,差異不大。為進一步掌握土地利用規劃對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需要正確處理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這要求相關人員牢牢掌握兩者之間的相關性,加強對熵權理論知識的學習。
在建設用地不斷擴大的背景下,要嚴格控制大氣污染與污染物排放標準,尤其要對工業廢棄物和生活廢棄物加以控制;另外,合理控制大氣中二氧化硫濃度,科學安排生態用地面積比例,掌握指標評價知識,充分了解環境質量影響因素,有效增強土地生態服務功能的運用價值,適當增加林地面積;最后根據建設用地與民用地面積的比例,進行合理安排,嚴格控制廢氣排放量,采取針對性措施促進地區經濟穩定增長。
2 加強土地利用規劃的主要途徑
創新土地利用規劃方法,如采用系統分析法、統計分析法、數學規劃法和回歸分析法等進行土地利用規劃;及時做好整體規劃,構建網絡化的子系統和母系統,認真做好土地利用規劃工作,充分考慮土地利用規劃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分析自然環境潛在威脅,確保社會活動、人類經濟活動與生態環境之間相互制約;編制土地利用規劃方案,根據統計數據,評價土地利用規劃對環境的影響程度,進一步揭示土地利用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內在聯系,由此了解土地利用規劃的發展趨勢;加強環境保護,嚴格執行環境保護制度,及時優化土地利用結構,以規劃范圍內土地利用方利益為主要目標,將一定數量土地科學分配到各個用地部門,并對民用地進行嚴格控制;避免用地浪費,合理安排各類用地,加強土地綜合整治,改善土地利用條件,有效落實土地利用措施,在土地利用規劃中要選用合適方法來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方案,加強規劃管理信息化建設,廣泛運用信息技術控制土地利用,保證土地利用規劃編制與數據庫建設同步實行。
3 結語
堅持指標體系構建土地利用基本原則,實時跟進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結果,掌握現代化土地利用規劃預測方法,可以有效增強土地生態服務功能運用價值。根據各類生態用地服務價值變化,優化社會活動與人類經濟活動模式,采取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嚴格控制廢氣排放量,同時采取有針措施促進地區經濟穩定增長,分析自然環境潛在威脅,廣泛運用信息技術控制土地利用規劃方案,確保社會活動、人類經濟活動與生態環境的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麗.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若干問題探討[J].環境與發展,2014(1):28-29.
[2]韓建治,曾賢平.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若干問題探討[J].自然科學(全文版),2016(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