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波
摘 要: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在理論上似乎已是不言而喻的了。但在教學實踐中由于慣性因素的影響,真正突出 學生的主體地位并非那么簡單。“情緒狀態”一節課教學的實踐與思考、模式及評價的支配,并未真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改革了的“情緒”教學中,圍繞“唯知”轉向“人格 發展”,進行了一系列教學實踐重心的轉移,較好地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價值與主體精神。那么,妨礙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慣性因素有哪些?怎樣通過“轉移教學重心” 扭轉這一局面呢?
關鍵詞:課堂教學;學生主體;地位
一、“情緒狀態”的教學能贏得過學生熱烈的掌聲
現在的學生已不只滿足于教師生動的講解,隨著自我意識的增強,更多地 則是要求參與教學活動,表現自我,體現自我價值。如果教師對此熟視無睹,勢必影響教學效果。在過去“情 緒”教學中,妨礙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因素主要表現在:教學觀念重外輕內。所謂“外”指教學的外在價值,即教學服務于社會的價值;“內”指教學的內在價值 ——教學完善個人精神世界的價值。多年以來重視前者,忽視后者。“情緒”一節教學的價值局限于理解情緒 理論的基礎上掌握情緒調控的方法,至于當前中師生情緒狀態及調控則被忽視。其結果是教學過程基本上是一 種外在的、被動的接受過程。教學評價有失偏頗。教師只評價學生對三種情緒原理的掌握程度,而當前學生自己情緒狀態及調控情況則 不做評價;學生僅僅是評價的客體,不參與評價,既不評價自己,也不相互評價。上述情況表明,在以往“情緒”一節的教學中,存在著對學生主體價值和主體精神嚴重忽視甚至排斥現象,存在著重物輕人的不良傾向。導致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是教學實踐的重心放在了知識的傳授上,對能力的訓 練重視不夠,對個性的培養是輕視的。要改進這一狀況,真正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就必須轉移教學實踐的 重心。
二、主體是現代認識論的一個基本范疇
所謂主體,從認識論的意義上來說,主要是指有目的的認識活動和實 踐活動的承擔者。只有在教學實踐活動中讓學生表現其自主、自覺、能動和創造的特性,才談得上真正意義上 的主體地位。而學生主體地位的突出必須提供適宜的教學條件和環境,必須從各個方面實現教學實踐重心的轉移。
第一,樹立雙重教學價值觀。在承認教學的社會價值的同時,也應承認教學在滿足個人需要和完善個人獨 立的個性方面所具有的巨大潛力。在“情緒”教學中,理解、掌握基本原理僅是教學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 學生能夠主動地對自我情緒進行反思與調控,自身首先具備良好的情緒控制力。這就需要我們把教學看成既是 一個社會化的過程,也是一個促進人個性化的過程。
第二,確立多維教學目標。承認教學具有雙重價值就意味著教學目標應該是多方位的。“情緒”的教學目 標如下:(1)理解各種情緒狀態的含義和特點。(2)掌握調控情緒的方法,調控自我情緒。(3)針對情緒 差異,因勢利導。(4)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小學生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樣,學生不同維度的精神需求就能得 到滿足,就能誘發其積極、主動性。
第三,整合多種教學內容。首先,整合課本適應的邏輯結構。在深入備課的基礎上發現,表面看來似乎三 種情緒狀態是割裂的,實際上卻有著內在的聯系,激情、應激體現的是情緒的特殊性,而心境則體現的是情緒 的普遍性。于是對原有結構進行調整,把教學激情、應激作為教學的第一、二方面,心境作為第三方面,同時,總結出他們之間的銜接點和過渡語。其次,整合課本知識與課外知識。結合現代科技的發展,重視補充新的 知識,教學中融入社會心理學、心理衛生等知識,使教學內容更具有時代感。“情商”中“行動的意義”這一 最新的研究成果對情緒的調控確實具有可行性,于是將該方面的知識有機地融合在心境的調控內容之中,學生 積極認可的同時,受到了啟迪,教學、教育效果較好。再次,整合理論知識與學生當前情緒問題。
第四,采用綜合教學模式。所謂教學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學思想和理論指導下,圍繞著某一主體及涉及的 各種因素和關系,對教學結構的組合方式。正因為它是圍繞著解決教學過程中的某一特殊問題而組織起來的,所以一種模式不可能適用于一切教學情景,解決一切教學問題。教學過程本身的復雜多變性及學生主體發展的 豐富多樣性也決定了教學模式不可能是單一的,普遍適用的。“情緒”教學就采用了“情景創設”、“教育性試驗”和“自學輔導”等多種教學模式。通過設計一位學 生頂撞老師的批評,導入激情、應激及心境三種情緒狀態,這種導入方式出其不意,調動了學生的情緒和積極 性。在揭示“行動與心境的關系”這一重點(也是難點)時,嘗試應用了教育性試驗。問卷調查表明,當煩惱、困惑時,大多數學生考慮的是問題本身,而不是采取積極的“行動”去解決問題,這就使煩惱和困惑加劇,強化了負面情緒。針對這種現象,選出一名在語言表達方面自卑感重的同學做被試,讓他當眾朗讀一份有關行 動意義的材料(此材料三周前被試在班里朗讀過,其間他自己反復練習)。通過前后兩次朗讀的對比,使學生 不僅理解了行動與信心、心境的關系,而且受到了一次生動而深刻的教育,還使同學們迸發出一種躍躍欲試的 精神力量(后來,該班凡是因不善表達而影響自身情緒的學生自發組成一個課外小組)。
第五,構建多元評價體系。課堂評價直接影響著學生活動的自覺性、積極性,所以評價應做到:(1)有彈 性,答案不能限制太死,只要合理就應肯定。(2)不僅評價活動結果,而且更要評價活動過程。尤其是對活 動中學生的積極參與、發揮的主觀能動性及表現出的良好個性品質給予評價、鼓勵。譬如上面提到的被試朗誦,更側重對其在練習過程中所付出的意志努力予以贊賞。這樣,更能發揮評價的教育與激勵作用。(3)變學生 評價的客體為評價的主體。對課堂上學生的活動情況及結果不僅僅是教師去評,還可以讓學生自評或互評。試 驗中,被試朗誦后,全班同學情不自禁地報以熱烈的掌聲。這時,一方面讓大家從語言、語調、動作、感情等 方面給予具體評價,另一方面,讓被試也作了自評。學生的互評增強了同學間的交流,而自評又增強了學生自 我意識能力。
參考文獻
[1]瞿葆奎主編.教育學文集·教學(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2]邵瑞珍主編.學與教的心理學.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鐵嶺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