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正在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但真正能夠實現自主創新的領域仍然不多、路途仍很長。作為創新發展的主戰場,國家高新區雖然具備了一定的創新能力和較強的經濟實力,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相當的差距。圍繞“改革創新、升級發展”命題,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是否成為國家高新區發展主線?或者將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納入國家高新區創新發展路線圖,需要怎樣的政策環境支撐?這是新時代對國家高新區發展提出的一道新課題。
從實踐上觀察,科技型中小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要載體和生力軍。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擁有的專利數量占比達到65%,超過80%的新產品和新技術出自于科技型中小企業。但是科技型中小企業屬于“高風險、高投入、高成長、長周期”的特殊企業。“三高一長”特點使得科技型中小企業面臨成長過程中的“煩惱”:融資難,長不大;人才缺,舉步艱;市場大,體量??;轉化低,成長慢等。雖然許多地方為此進行改革創新,但仍然脫離不了大的境況,仍然沒有根本性的制度變革。換言之,在現行體制及機制設計下,科技型中小企業往往不被看好,隨時可能步入發展的“死亡谷”,即便在國家高新區也是改善甚微。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已經成為各地的頭號戰略,特別是國家高新區要勇于擔當。但口號不能停留在空中,必須要落在抓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實處,實現創新發展中的思維變革。從實戰上分析,就是如何抓住創新發展路徑。具體來說,就是圍繞創新能力、創新績效、創新環境等方面,用何種新思維、新路子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既要有內生因素,更要有外部促進動力支撐。
科技型中小企業作為經濟創新發展的“新引擎”,“新”就新在增長理念新、增長動力新、增長路徑新、增長的可持續新。國內外大量的實踐經驗表明,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成功帶來了觀念變化、要素創新、就業增長、結構優化、績效改善等方面的變革。與傳統經濟模式消耗資源、支付環境代價等比較,科技型中小企業正是我國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實現科學發展的新引擎。
——本刊編輯部 歐陽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