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蕾
摘 要:傳記式電影是西方電影藝術的重要體裁之一。鋼琴音樂因其擅長表達音色的多樣性、細膩深入的情感勾畫、民族性元素體現等功能性特點,被運用于傳記電影配樂時,常以生動的藝術表達形式,將劇情中民族性格的立體化、情感細節的多樣化、人物性格明朗化等細節充分體現出來,令劇情內容與人物情感都更加立體飽滿。在很大程度上起到推動、引導影片的劇情發展、提升影片的藝術境界、豐富影片人物形象等作用,通過將鋼琴音樂與電影畫面的有效融合,使電影作品的精神內涵更加豐富,電影呈現的整體效果得到大幅度的升華。不管是現在還是未來,鋼琴配樂在傳記電影作品中都扮演著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關鍵詞:西方傳記電影;鋼琴配樂;重要角色
中圖分類號:J61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444X(2018)02-0055-06
國際DOI編碼:10.15958/j.cnki.gdxbysb.2018.02.009
在西方電影的發展歷程中,有一段較長的“無聲”時期,早在這個“無聲”電影時期,電影從業者們就已經開始想到,運用音樂來為影像增添氣氛。早期的電影配樂,是由樂手在電影放映之時進行現場配樂演奏,一方面為了更好地渲染電影背景,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將電影播放時的噪音掩蓋點,這時候電影音樂的應用顯得較為原始。[1]電影進入有聲時代之后,電影從業者與觀影者們,都開始對電影音樂有了更多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音樂已然成為電影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對于電影而言,配樂是一種聲音,一種能和音響、臺詞搭建出一個完整的電影世界的聲音。電影藝術與音樂藝術的深度融合,從而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觸人心弦,驚心動魄的電影世界。
一、電影配樂在西方電影作品中的作用
電影配樂是電影作品中情感的重要載體,是一個完整的電影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當語言和肢體的表達已不能夠具體表達電影內容的多維性,和人物刻畫的立體性時,電影音樂的運用就顯得尤為重要,它從聽覺的角度,與電影的視覺元素相結合,發揮著獨特的魅力與作用。同時,電影音樂還是一種將聽覺、視覺高度結合的藝術表達形式,不僅具有一般音樂的特質,還與電影的語言、音響、劇情高度融合。一部電影成功與否,電影音樂的合理運用,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坝^眾群體是在電影作品集合所有成分(語言、畫面、音樂)的配合過程之中,來對一部影片的內涵進行感受的?!盵2]這是電影理論家切列姆辛說過的一句名言。人們在觀看電影時,情緒等心理活動會受到電影配樂的直接影響。有音樂加持的電影畫面,才會更加生動,聽覺與視覺的有效結合,不僅可以對電影的情緒走向起到主導作用,還可為觀看者營造出一種身臨其境的效果。合理的音樂應用對劇情能夠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是一部優秀的電影作品必不可少的因素。如果說電影是一件藝術品,影像可謂是電影的骨骼,那么電影音樂則給這件藝術品賦予了生命和靈魂。
在電影藝術中,其他藝術門類都是具象的,但音樂藝術是抽象的。因此,當人們無法用語言、視覺效果表達出情感的細膩時,就想到了用音樂來填補語言的蒼白。的確,當電影的表現力無法通過單純的視覺表達方式全方位地表達其思想意境時,音樂便在此時派上了用場。在電影史上有這樣一段描述:“當電影中出現聲音之后,電影的美學形式也隨之突破發生了變化,促使電影發展為一門真正意義上的視聽藝術,有著自身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盵2]同時,與單純的音樂創作相比較,電影音樂的創作有著很大的不同。單純的音樂創作,作曲家們可以隨心隨欲地發揮著自己對于音樂的理解,但電影音樂的創作,就要求作曲家須依據導演的作品劇情、畫面以及整體構思等多個方面進行創作,相較而言音樂思維上有所限制。所以,不是說每一個優秀的作曲家,都可以成為一名出色的電影音樂作曲家,這取決于其自身對于電影音樂的敏銳感受。
許多電影導演熱衷于將古典音樂應用到電影之中,例如,瑞典導演伯格曼就特別善于將巴赫作品應用到自己的電影作品中,這是業界眾所周知的,將電影作品的思辨與巴赫音樂的理性完美得融合在一起。巴赫的音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宗教影響。因此,他的作品具有近乎完美的音樂邏輯與內在平衡,且樂曲風格嚴謹而和諧,透著絲絲人性與理性的光輝。例如,《七宗罪》《罪與罰》《沉默的羔羊》和《英國病人》等電影,無不與命運、哲理等因素相關聯,都與巴赫作品的理性、哲學性思維具有較高的契合度。鋼琴音樂的應用,在電影配樂中占有一定的比重。鋼琴音樂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賦予了電影配樂更多的活力和生機,也對電影情節的氛圍起到重要的烘托作用。將鋼琴音樂融入到電影音樂中去,以其所具有的深刻歷史感和獨特的藝術魅力,能將觀眾的心理和電影的主旨緊緊地結合在一起,進而實現抒發美學與深化電影音樂文化內涵的功能。
二、鋼琴音樂在西方電影應用中的功能性特征
鋼琴音樂的傳播,在文明程度相對較高的國家中是十分普及的,上到社會名流,下到普通大眾,都熱愛、尊崇鋼琴藝術??梢哉f,鋼琴文化的發展是人類文明朝前的一種標志,鋼琴音樂已然成為人們不可缺少的一種精神文化生活。因而,早期的無聲電影,常常選擇在放映的現場直接配置鋼琴師,根據電影場景的轉換,進行現場配樂。那時的鋼琴配樂,有時根據電影的劇情進行即興配樂,有時根據導演的劇情需要,選擇已有的鋼琴音樂片段進行配樂,將鋼琴音樂在電影藝術中運用得淋漓盡致。鋼琴音樂作為劇情伴奏的運用,可謂是所有不同類型的電影音樂應用的鼻祖,只是隨著錄音技術的出現和發展,現代電影音樂采用的是后期錄制、剪輯,而非現場配樂。[3]
(一)鋼琴音樂的多層次音色表現
鋼琴的音域比其他大多數樂器都要寬廣,能夠表達多個不同音域的音色特點。就鋼琴樂器本身的音區而言,我們可以大致分為三個大的聲部音區:清澈透亮的高聲部音區,溫和淳樸的中聲部音區和低沉厚重的低聲部音區。每個音區的音色特點都如同人的性格一般,有自身不可替代的特點。在各個音區中,還可以有多個不同層次的音色對比和表達,可在最大程度上做到對音色細節的表達。同時,鋼琴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模擬不同樂器的音色,并且,不同調性的作品,音色表達上也有不同,不同的調性還決定了音樂的性格與人物的情緒。因此,鋼琴音樂在人物形象的刻畫、情感細節的表達、營造情節背景氛圍等方面,都有較大的表現張力。[4]正如傳記電影《海上鋼琴家》的主人公在影片結尾所說的那句:“就拿一臺鋼琴來講,你知道它有88個琴鍵,沒人能夠給出其它不同的答案,而在這些琴鍵之上,你所能夠創造出的音樂卻是無限的,琴鍵并非無限,但你是無限的?!钡莱隽虽撉僖魳吩诒磉_情感上的無限可能。所以,當電影劇情并不需要交響樂這樣的大編制來承擔配樂,或是不希望大編制的音響效果占用太多觀眾的注意力,并且當電影片段需要表達較細膩的思想與情感時,選擇鋼琴音樂作為配樂,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二)鋼琴音樂的民族性曲調元素
鋼琴音樂之所以可以在電影音樂的運用中獲得如此良好的發展,究其原因,許多鋼琴作品的創作都是基于作曲家自身的民族音樂元素進行創作的,作曲家在創作過程中潛移默化地、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自己的民族情感、民族性格、民族宗教音樂元素、民族特有的曲調以及作曲家的生活背景等極具民族特點的創作元素。[5]
譬如,波蘭作曲家肖邦的許多作品是在國破家亡獨自漂泊他鄉的社會環境下創作而成,在看似柔情似水充滿貴族氣息的音樂旋律的背后,暗藏著亡國子民有家不能歸,對侵略者的滿腔憤恨卻不能言明等音樂情感,看似花團錦簇的華服之下,是一顆滄桑破碎的心,是對命運的抗爭與不妥協。正如傳記電影《鋼琴家》中,就大量運用了肖邦的鋼琴作品作為配樂,從故事背景、民族情感、社會環境等方面,配樂的基調都和電影場景高度吻合?;诿褡迕耖g音樂素材的基礎上,展開借鑒與汲取其中的養分,所創作出來的鋼琴古典音樂作品,不僅具備了特殊的鋼琴藝術內涵,同時民族情感和民族音樂的特點也充斥其中,形成了特有的鋼琴音樂藝術,從而使人們產生極大的共鳴。[6] 因此,在電影中,尤其是傳記電影,想要用配樂增強劇情中民族情感的表達力度時,符合電影劇情需要的帶有明顯民族性曲調元素的鋼琴音樂,便是最好的幫手。
(三)鋼琴音樂的節奏功能
節奏律動是影響音樂風格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民族所特有的音樂節奏特征,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出本民族的語言習慣和性格特點。深受民族音樂元素影響的作曲家們,在鋼琴作品的創作中,都會有意或無意地在作品中呈現出自己民族的節奏特點,令作品充滿人文氣息,以藝術的手法體現出民族性的精神境界。如,李斯特的作品中的匈牙利舞蹈節奏元素,明快的節奏律動,結合多種巧妙的切分節奏,體現出匈牙利民族粗狂奔放的民族形象。肖邦的作品中波蘭民族特有的“瑪祖卡”節奏韻律,通常運用3/4 拍、其特點為重拍落在第二拍或是本該是“弱拍”的拍子上,打破常規概念的節奏韻律,典雅中又帶有一絲令人捉摸不定的意味。再看拉赫瑪尼諾夫、柴可夫斯基等俄羅斯作曲家的鋼琴作品中,也必定包含著俄羅斯民間舞曲節奏元素,尤其拉赫瑪尼諾夫的作品中,還有很多節奏取材于東正教禮拜鐘聲所特有的節奏素材,這類極具指向性的節奏特點,最容易令觀眾與作曲家產生音樂情感上的共情。民族音樂所特有的節奏型在不同作曲家的鋼琴古典音樂作品中,都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民族音樂的特有性,決定了節奏韻律的獨特性,為鋼琴音樂增添了新的美學特性。
節奏功能的體現,是電影與音樂之間的共性,“觀眾心理節奏”“演員心理節奏”“客觀節奏”以及“主觀節奏”等等都包含在內。同其它門類的藝術相較,音樂和電影在節奏運用上無疑具有較高的契合度。在一部影片中能夠通過不同的音樂節奏,來將電影的不同場景與節奏功能表現出來。因此,可以說,在電影作品中音樂發揮著帶動劇情節奏、引導劇情走向的不可取代的巨大作用。曾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影片《加勒比海盜》放映之時,關掉了所有的配樂聲道,結果在短短十幾分鐘內就有觀看者因感覺電影效果干枯生硬無趣,而陸續離場。從這個實驗可明顯看出,音樂在渲染電影情感、場景氛圍,以及戲劇沖突的表達等方面,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說明聽覺感官在較大程度上影響到視覺感官、情感共情的反應。在某種程度上,音樂面面俱到的樂思和包羅萬象的情感,能夠幫助導演更好地將自己電影作品的創作意圖更為生動、準確地傳達出來。
三、西方傳記電影中鋼琴配樂的功能特性
(一)推動影片的劇情發展——以電影《海上鋼琴師》為例
在這部由意大利導演吉賽貝·托納多雷拍攝的影片中,以主人公的朋友——落魄小號手的回憶,開啟了故事的講述,一個集天才光環與孤獨命運于一身的爵士樂鋼琴家的一生故事。影片看似講述的是1900這個虛擬的主人公的一生,實則闡述的是天才注定孤獨的悲涼情感。主人公1900一生都未下過船,雙腳也沒有感受過平坦的陸地,生活中除了那段還未開始便以結束的朦朧愛戀,便只有鋼琴是他的唯一,八十八個黑白琴鍵在他的手中就如同跳動的精靈一般。電影的結果也是極具悲情的,離開音樂不知該怎么活下去,并且無論如何也不愿離開大海上岸的主人公,選擇了和他的鋼琴以及承載了他短暫一生所有故事的輪船一起,永遠的離開了這個世界,仿佛為觀眾編織出了一曲藍色海洋中的南柯一夢。[7]或許“活著”是平凡人等對生命認定的最低目標,而對于天才,心靈的舒適安放,才是他們的畢生所求。
影片中,男主角用鋼琴曲給往來的乘客帶來精神上的享受,用音樂慰藉著人們疲倦的精神,名利對于他而言就如同過往云煙毫不在意,他單純且唯一的夢想,就是用音樂來解讀每一個人的內心。也正印證了主人公的一句話:“我的音樂已無法與我分離”。影片前半部分大量運用了鋼琴爵士音樂,相對自由的音樂節奏,與主人公自由不拘的性格相呼應,也與電影主人公工作背景相符。同時,也為本部影片最為經典的部分——“斗琴”的鋼琴音樂運用,做好了鋪墊。認為鋼琴天賦無人能出其右的杰克(原型來自有著爵士樂之祖稱號的杰利·羅爾·莫頓)來到弗吉尼亞號上,向影片主人公1900發出挑戰邀請。在后來許多的影評人眼中,杰克與1900斗琴的那個片段都是整部電影之中最精彩的部分。特別是在最后一回合的比試時,杰克演奏了The Finger Breaker將他高超的琴技充分地展示出來。然而,面對著對手的高超琴技男主角仍鎮定自若,同樣選擇了一首難度極高的爵士鋼琴曲Enduring Movement來作為回擊,樂曲織體復雜且多聲部,同時有大段的炫技片段,在節奏如此多變且不拘一格的鋼琴爵士樂聲中,電影采用多鏡頭重疊的方式和此處的精彩琴聲相互呼應,將整個“斗琴”氣氛推向高潮。主人公精湛的演奏技藝令所有觀眾為之瞠目結舌,仿佛在這一刻忘記了呼吸,觀眾驚訝到失態的無聲場面,與主人公的演奏鏡頭不斷來回呈現,再結合此時精彩絕倫的配樂,形成聽覺與視覺上的沖擊與對比。隨后的一幕更是讓人驚嘆,男主角拿起了之前放在鋼琴旁邊未曾點燃的香煙,在琴弦上輕輕地一劃,香煙就被點燃,在短暫的安靜之后,歡呼聲響徹了整個大堂。電影在此處意在用較夸張的視覺表現手法來體現主人公彈奏水平的登峰造極,將斗琴喧囂之后的平靜做了很好的過渡處理,結合之前驚人的鋼琴配樂,觀眾倒也并不覺得有突兀之處。無疑,鋼琴音樂在幫助電影劇情推向高潮,之后平穩過渡趨于平靜這一過程中,起到很好的承上啟下的作用。
影片中另外一個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當男主角在錄制音頻之時,對窗外一位臉容清秀的農家女孩一見鐘情,他波瀾不驚的內心世界中蕩起了一絲愛的漣漪。于是,他即興彈奏了一曲Playing Love,樂曲節奏平穩,飽含柔情,與窗外姑娘的窈窕身影相互呼應,隨著情節推進,音樂也隨著女孩的消失,而不再延續。在此情節中,鋼琴音樂更多的功能是對男主角內心初次懷春的一種甜蜜而又溫暖的情感刻畫,是與男主角內心情感的一次完美的呼應。這部影片的成功,鋼琴音樂所起到的作用已不僅是簡單渲染、刻畫,它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海上畫卷,編制了一曲純凈凄美的戀曲。正是因為鋼琴音樂的存在,使得影片每一個情節的銜接都顯得那么行云流水,從影片的開頭到發展,再到高潮部分,再由此終結,鋼琴音樂在幾個段落之間自然地聯系,給予觀眾心靈上的劇烈沖擊,也成功完成了導向電影劇情的功能作用。
(二)提升影片的藝術境界——以電影《鋼琴家》為例
由羅曼·波蘭斯基所執導的電影《鋼琴家》,以史詩性的表達手法,為觀眾呈現了二戰爆發前夕,納粹入侵波蘭,對猶太人進行殘忍屠殺的真實歷史故事。影片中,導演多次借助主角的鋼琴演奏,通過鋼琴音樂所包含的音樂情感信息,體現出與入侵者做斗爭,不向命運低頭的思想。[8] 這部電影的鋼琴音樂運用,最大的特點,沒有任何夸張的表現手法,而是寫實性的采用鋼琴配樂與電影中演員真實演奏片段相銜接的手法,給觀眾帶來更強的極具說服性的觀感。
電影一開始使用的黑白膠片,十分真實地呈現出那個時期華沙的街頭景象,將深厚沉淀的歲月感營造了出來。這部影片的第一首鋼琴配樂,是肖邦在1875年創作的《升c小調夜曲》,安逸恬靜的旋律走向,卻因小調式的調性特點,令音樂時刻透出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不安情緒,以此曲為背景音樂,無疑與這段電影情節相互呼應,為觀眾營造出一種朦朧且不太真實的安靜氛圍,將平靜之中又飽含憂傷、迷茫,但又充滿深情的思想動態十分準確地表現出來。隨著鏡頭的切換,窗戶外面的陣陣轟鳴聲與鋼琴音樂形成了強烈地對比,鋼琴鍵上斯皮曼修長十指的躍動間,音樂表現十分悠揚,將和平的意蘊完整地傳達出來,將戰爭的冷酷與音樂的恬靜形成矛盾對比,整部影片的序幕緩緩拉開。[9]
電影講述的是大約1944年冬季,納粹軍隊入侵波蘭華沙,并且開啟屠城式的瘋狂破壞與殺戮。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生存下去的斯皮曼只能幾經波折,不斷逃亡。經歷與家人的生離死別后,僥幸活下來的斯皮曼在一座幾近廢棄的建筑中,遇見了讓自己欣喜若狂的事情,他找到了一盒罐頭。這種欣喜還未來得及感受,一雙黑色皮鞋這就樣突然地出現在了他眼前,就如心中恐懼的那般,抬頭時一名納粹軍官站在了自己面前。然而影片情節卻發生了意想不到的大轉折,當軍官得知斯皮曼是一名鋼琴家,隨即要求斯皮曼在房間里那架鋼琴上為他演奏。這時候的斯皮曼內心仍然十分恐懼,但為了生存又不得不暫時按耐住自己極度恐慌的內心,開始演奏肖邦的《g小調敘事曲》(作品23號)。鋼琴聲在一種極度恐懼、不確定、迷茫中開始。帶著這種對自己生死都不能確定的恐懼心理,音調緩慢憂郁,猶如一名年邁的老者正在為人們緩緩道來命運的曲折。小調的音樂基調,映襯著亡國的悲痛。電影場景在男主角演奏和將軍的面部特寫之間來回切換,隨著音樂的發展,樂句由一開始的拘謹生疏,到男主角在音樂中逐漸打開心扉,借助音樂,大膽宣泄內心的悲傷痛苦但又充滿對生的渴望,對自由的向往。將民族慘遭破國、滅族的悲劇,民眾的傷感沉痛,在情緒極度壓抑之下,依舊堅信民族終將遠離噩夢,堅強雄起的雄心壯志等情感,通過斯皮曼指尖下流淌的音樂旋律,高超生動地表現了出來。在這名德國軍官的竭力保護之下,斯皮曼終于活著等來了華沙的解放。這時他又來到了在電影開始時候的那家電臺,同樣是那間錄音房,再一次響起了那首《升C小調夜曲》,無論是電影場景還是配樂,都和電影開頭形成首尾呼應。舒緩柔美的琴音之下飽含滄桑與辛酸的情感,此時斯皮曼看到錄音室外幸存下來的同行,一切似乎都回歸原本的安逸,但經歷過生離死別的人們,更多感到的是物是人非的酸楚,不禁淚流滿面。電影結尾處,主人公在輝煌的音樂廳中演奏《降E大調華麗的大波羅乃茲舞曲》,波蘭民族劫后重生、百廢待興的積極情緒,通過這部鋼琴作品得到充分體現,與電影開篇陰郁的情緒基調形成鮮明對比。最后,電影在這部鋼琴作品中結束。整部電影作品,導演羅曼準確把握住鋼琴音樂與電影內容的節奏與民族情感的共性,充分運用肖邦的鋼琴作品,將自己的獨特藝術構思及敏銳的視角充分展現出來,從而在深化這部影片的主題情感之時,使整部影片的藝術境界得以提升。
(三)豐富影片中人物的刻畫——以電影《莫扎特傳》為例
在電影《莫扎特傳》中,一共引用了五個來自莫扎特鋼琴協奏曲的音樂段落,這無疑是一部致敬莫扎特這位天才音樂家的影片。影片大量的運用主人公莫扎特自己的鋼琴音樂作品,高度還原了莫扎特傳奇的一生,或許再沒有比這更加能夠真實呈現主人公形象的其他選擇了。電影中段有這樣一個橋段,莫扎特的妻子康斯坦茨為了給莫扎特的作品謀求被選中而獲得工作的機會,帶著莫扎特的曲稿求助于薩里埃利。此時,影片中出現了節選自莫扎特《降E大調第十雙鋼琴協奏曲》的若干音樂片段,配合薩里埃利翻看莫扎特手稿的場景,配樂和電影場景高度貼合。這段鋼琴音樂富有活力,情緒熱烈,電影在薩里埃利翻看莫扎特手稿,和晚年薩里埃利描述當時看到這部作品的震驚之情,兩個畫面之間不斷穿插,此時配樂中跳動徘徊的旋律走向,以及光明輝煌的音樂氛圍,將影片中莫扎特熱情洋溢而又不拘于世俗的性格生動地表現出來,影像結合音樂的光彩,形象地表現出薩里埃利被莫扎特驚人才華的光環籠罩,深深自卑卻又無處找尋自我,震驚而又矛盾彷徨的心理特征。
在影片的最后部分,薩里埃利去拜訪窘境之中的莫扎特這一段,無疑是這部電影中的高潮,在這一段中,不僅將薩里埃利奸詐、卑鄙的形象進行了突出,同時也將莫扎特內心之中的那種忐忑不安有效地傳達出來,更是將莫扎特對父親深沉的思念體現了出來。在此情節所采用的背景音樂,是莫扎特于1785年創作《d小調鋼琴協奏曲》K466中的兩個樂章,這也是莫扎特的第一首鋼琴協奏曲。與其他鋼琴協奏曲相比,這一樂曲在整體音樂基調上與莫扎特的其他作品有著較為顯著的不同,音樂風格較為悲愴與沉重,并且飽含悲傷感的同時,又不缺少戲劇性,是莫扎特創作的為數不多的小調作品之一,充分利用了小調作品陰郁、傷感的調性特點,為之后莫扎特的悲劇性結局埋下伏筆。電影劇情借助這些音樂片段的情感氛圍,以暗示性的手筆,使電影情節充滿濃烈的悲劇色彩。最終,莫扎特飽受心理與病痛的雙重折磨與打擊,在創作的過程中因過度勞累而遺憾逝去,與《d小調鋼琴協奏曲》K466的小調悲劇性音樂氛圍形成呼應,為莫扎特悲劇性的一生做了總結。
結 語
鋼琴配樂所特有的藝術魅力,在電影橋段的合理運用下,與電影的視覺表達產生了新的化學反應般的藝術融合,大大拓展了電影的情感表達深度。鋼琴配樂推動影片的劇情發展、提升影片的藝術境界、豐富影片中人物的刻畫等多種功能,是電影作品品質提升的關鍵所在。傳記電影作品中鋼琴音樂的合理應用,不僅能夠讓電影片段的氣氛得到很好地渲染,還能對角色情感的抒發起到幫助。借助音樂的氛圍烘托和情感表達,不僅能觀眾更好地了解劇情發展,更能將時代特色、歷史特點表達出來。因此,不管是現在還是未來,鋼琴音樂在影視作品中都扮演著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為此,眾多的電影音樂創作家們,應當對電影作品想要表達的主題思想以及塑造的人物形象,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對不同風格的鋼琴音樂所詮釋的深刻底蘊仔細分析,通過鋼琴音樂所包含的調性特點、音樂情感特征等內涵信息,更好更合理地將鋼琴音樂運用于傳記電影配樂上。
在市場經濟和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當下,創新可以說是每個領域與行業都不斷探討的話題,這對于應用在影視作品中的鋼琴音樂而言也是如此。我們期待鋼琴配樂在影視作品中表現形式的不斷創新。但創新并不意味就要推翻全部傳統,而是繼承、融合、改革、發展這一過程。如今的電影藝術可謂處在不斷上升的黃金時期,隨著更多電影音樂創作者的加入,我們仿佛能夠預見,未來鋼琴配樂在電影作品中的運用會越來越廣泛及成熟。
參考文獻:
[1] 李秋薇.電影音樂中鋼琴元素的研究和使用[J].財訊,2016(09).
[2] 周媛媛.古典音樂在電影配樂中的應用價值探析[J].藝術教育,2016(09).
[3] 孔令旨.淺析電影音樂的發展特點與前景——以中西方電影音樂的發展為立足點[J].電影文學,2010(13).
[4] 劉方.淺議鋼琴伴奏音樂在電影中的美學特點與表達形式[J].戲劇之家,2016,05(上).
[5] 李寶霞.影視音樂多元化發展趨勢[J].電影文學,2012(13).
[6] 馬冬莉.鋼琴音樂在電影音樂中的作用[J].藝術評鑒,2016(22).
[7] 劉寧.鋼琴音樂元素在《海上鋼琴師》中的應用[J].電影文學,2014(02).
[8] 任力志.音樂元素在電影《鋼琴家》中的應用價值[J].作家,2015(24).
[9] 李亞軍.從電影《鋼琴家》透視鋼琴音樂的美學價值[J].電影文學,2013(19).
(責任編輯:楊 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