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石榴



摘 要:針對當前城市建設用地管理中存在的諸多問題,立足西安市即將全面開展城市建設用地調查工作這一背景,探討西安市建設用地調查工作開展的總體技術思路、調查內容及調查步驟,以期為城市建設用地調查工作的開展提供技術參考。
關鍵詞:西安;建設用地;土地調查;污染修復
中圖分類號:P2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5168(2018)17-0090-04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Technical Scheme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Land in Xi'an
CAO Shiliu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survey in Xi'an,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d the overall technical ideas, investigation contents and investigation steps of the construction land survey in Xi'an, in order to provide technical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survey.
Keywords: Xi'an;construction land;land survey;pollution remediation
1 研究背景
土地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要素,其為人類提供了生存空間、食物來源和發展空間等基本條件。作為一種重要的土地利用類型,建設用地對人類的生活質量及其他生命體的生存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其為人類的生產、生活和一切社會經濟活動提供了生活場所、操作空間,為人類文明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1]。
長期以來,由于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總體粗放,產業結構和布局不盡合理,污染物排放總量較高,建設用地環境質量受到顯著影響,極大制約了土地資源的安全再利用[2]。我國建設用地質量的總體形勢嚴峻,部分地區建設用地污染嚴重,在重污染企業或工業密集區、工礦開采區及周邊地區、城市和城郊地區出現了建設用地重污染區和高風險區。調查數據顯示(2014年,環境保護部和國土資源部聯合發布《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在全國范圍內,工業廢棄地超標點位占34.9%,重污染企業用地及周邊超標點位占36.3%,約1/3的受污染場地將作為建設用地再次開發利用。
現階段,我國城市建設用地污染治理工作剛起步,還存在著“重效率輕效益”“重修復輕調查”“重效果輕過程”等現象[3]。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節點,按照習近平總書記來陜提出的“五個扎實”的發展要求,陜西省人民政分別于2016年12月及2017年4月印發了《陜西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和《陜西省土壤污染防治2017年度工作方案》,要求構建土壤污染防治體系,分解土壤污染防治目標任務,落實土壤環境管理責任。
2017年,西安市人民政府相繼發布了《西安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及《土壤污染防治工作2017—2018年度實施方案》,明確控制指標及防治目標任務。西安市建設用地質量調查的實施消除了土地污染對人類健康的威脅,保障了人們的生活質量水平,極大地提高了人們的幸福感,可以為西安市經濟發展提供土地保障。
2 總體技術路線設計
調查的實施主要為貫徹執行國家環保部頒布的《土壤污染防治計劃》及陜西省《陜西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針對西安市主城區建設用地質量,尤其是建設用地污染狀況開展前期摸底工作,獲得西安市建設用地污染的面積、類型及程度等信息,并提出相應的修復建議,為陜西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先行示范作用,同時為即將到來的全國土壤第三次普查提供一定的參考。
2.1 調查范圍
2017年7月正式公示的《西安市城市總體規劃(2008年—2020年)概要》(以下簡稱《規劃》)文件將西安市規劃空間分為三個層次:市域范圍、城鎮范圍和主城區范圍。根據《規劃》可知,到2020年,西安市城鎮人口規模達到850.67萬人,城鎮化水平達到79.5%,其中主城區人口規模將達到528.4萬人;全市城鎮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865km2以內;主城區的城市建設用地總規模控制在490km2以內。主城區作為建設用地主要功能區和居民活動的主要場所,土地利用類型復雜,人口密度較大,土地質量潛在風險大,同時也是西安市社會、經濟和生態發展的核心區域。因此,考慮調查的范圍可選取西安市主城區(見圖1),包括新城區、碑林區、蓮湖區、雁塔區和未央區全部行政轄區內城市建設用地,共計355.2km2,以及灞橋區和長安區的部分鄉(鎮、街道)城市建設用地,共計14.8km2。調查總面積約370km2。
2.2 調查原則
參考吉林省在強化土壤質量方面的相關經驗[4],做到: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理念,堅持以改善建設用地環境質量為核心,以土壤安全利用和土壤風險管控為主線,以保障人居環境安全為出發點,以源頭控制建設用地新增污染為切入點,以保護住宅用地和教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為重點,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風險管控”的原則,促進土地資源持續利用,為品質西安建設提供良好的土壤環境保障。
2.3 調查依據
在調查的全過程中,以環境保護部發布的《場地環境調查技術導則》(HJ 25.1—2014)、《場地環境監測技術導則》(HJ 25.2—2014)、《污染場地風險評估技術導則》(HJ 25.3—2014)、《污染場地土壤修復技術導則》(HJ25.4—2014)、《污染場地術語》(HJ 682—2014)為基礎,借鑒北京市發布的《場地環境評價導則》(DB11/T 656—2009)和《污染場地修復驗收技術規范》(DB11/T 783—2011),結合《西安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開展西安市建設用地質量狀況調查。
3 調查內容和方法設計
3.1 調查內容
為摸清城市建設用地規模、用地結構、土地利用強度和土地產出效益等基本情況,調查工作應該分為土地使用登記情況調查、土地利用現狀地類調查、用地審批情況調查、土地供應狀況調查及用地批后監管綜合調查等調查子項[5]。具體調查內容和方法如下。
3.1.1 土地使用登記情況調查。采用逐宗上門調查的方式,調查各宗土地使用者的權源證件,在調查過程中對權源證件拍照,并逐宗登記填表。
3.1.2 土地利用現狀地類調查。基于大比例尺調查底圖,按照《土地利用現狀分類》逐宗開展土地利用現狀地類調查,調查每宗地內的地類、位置、范圍、用途等分布和利用狀況。
3.1.3 用地審批情況調查。通過查閱用地批文的方式對已審批的土地逐宗登記填表調查,調查內容應該包括各批次項目名稱、用地批準文號、批準時間、土地使用者、批準用途、批準范圍和批準面積等。
3.1.4 土地供應狀況調查。通過查閱園區歷年土地供應臺賬,調查已供應土地的用地位置、范圍、面積、用途、供應時間和供應方式等,并填寫已供應土地狀況調查表。
3.2 調查步驟設計
西安市建設用地質量狀況調查具體可分為質量調查、現場采樣和風險評估三個階段(見圖2)。
3.2.1 質量調查。利用遙感和“互聯網+”等新技術手段,對西安市主城區建設用地的面積、分布和用途等狀況進行調查,分析建立集影像、圖形、地類和面積于一體的建設用地質量狀況基礎數據庫,完善各級互聯共享的網絡化管理系統,健全全市土地資源變化信息的調查統計。
對西安市現有建設用地進行質量調查,對未污染用地進行潛在土壤安全評估,同時明確已污染用地的污染類型及污染源分布,開展風險評估并制定修復方案,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篩選值(試行)》,將建設用地土壤污染主要劃分為重金屬和無機物、揮發性有機物、半揮發性有機物及多環芳烴類污染,具體檢測指標見表1,考慮到水土聯系較為緊密,水樣檢測同樣參照表1。
3.2.2 現場采樣。現場采樣調查按宗地地塊進行,如果存在污染,則確定污染物種類、污染分布、污染面積及污染程度。主要工作內容為初步采樣、詳細采樣和現場采樣報告編制。初步采樣又稱為確認采樣,主要是通過與場地篩選值比較,分析和確認被調查用地是否存在潛在風險,采樣目的是確定污染物具體分布及污染程度。
3.2.3 風險評估。風險評估的目的是,通過風險評估確定污染帶來的健康風險是否可接受,依據建設用地初步修復目標值劃定修復范圍。
3.2.3.1 風險評估程序和方法。建設用地健康風險評估是在分析污染場地土壤和水中污染物通過不同暴露途徑進入人體的基礎上,定量估算致癌污染物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的概率,或非致癌污染物的危害水平。主要開展內容為危害識別。建設用地危害識別的主要任務是根據污染識別和現場采樣的調查、采樣和分析獲取的資料,識別危害。
3.2.3.2 風險評估報告編制。建設用地環境風險評估報告包括以下內容:建設用地基本信息、現場采樣與實驗室分析、風險評估與修復目標和修復范圍及質量評估的結論和建議。
3.3 質量修復技術設計
建設用地土體修復技術主要是針對污染土體的修復,以去污染、復質量、再利用和保安康為目的。土體修復往往是控污、減污、降毒和化險的綜合凈化過程,可使土壤恢復生產力、場地安全健康、礦區及濕地生態安全和景觀美化。目前,城市建設用地污染治理主要采用污染場地修復相關技術。針對受污染的土壤,采用固化穩定化、氣相抽提、熱脫附、高級氧化或還原、填埋和焚燒等修復技術(見表2)。
建設用地土壤污染治理技術應根據污染狀況、修復目標和修復要求等進行選擇,并應結合現場施工條件、可供選擇的工程裝備和修復材料制定綜合工程方案。
4 結語
本文設計的技術路線和工作方法能為西安市后期開展的城市建設用地調查提供技術參考,對西安市主城區建設用地土地質量狀況進行調查、統計和整理,形成一個完整的建設用地土地質量狀況管理、監察和改善體系,為實現人地關系的和諧發展,保障全市土壤環境質量,尤其是建設用地的環境安全,為城市建設用地管理提供決策支持,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三個陜西”目標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郭宏.湖南建設用地需求預測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10.
[2]崔巖巖.城市土地利用變化對空氣環境質量影響研究:基于濟南市8個空氣質量監測點位[D].濟南:山東建筑大學,2013.
[3]羅啟仕.我國城市建設用地水土污染治理現狀與問題分析[J].上海國土資源,2015(4):59-63.
[4]溫東升.吉林省從五個方面強化土壤質量改善[J].經濟視野,2017(8):118.
[5]吳玉煒.進賢縣建設用地變更調查內業核查[D].南昌:江西農業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