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利花
摘 要:本文運用自上而下的碳排放量計算方法測算青海交通運輸業碳排放量,可以看出其呈現遞增趨勢,其中石油類能源碳排放量增長速度最快。運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法分析了各種能源消費量和碳排放量的關聯度,得出各種能源消費量與碳排放量的關聯性均顯著,且柴油消費量與碳排放量的關聯度最大。因此,青海交通運輸業控制碳排放量應著力于降低石油類消費量,積極開發利用低碳能源-天然氣和電力,調整能源結構。
關鍵詞:交通運輸業 碳排放測算 灰色關聯度 青海省
中圖分類號:F5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8)09(a)-142-02
素有“中華水塔”之稱的青海省是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區,其生態功能尤為顯著。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CO2排放量對高原生態的威脅越來越大。隨著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轉變,越來越注重青藏高原生態功能的保護。近年來,國家通過設立“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及“經濟功能區”有效遏制了青海省生態的直接破壞,但還未能針對碳排放,尤其是對交通體系碳排放治理進行有效的探索。國內很多學者對交通體系碳排放測算進行了研究。謝守紅等[1]通過基于各種能源消費量乘以各自的CO2排放系數進行碳排放測算,得出1980—2012年間,中國交通運輸業碳排放總量逐年提升,呈現U型右支的發展趨勢的結論。莊穎和夏斌[2]利用不同交通工具的單位周轉量能耗數據及相應的周轉量數據來估算各種交通工具的能源消耗量,然后根據《IPCC 2006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中自上而下的核算方法計算CO2排放量。武翠芳等[3]同樣采用自上而下的核算方法對甘肅省交通碳排放進行了測算。為進一步了解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關系,一些學者利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法研究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關系,比如柴寧等[4]。本文同樣采用自上而下的核算方法計算青海交通碳排放量,進而利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法對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進行分析,以期了解交通碳排放量現狀及碳排放量的結構,從而為有效治理交通碳排放提供科學路徑。
1 青海交通能源消費現狀
近十年來,青海經濟獲得大發展的同時,交通運輸業的能源消費也在不斷增長。利用《青海統計年鑒(2008—2017)》交通運輸業的能源消費量數據,并根據表1給出的各種能源與標準煤的參考折標系數,可以得到青海交通運輸業能源標準煤消費量,如表2所示。
從表2可以看出,青海交通運輸業能源消費量直線上升。2007年能源消費量為74.25萬噸標準煤,2016年增長到196.50萬噸標準煤,2007—2016年能耗量平均增長速度為10.22%。其中石油類產品占據了很高的比例,特別是柴油占了絕對比重,成為影響交通運輸能源消費的主要因素??傊?,青海交通運輸業能源消費量上升速度快,且結構不合理。

2 青海交通碳排放測算
碳排放量與能源消耗量密切相關[5]。而化石能源的消耗主要在交通運輸領域,因此,交通運輸業的低碳化是全球努力的方向,而進行碳排放的測算更能認清碳排放的結構特征。
2.1 計算方法
根據《2006年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我們知道交通運輸業能源消耗碳排放量的計算方法有兩種[6]:(1)自上而下的計算方式:依據特定區域范圍的交通運輸能源消費量同各種能源的碳排放系數相乘得到碳排放量;(2)自下而上計算方法:依據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的行車里程乘以每公里能源消費量即可得到能源消費總量,消費總量乘以各種能源的碳排放系數即獲得碳排放量。

2.2 結果分析
根據公式(1),青海交通能源消費碳排放結果如表3所示。從表4可以看出,2007—2016年,青海交通能源碳排放總量在逐年增加,從2007年的46.23萬噸碳增長到2016年的125.80萬噸碳,年均增長率達10.53%,其中石油類能源的碳排放是主要組成部分。

依據上述灰色關聯動態分析的步驟,分別得到2007—2016年青海交通運輸業能源消費量和碳排放量的灰色關聯系數,結果如表5所示。原煤、汽油、柴油、電力和天然氣消費量與碳排放量的關聯系數分別為0.7458、0.8099、0.9796、0.6179和0.6902,均大于0.6,說明五種能源與碳排放量關聯性顯著。第一,柴油消費量與碳排放量的關聯程度最大,柴油是青海交通運輸業最主要的碳排放源,它的消費量的降低最有利交通運輸業碳減排;第二是汽油,汽油始終保持著較穩定的消費量,與碳排放量的關聯程度也較強;第三是原煤,青海交通運輸業中原煤的消費呈下降趨勢,這引起碳排放關聯度的變化;第四是天然氣,飛速增長的天然氣消費量引起了碳排放量變化,在長期動態過程中天然氣對碳排放量的貢獻不容小視;第五是電力,電力是低碳能源,雖然目前和碳排放量的關聯程度不大,但近幾年消費量增長迅速,日后關聯程度會愈來越大。
4 結語
根據以上的分析可知,青海交通運輸業存在能源結構不合理,柴油消耗量過大,整體碳排放量增長過快的問題。因此,青海交通運輸業控制碳排放量應著力于降低石油類消費量,積極開發利用低碳能源——天然氣和電力,調整能源結構。
參考文獻
[1] 謝守紅,蔡海亞,夏剛祥.中國交通運輸業碳排放的測算及影響因素[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6,30(5).
[2] 莊穎,夏斌.廣東省交通碳排放核算及影響因素分析[J].環境科學研究,2017,30(7).
[3] 武翠芳,熊金輝,吳萬才,等.基于STIRPAT模型的甘肅省交通碳排放測算及影響因素分析[J].冰川凍土,2015,37(3).
[4] 柴寧,趙濤,林濤.我國各行業能源消耗與碳排放的灰色關聯度分析[J].生態經濟,2012(9).
[5] 王雪娜.我國能源類碳源排碳量估算辦法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2006.
[6] 陳飛,諸大建,許琨.城市低碳交通發展模型、現狀問題及目標策略[J].城市規劃學刊,2009,1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