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琳
在十年前的iPhone發布后,還有哪一類產品再次展現出了可以改變人們日常生活的潛力?智能音箱應該榜上有名,據Strategy Analytics的分析師透露,智能音箱已經成為了近年來發展最快的新硬件市場。預計到2023年,63 %的美國家庭至少保有一臺智能音箱,而這個數字在2014年是0.03 %,2017年是16 %。
兩年前,一家名為Doppler Labs的初創公司向Bill Gates、微軟CEO Satya Nadella、蘋果互聯網軟件和服務的高級副總裁Eddy Cue、Beats耳機組負責人Jimmy Iovine以及亞馬遜、Facebook、谷歌和騰訊的高管們展示了一個設備。這款名為Doppler Here One測試版的無線降噪耳塞可以在半秒內完成一對一的語音翻譯。展示結束后,沒有一家公司給出理想的收購報價,一年后Doppler Labs關閉。然而,公司關閉后幾周內,一半以上的高級技術人員都被上述幾家科技巨頭挖走了。目前他們在各自公司參與著優先級非常高的項目,這些項目就是在Doppler的基礎上,賦予“耳機”更多的使用場景和功能。
谷歌看中了Doppler的一個硬件部門,想讓他們來拯救反響平平的Pixel Buds,同時Google X實驗室里Moonshot項目中還有一個在開發完全獨立的入耳式設備;蘋果對Doppler的助聽技術更感興趣,在iOS 12里蘋果已經推出了類似特性“Live Listen”,讓iPhone作定向麥克風來直接拾取的聲音;亞馬遜是接觸Doppler最頻繁的一家,它們一直在想辦法讓Alexa“走出家門”;微軟則已經考慮把Doppler的“低語增強”技術融入到Office的可能性。
Doppler原本進展到什么程度了呢?Here One已經不只是一個無線降噪藍牙耳機,它還可以作為輔助助聽器、可以撥打電話、播放音樂、過濾部分聲音、放大佩戴者的聲音……或許他們的終極目標,就是讓現在的耳機,在未來成為和如今的手機一樣可獨立使用的通用型設備。
如果說iPhone“重新發明”了觸屏,那智能音箱就重新發明了“下令”。各類設備和語音助手折射出的是一種趨勢的變化: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從屏幕靠視覺傳達,轉向用聲音來傳遞和接受信息。
較之視覺,聽覺還有一個優勢,就是它可以很好地適應多任務。眼見為實但范圍也不到360度,可耳朵卻可以聽到八方聲音。你可能看不到轉角的iPad,但你喊一聲Siri就能把它喚醒。出門時,邊走路邊玩手機是很危險和高難度的行為,但邊開車邊打電話卻是很多人的常態。視覺設計發展至今已經有了很完備的體系,而聽覺設計和應用場景還有很多有待發掘的空間。比如劍橋一家初創公司就可以識別窗戶破碎、嬰兒哭鬧的聲音并發出警報和通知。
語音在商業上的應用也可能產生難以預估的影響。根據Juniper Research的數據,響應語音查詢而投放的廣告市場將達到120億美元。網購、一鍵下單已經大大間接推動了人們的購物欲和消費行為,而在未來你只需要說一聲,“Siri,我要買……”,就可以坐等收貨。當語音技術從識別到下令都被打通時,我們可以想象一個場景:嬰兒的咳嗽聲被Echo識別到,進而發給父母一個通知,父母說一聲“Alexa,買咳嗽藥”,亞馬遜自動下單,整個過程可能不超過5秒,方便、精準、快捷;藥不是我們每天的生活必需品,但這種購物方式卻可能潛移默化地改變了人的購買行為和選擇。面對日常中的消費,大多數人都在電商和配套服務的裹挾下,被“慣得”越來越沖動和急切。語音助手已經成為了一個新的風口,那現在硬件就是還堵在風口上的一道屏障,iPhone的問世帶出了智能手機時代,而面向大眾市場的“耳機”制造商也需要這樣一款革命性產品:外觀優雅精巧,有足以至少支撐一天的電量,舒適度高、適配每個人的耳朵形狀,交互還要設計得“不傻”。最近的研究顯示,只有6 %的美國人表示樂意在公共場合下達指令給語音助手。
智能手機可能永遠不會完全消失,但語音命和聽覺卻有著成為信息主要入口的天然潛質。前者是人造物,而后者是人自帶的功能。或許在它們誕生起,前者就是為了后者服務的。現在看來,似乎時機已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