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兆裕
摘 要:久石讓常被人以“東方的威廉姆斯”著稱,他的配樂充滿著無形的魔力,使人的心靈在一瞬間發生振動。本文以記敘的方式,圍繞久石讓最常合作的兩位電影導演的作品——宮崎駿和北野武,并結合久石讓自己的觀點來探討他電影配樂的旋律的特性,再以耳熟能詳的作品來探討他是怎樣體現音樂的空靈感、民族性、交響性以及具有抽象性簡約等風格。
關鍵詞:久石讓;宮崎駿;北野武;電影配樂;空靈感;民族性;交響性;抽象性簡約
中圖分類號:J61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444X(2018)02-0061-08
國際DOI編碼:10.15958/j.cnki.gdxbysb.2018.02.010
久石讓的旋律會讓人感動,最重要的就是他的旋律,有的時候如同粘性很大的糖一樣,粘著心,甜美溫暖酸痛并處,又可以像清爽的微風,好比把臉放入水中后拿出,閉上雙眼,讓太陽溫暖你的臉龐,這是微風拂面,臉上泛起微微涼意的感覺。就像久石讓自己所說的:“音樂帶給人多少幸福,對于侍奉者來說就會需要多少精神補償?!盵1]10這也正是常說的“感動人心、富有內涵”的音樂。
初聽之下,久石讓這個名字是個地道的日本名,但這不是作曲家的本名,久石讓原名藤澤守(Mamoru Fujisawa),“久石讓”這個名字是美國著名音樂家和制作人昆西·瓊斯(Quincy Jones)的日語發音,①昆西·瓊斯是久石讓的偶像和音樂上追隨的目標,起這個名字是為了向他表示致敬。經過了多年的努力,久石讓在亞洲乃至世界范圍內已經成為了絲毫不遜色于昆西瓊斯的音樂家。
一、宮崎駿動畫電影配樂的多樣性
(一)充滿空靈感的旋律
《風之谷》是久石讓的第一部電影配樂,提及它就必須提及一個如雷貫耳的名字——宮崎駿(Hayao Miyazaki),正是這位動畫大師,激活了久石讓的創作靈感,讓他的作品得以通過動畫片的媒介在全世界傳播開來?!讹L之谷》是宮崎駿的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長篇動畫電影,也是久石讓為宮崎駿擔任音樂導演的第一部作品。1983年久石讓剛剛認識宮崎駿時,宮崎駿正致力于《風之谷》的創作,聽過久石讓創作的風之谷印象專輯后,宮崎駿便被深深打動了,于是他贊嘆道:“在深處流淌的旋律,其溫暖真是太棒了。她不是新的,也不是舊的,是超越時代的音樂。我非常喜歡?!盵1]41雖然當時已經決定了配樂是另外一位有名的音樂家,但宮崎駿還是強烈推薦久石讓,因此當時不太有名的久石讓受到了公眾注目,此后影片公映后更證實了宮崎駿的眼光,久石讓為該片創作的配樂深深地打動了無數的觀眾以及評論人,因此次年成立了吉卜力工作室后,久石讓便一直擔當宮崎駿的動畫音樂導演至今。《風之谷》的成功標志著久石讓和宮崎駿這對黃金組合的出現,也使久石讓一炮成名,從此人們常說的“久石旋律”開始誕生。
久石讓在書中回憶自己這段時間樂思如泉涌:“我的頭腦中,音樂是溢出來的,充滿了創作的欲望。只要我碰到樂器,即便說一切都變成了音樂也不為過?!盵1]39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那首主題曲《風的傳說》在短短的半個小時中就完成了。
譜例1是這首主題曲的鋼琴獨奏部分,迎面而來的便是日本文化的空靈感,其中左手的音型是久石讓的簡約元素,一共出現了16次。右手的主題貫穿著整部電影,它在左手不斷反復的小七和弦上奏出。由于小七和弦中的小三和弦和小七度構成的“兩個小”讓這個和弦變得很不穩定,外加弦樂聲部的減五度,使旋律充滿了疑問。眾所周知,日本藝術的意境很獨特,它曖昧、縹緲、寂靜,然后在這種狀態之下去尋求些細微的,甚至是聽不到的聲音,而他們的音階又以都節、琉球調式居多,具有小調屬性,于是音樂中通過小調、小和弦、五度音程實現出來的空靈感以及憂傷感,會使人不禁去感受音樂中的細微聲音的同時,又會讓人產生些許的憂傷,這正所謂是“大音希聲”。而五度音程是久石讓創作的基因,它貫穿在所有作品中。此外,樂曲一開始定音鼓斬釘截鐵的進入,直接掀起整個樂隊做了一個大漸強,然后急速漸弱,直接進入譜例1,從引子部分整個樂隊的轟鳴,到只有鋼琴與弦樂的弱奏和弦織體,這種大起大落的音響等不同因素的綜合,自然而然地就會刺激著聽覺神經,帶來無比的回味。
(二)感人肺腑的旋律
《風之谷》后,久石讓一炮成名,隨后的《天空之城》《魔女宅急便》,乃至之后的《懸崖上的金魚姬》《起風了》等動畫片,宮崎駿自從認準了久石讓的音樂天賦就再也沒有和其他的音樂家合作過,正是這種堅持和帶有誠信的做法,讓宮崎駿的吉卜力工作室在那段動畫產業不景氣的年代仍然屹立不倒,成為了行業的標桿。
1.簡單的旋律其實不簡單
1986年上映的《天空之城》貫徹了宮崎駿一貫的反戰和環保思想,本片中將舞臺搬至“空中樓閣”,宮崎駿試圖通過對人類文明失落原因的追問,影射出人類文明的弊端,并對人類文明如何才能生存、發展的哲學命題提出了疑問。這一切,全部都是通過這個虛構的“空中樓閣”——天空之城拉普達的興衰來表現出來的。
在這部電影中,久石讓又一次展現了他過人的天分,為影片譜寫的14首插曲與情節的起承轉合,人物的情感變化起到了推波助瀾的巨大作用。而這部電影插曲,也充分顯示出了久石讓也完全可以配得上“旋律大師”這個稱號。插曲中,既有宏偉壯麗、展現拉普達形象的《天空之城拉普達》(交響組曲專輯為《偉大的傳說》),也有憂傷,并帶有思考性質的《希達的決心》(交響組曲專輯為《時間之城》)。主題曲《伴隨著你》不僅是電影的核心曲,也因為它催人淚下的優美旋律而聞名全球,以至于談及這首樂曲,就會想起宮崎駿的《天空之城》和配樂者久石讓,它幾乎成了二人的代名詞。
譜例2是《伴隨著你》的前半部分,久石讓在這里展現了他的簡約性,簡單的旋律和主題材料只用一個平行復樂段包裝,甚至連兩個樂段開頭的材料都只是原樣照搬,但這反而加深了聽眾的印象。由于久石讓從小接觸了各式各樣的音樂,這種簡單的旋律便是從流行音樂那里獲得的借鑒,如切分與前、后十六音型。而切分音型又把每個樂句變得非常緊湊,變成一股推動力,使得聽眾產生了聽完這一句又即刻想聽到下一句的心理。久石讓認為:“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相比在節奏上有局限性,古典音樂與聽眾會有無形的距離,有難以溝通的地方,因此不能讓兩者完美的融合起來,所以我就盡可能做些有特色的音樂,我會把古典音樂一些細節的、優秀出色的東西加入進來,并結合自己的體驗進行創作?!?CCTV《影視音樂欣賞》節目對久石讓的一次訪談。這里,他將大眾熟知的流行音樂,用古典音樂的配器包裹,使得人們即能夠聽到流行元素,又可以接觸古典元素。此外前文所說的小調的憂傷、空靈感在這種簡單、朗朗上口的節奏,以及重復的材料中很容易就會把人們的聽覺吸引過來,像糖果一樣甜蜜,像糖果一樣粘,但是又蘊含著意想不到的酸味。其實在影片里的幾個場景都能聽到這首曲子,但他并未一一譜曲,而是采用同一首曲子用不同的配樂手法來表現,如希達從飛行船上掉下的管弦樂版,希達和巴斯夜晚在海盜飛行船中互相長談的鋼琴獨奏版,以及最后拉普達毀滅時響起的無伴奏四聲部合唱的《伴隨著你》。這種手法稱為“同質異構”,即“用一種元素的形, 通過對形的巧妙變化來打破原有的形態,重組成多種新的表現符號,用以表達多種意識形態和語言形態。”[2]也就是說,一個主題通過改變它的和聲、配器、調性、性格或進行加花等方式,使其呈現出另外一種樣貌,但仍舊是原來的框架,這與變奏非常的相似,但卻不能完全等同,如固定旋律變奏便不能歸入其中。上述描述的三個場景,以及配器方式都屬“同質異構”。這不僅符合了久石讓簡約的理念,而且用他的話來說:“只是力求合乎導演的構思范圍,就不會是有趣的作品。……其實導演要的是具有新意的配樂,這份新意要能夠突破導演要求與想象的框架。”[3]也就是說,音樂不是用來解釋畫面的,而是從不同角度來提高電影的效果。他無論是創作還是著書或是訪談,都要提倡這種既尊重導演需求但又超越需求的觀點,一味的只以“跑就是輕快的旋律,躺著就是安靜的旋律”這種與影響完全一致的就不是好作品。
2.以一個主題貫穿整部電影
在《哈爾的移動城堡》中,久石讓將同質異構手法發揮得淋漓盡致。影片中一個18歲的少女蘇菲因被人施咒變成了一個90歲的老太太,其間經歷了戀人、傭人、母親,再到戀人的多重身份的轉換。原本是15首3管編制的配樂,后因宮崎駿“想要一首主題曲連貫整部影片”的想法而再次譜寫。宮崎駿目的明確,要用音樂把蘇菲的這些變化全部串聯起來,并且要一個歡快的旋律。由于所有的配樂都已完成,且捷克愛樂樂團已錄制成輯,久石讓因此也是受到了很大的打擊,他回憶道:
經過了一段苦惱之后,我認為“哈爾”的主題曲采用圓舞曲比較好。我也受到了專輯Etude的影響,并意識到自己的音樂比起要和影像相一致來說更需要強有力的主張。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引入圓舞曲?!驗樵谛氯毡緪蹣肥澜鐗艋媒豁憳穲F演奏的肖斯塔科維奇的圓舞曲一直殘留在我的腦海中,我把原本四拍子寫的替換成了三拍子。 [4]
如今在觀看《哈爾的移動城堡》時,哈爾與蘇菲在空中散步、哈爾將花園作為禮物送給蘇菲(原為交響組曲中的Secret Garden即《秘密的花園》)、蘇菲把頭發作為契約給卡路西法讓其重建城堡時都可以聽到那首圓舞曲,即《人生的旋轉木馬》,它們分別以圓舞曲、小夜曲、進行曲的性格出現。原來的15首配樂充當音樂和電影的連接部將這首不同性格的圓舞曲全部串聯起來,外加主題曲及其變奏一共是33首配樂。
單純的圓舞曲其三拍子的律動感過于強烈,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久石讓將配器進行了調節,把原來一般以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三拍子第一拍,中提琴(有時又會加入第二小提琴)奏出三拍子的第二、第三拍的配器方式改成了由大號、第二長號和圓號、小號、第一長號來完成,如譜例3。不僅解決了三拍子律動感過于強烈的問題,同時又成功模仿出了手風琴的音色,聽見手風琴又會聯想起19世紀法國的阿爾薩斯和德國的海德堡。影片結束畫面時播放的這首圓舞曲就是加入了手風琴的演奏。
如果說《伴隨著你》是委婉而抒情,有如蜜糖一樣纏繞人心,那么這首《人生的旋轉木馬》就是一團熊熊燃燒的希望之火,用乍看之下極其粗暴,但卻格外細膩的筆法勾勒出了歐式的風格,并不斷地表達著電影的真善美,訴說著美好的話語——“對不起,你一直在等我,可我卻現在才來?!?/p>
(三)交響性與民族性互溶的旋律
上映于1997年的《幽靈公主》以屋久島為取景地,仍舊傳承了宮崎駿長久以來關于人與自然之間的深邃思考,折射出人與自然的矛盾無法化解,從人類自身角度探尋人與自然是否能夠真正實現共存。因時光軸換到了室町時代,所以本片中也是充滿了濃郁的日本古代風情。
電影原聲音樂為33首,久石讓后將它們重新編配成8首,并以組曲(Suite)形式于2001年5月發行。這次他與著名的捷克愛樂樂團合作錄制這套組曲,是久石讓自1997年與倫敦愛樂樂團合作錄制專輯works Ⅰ以來又再一次和世界一流交響樂團合作。
這部配樂,久石讓把日本的民族風味用西方的交響性來包裹,使交響曲始終呈現出和風感。主題曲《阿西達卡戰記》充滿了悲壯感,充滿了戰爭的涂炭與森林的破壞。樂曲主要以弦樂來詮釋,這也正好發揮了捷克愛樂樂團的弦樂優勢。此曲又再一次體現了久石讓簡約的功力,在5分鐘的時長中完全只有一個旋律進行,如譜例4,這個旋律是以都節音階與日本雅樂呂音階混合而成,并通過不同的配器、不同的織體來呈現。這首主題曲也經常運用于1990年代香港TVB拍攝的金庸武俠小說系列當中。
但是,將民族性與交響性互溶并帶給人心靈震撼的卻是第三首《啟程,向西方》(旅立ち~西へ)。這首樂曲出現在阿西達卡為了化解自身詛咒決定前往西方一探究竟,臨走前,他的妹妹卡雅前來送行,并贈與其玉刀,以表自己永伴哥哥身旁。此時在中提琴聲部響起了久石讓的基因——一個空靈的五度音程,隨后由尺八吹奏出了《阿西達卡戰記》主題的變形,也就是譜例5a部分,原本就是帶有日本民族調式的音階,這里采用了尺八,其空靈效果完美地將森林、蝦夷人 蝦夷人:亦譯阿依努人,住在北海道、庫頁島和千島群島的民族。日本的四個大島上原來都有蝦夷人居住,幾個世紀以來受日本人逼迫,才往北遷移。這些畫面聯系起來。譜例5b是由篳篥吹奏的旋律,這種樂器來源于中國的管子,傳入日本后,多用于宮廷雅樂,音色要稍強于尺八。這段旋律出現在卡雅望著遠去的哥哥的背影。旋律與畫面一同表現了一個場景的終結與另一個場景的開始,即家鄉生活的結束,新的旅途的開始。隨后又是尺八的旋律部分,但這次換成了樂隊全奏,并加入了鈸,畫面也轉到了阿西達卡騎著羚角馬于田野間縱馬奔馳,遠方是初升的太陽,晨曦灑滿天地。這里的畫面是呈上升和推動趨勢,久石讓采用尺八、篳篥再到樂隊全奏的方式,利用樂器本身的音量、音色織體的疊加來建造漸強(crescendo),產生推動感,而不是簡單的旋律漸強。與捷克愛樂樂團合作的版本中,這些樂器都換成了長笛,并將擴展為三部曲式,加入了以譜例5a主題為基礎的賦格段,清一色的西方化了,但是民族調式、畫面效果的層層遞進卻仍然是日本的,甚至連中部賦格段的對題也都是都節音階的骨架,交響性思維在這里造就出的卻是日本的和風!于是,音樂的畫面就在這種推動下誕生了。就像久石讓引用鋼琴家辻井伸行所說的:“聽覺也完善了視覺?!盵5]為此,他還以《月亮河》為例,聽到這首歌的旋律,會讓人聯想到蒂凡尼的景色以及樓梯上,那個彈著吉他唱著歌的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可愛動人的姿態。
二、北野武電影配樂的抽象性簡約
除了宮崎駿,久石讓的名字和另一個大人物也是連接在一起的,那便是北野武(Kitano Takeshi),從《那年夏天寧靜的?!返健秹暮⒆拥奶炜铡罚瑥摹痘ɑ稹返健毒沾卫傻南奶臁?,這些都是熱愛電影人士心目中的永恒經典。而其中的音樂部分都是由久石讓完成的。北野武的電影主要以暴力、鎮壓或者搞笑性的青春等為題材。他的電影與宮崎駿相比,更多的是帶有某種靜態感,簡約感和抽象感,用沉思性的手法去處理他的題材,與吳宇森的暴力美學——在暴力中體現人與人的情感和關愛非常相似,他為此極其反感別人稱他是“亞洲導演”,并曾公然說道:
我真的想擺脫我們電影中典型的亞洲特征、文化和美學。雖然我不是想放下黑澤明,但我寧愿看到當代日本電影成功地超越武士電影。我討厭看到人們公然地銷售著刻板的亞洲面孔。雖然我意識到這正是目前的賣點,但這卻是我想要擺脫的。[6]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久石讓的配樂也帶有簡約性、抽象性,甚至還有好萊塢特有的美國風味,而他于20世紀90年代初,在紐約的行程也奠定了他的紐約風。
《那年夏天寧靜的海》是久石讓和北野武合作的第一部影片,影片對白極少,幾乎成了啞劇,完全是通過影像來表現兩位聾啞人的愛情故事,簡單的故事情節蘊含著真切的情感與關懷,男女主人公沒有臺詞,全憑對視、笑容展現美與愛。在這種情況下,音樂就變得極其重要。主題曲原本因薩蒂式風格太濃重而被久石讓列為候補,但北野武只聽了一個開頭后就大為贊賞,堅持要將其用作主題曲,于是《寂靜的愛》(Silent Love)就這樣譜寫了出來。但久石讓說道:“這樣的話就是一部相當浪漫又陰冷的電影了吧,雖說可以改變,可氛圍很好。但沒有被‘久石讓化?!逼鋵嵲谖铱磥恚呀浲耆白尰绷恕U闹黝}完全由譜例6的四個小節構成,不像《阿西達卡戰記》還加入了連接段,這里是不斷重復,通過音色的層層疊加,甚至還加入女聲哼鳴似的效果,唱出“silent love, forever love”(寂靜的愛,永遠的愛)來完成漸強的效果,擴展出一首近7分鐘的樂曲。有人說音樂的精華是重復,至少這段音樂正是這句話的經典例證。在北野武的靜止感中,簡單的畫面里卻蘊含著深刻的哲理,這與久石讓對這首音樂的簡約處理又是不謀而合。這是“超越時間藝術”的手法,是音樂與情感表達的融合。
在worksⅠ專輯中,這首《寂靜的愛》與原聲相比,錄制時間縮短為5分40秒左右,采用鋼琴與管弦樂隊,這里更能看清久石讓的簡約技法,如鋼琴不斷重復八個骨干音符,與樂隊形成了對位的織體,而倫敦愛樂樂團也發揮了他們一流樂團的實力,開始的前奏部分一強一弱的張力收縮演繹得恰到好處,這象征著滾滾浪花,結尾處鋼琴在高音處的重復可以看成茂 影片《那年夏天寧靜的?!返哪兄鹘牵@啞人,以開清潔車為生,在清理垃圾時獲得了一塊破舊的沖浪板,撿去修好后,帶著聾啞人女朋友貴子一起到海邊練習沖浪,并到了癡迷的程度。他經歷了各種失敗仍不放棄,最終在比賽中獲得了獎杯。之后與往常一樣,再次來到海邊練習,貴子看到的卻是一片寂靜的海面。與他的沖浪板一起永遠地飄向遠方,永眠大海。
在《菊次郎的夏天》中,北野武一改以前的風格,展現出了無厘頭、搞笑的喜劇片風格。主題曲《夏天》(Summer)也和影片一樣活潑輕快,充滿了靈動感,似乎單單這一首鋼琴曲就涵蓋了整部影片的精華。其旋律簡單清晰,極易讓人喜愛,但它同時也非常本土化,帶著一種日本式的恬靜。樂隊編制也只采用弦樂與木管部分,如開門見山直接由撥弦呈現主題,撥弦的特性不僅造就了這種俏皮,而且音量的局限性又可以和木管很容易的搭配起來,木管聲部的五度營造出的空靈感是日本式的恬靜,鐘琴像點綴一樣的重復八度如同綠葉上的露珠,這些都無不描述著日本的夏日風。
值得一提的是,久石讓將鋼琴的伴奏和主題分別在樂隊開始的部分呈現,進而出現了三個聽覺層面。第一個聽覺層面是樂隊撥弦演奏的主題,如譜例7a,第二個層面是譜例7b的大管五度作為固定旋律而出現,第三個層面便是譜例7c,鋼琴部分以跳躍式的分解和弦先奏出木管的五度固定旋律,主題被移高一個全音,在D大調上呈現,將前兩個聽覺層面以倒敘的方式合二為一。這個五度固定旋律在鋼琴中先以音頭來強調,如譜例7c的畫圈部分,之后發展成了固定和聲,就像固定低音一樣一直貫穿著整部曲子,直至結束。這又是一種簡約,而且藏得非常隱蔽,將簡約技法直接與旋律融合,變成了聽覺上,而非技法上的手段。
與宮崎駿的交響性、旋律性為主導的配樂相比,在北野武當中,簡約風格、室內樂風格,以及歐美流行音樂風格就顯得更為突出了。
結 語
在長達多年的電影配樂生涯當中,久石讓把他的旋律傳播到全世界,讓不同國籍、不同年齡階層的樂迷們獲得美的感受和心靈的啟迪。正如他所說的,他將自己的音樂融入了古典、流行還有日本民族音樂,使交響樂既有其本身的交響性,又有日本的民族性和空靈性,呈現一種抽象感,使得電影與音樂的抽象力量互相融合把電影的唯美推向了極致,這在北野武的電影中最能得到體現。他的音樂能讓人感動,正是因為其旋律帶給人心靈上的共鳴,以及孕育的深刻內涵。他用簡約手法,使音樂的旋律變得極為簡單,通俗易懂的同時又可以感受到其旋律深處蘊含著的能量,讓人們時而感到優美,時而是快樂,時而又是那么深沉。用姜文的話來說:“所有音樂都是沒有語言的,是哼唱的旋律,充滿了奇幻的風情,他的曲風像天山的畫面一樣空靈,聽起來仿如洞穿心底的一縷情緒?!?/p>
今天,久石讓的名字早已和約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威廉姆·沃爾頓(William Walton)、漢斯·季默(Hans Zimmer)等人一同并列為世界著名電影配樂大師了。自1997年與倫敦愛樂樂團合作以來,久石讓先后與捷克愛樂樂團、倫敦交響樂團等世界一流樂團合作并錄制專輯。這些曾經由李希特(Karl Richter)、庫貝利克(Rafael Kubelik)、戴維斯(Colin Davis)、普列文(André Previn)、阿巴多(Claudio Abbado)、拉特(Sir Simon Rattle)等大師指揮過的樂團,如今也因與久石讓的合作而帶來了不一樣的“好萊塢”風味。當2015年柏林愛樂樂團奏響了以“好萊塢之夜”為主題的柏林森林音樂會時,當約翰·威廉姆斯的電影配樂響徹“瓦爾德尼森林劇場”之時,我們是否能期待一下,某一天以“久石讓之章”為主題的音樂會由這個超一流的樂團來演繹,我們能否再進一步期待那個個子不高,卻滿臉清澈笑容的老先生站在柏林愛樂樂團的指揮臺前盡情釋放他的音樂魔法?話語至此,我的耳邊已響起柏林愛樂樂團“久石旋律”……
參考文獻:
[1] 〔日〕久石讓.I am 遙かなる音楽の道へ[M].株式會社メディアファクトリー,ページ.
[2] 朱淑姣,吳衛.同質異構和異質同構在圖形創意中的符號學解析[J].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01).
[3] 〔日〕久石讓.感動,如此創造——日本電影配樂大師久石讓的音樂夢(序言)[M].何啟宏, 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6.
[4] 〔日〕久石讓.35mm日記[M].株式會社寶島社, 2007:ページ34からページ35まで.
[5] 〔日〕久石讓.音楽する日乗[M].株式會社小學館, 2016:ページ102.
[6] Darrell William Davis: “Reigniting Japanese Tradition with Hana-Bi”, Cinema Journal, Vol. 40, No. 4 (Summer, 2001).
(責任編輯:楊 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