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
在網約車發展的過程中,“燒錢大戰”、管理失序和安全堪憂等問題時有發生。交通運輸部前幾日發文稱,法治是現代社會的重要標志之一,網約車等交通運輸新業態必須依法治理,運行在法治軌道上,不能也不應成為“法外之地”。正是由于此前對于網約車等新業態的過度放縱,交通運輸新業態在一陣陣叫好聲中,惡性補貼、“刷單”、黑車和大數據殺熟等問題不斷浮現,大大侵害了消費者的權益,嚴重阻礙了網約車市場的發展。
問題一:滴滴是否存在壟斷行為
網約車競爭者除了滴滴,還有曹操、易到、神州、一嗨、嘀嗒、首汽等,但大頭還是在滴滴那。對此,電商法律專家、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法律權益部助理分析師賈路路指出,根據我國《反壟斷法》的規定,一個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達到50%的可以推定經營者具有市場支配地位,而滴滴占據了93%的市場份額,所以基本可以確定,滴滴具有一定市場支配地位;但同時法律規定,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屬于壟斷行為,所以,市場份額并不是認定滴滴壟斷行為的唯一標準。壟斷并不意味著必然會對消費者權益實質的侵害。有的行業天然帶有壟斷性,在一定情況下也是法律所允許的。
對于之前滴滴、美團的網約車補貼戰,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盈科(杭州)律師事務所律師方超強表示,網約車領域重燃“補貼大戰”,從短期而言,無疑呈現出“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之勢,而消費者就是獲利的“漁翁”;而從長期看,若通過“補貼大戰”最終撬動了目前行業的市場份額比例,打破滴滴一家獨大的局面,對于消費者也是大有益處。畢竟,從歷史規律看,越是充分和正當的市場競爭,消費者的權益則越能得到保障。
而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生活服務電商、共享經濟分析師陳禮騰則認為,網約車市場,比拼的是效率、服務,而這些都基于良好的商業模式以及堅實的技術基礎。平臺需要以消費者利益為重點,不斷加強平臺的技術水平,通過技術手段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產品響應速度,這樣才能提供更好的出行服務體驗,而不是簡單的通過價格戰來留住用戶。
問題二:價格戰引發“刷單”現象消費者三大權益受侵害
電商法律專家、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法律權益部助理分析師賈路路認為:表面上看,價格戰是同業之間為了占領市場,排擠競爭對象的一種競爭手段,并且用戶能夠切實的得到優惠。但是,實際價格戰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網約車平臺為了開展價格戰,會有意無意地降低或者放松對網約車的準入審核,導致安全隱患。第二,長期來看,任何一方獲得市場支配或者壟斷地位之后,回頭再“薅羊毛”,受害的還是消費者。
另外,價格戰等行為侵害了消費者的三大權益。
第一,在個人信息泄露問題中,侵犯了消費者的隱私權;第二,在行車安全問題中,侵犯了消費者的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第三,大數據殺熟問題中,侵犯了消費者的財產權。
賈路路提醒,消費者一旦被侵權,可以依次按照以下方式維權:第一,網約車平臺,這種方式比較便捷,大部分也能夠得到公正地處理;第二,當網約車平臺無力解決,或者網約車平臺可能承擔責任時候,可以向市場監管機關投訴,向交通運輸局、市場監管局、公安局等;第三,消費者也可以選擇,社會第三方監督機構或者在線糾紛解決機構,例如電子商務消費調解平臺等;第四,走司法程序,向法院起訴。
賈路路指出,在維權中,消費者要注意保留證據材料,不要因為證據不足而吃啞巴虧。網約車平臺在處理消費者與網約車司機的糾紛中,要充當中立的角色,積極做好客戶服務,客戶體驗。監管部門,一方面要制定相關網約車實施細則并嚴格執法,另一方面,要積極處理消費者在個案中的投訴舉報,及時有效確保消費者權利。
問題三:網約車消費存五大隱憂待解
電商法律專家、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法律權益部助理分析師賈路路認為,網約車消費存在五大問題。
第一是個人信息安全問題。包括用戶的個人基本注冊信息、用車時位置信息、行車路線信息,甚至家庭成員信息等,都屬于非常隱私的范疇,需要特別保護。
第二是行車安全問題。一方面車輛本身安全性,是否年檢合格等;另一方面是司機的營運資質的問題,為了駕駛安全,國家對出租車司機比普通司機更嚴格的規定。
第三個是大數據殺熟的問題。最近很多領域關于大數據殺熟的事件屢屢曝光,網約車也存在這個問題。
第四個是保險問題。很多網約車沒有商業保險,或購買家庭自用性質的保險,出現交通事故以后得不到保險公司賠償。
第五個與司機糾紛的問題。這個問題在傳統出租車領域也存在,但網約車司機在遭到差評時報復問題可能更突出。
此外,陳禮騰認為,網約車消費市場中存在陷阱亂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場沒有很好的規范,整個市場的模式體系還不健全。但不論商業模式成熟與否,消費者陷阱存在于各行各業,OTA、網絡零售、跨境海淘商家為了獲取更加高額的利潤,使用一些不合法手段謀取利益。
方超強建議,對于消費者,從保障自身權益的角度而言,建議選擇資質合法、規模較大并有一定口碑的新網約車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