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增
摘 要:近幾年來,我國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升,開始將現代云計算與相關物聯網等技術應用在地質信息化研究過程中。基于大數據時代背景基礎上,社會對地質信息化中的信息數據采集、存儲、處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使用云計算、物聯網等相關技術,可以將傳統技術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有效解決。綜上所述,本文將基于大數據時代,對地質信息化研究中物聯網與云計算技術的應用進行分析,以期提升地質信息化研究的全面性與效果。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云計算;物聯網;地質信息化
前言
隨著科學的進步與發(fā)展,云計算與物聯網技術開始被廣泛應用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中,例如就可以使用云計算與物聯網技術對地質信息進行管理、分析、存儲等。這樣可以將傳統地質信息難處理、難管理的問題有效解決,還可以促進地質信息管理工作獲得信息化、現代化的發(fā)展。因此基于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在地質信息化研究中應用云計算與物聯網技術具有巨大價值。
1.地質信息物聯網技術相關內容概述
物聯網技術并不是對目前社會現有技術進行顛覆,而是將原本的基礎作為基礎,二者互相結合并高效應用在地質領域中,物聯網技術也是這樣。目前地質調查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要更加深入地研究與分析GPS、WSN、網絡服務、移動網絡等相關核心技術,還要將這些技術合理應用在地質工作中,形成更加完善、高效的解決方案。物聯網作為十分復雜且龐大的綜合性系統,會涉及到大量的領域與技術,但其中的核心技術為網絡層[1]、感知層、應用層。對于感知層方面,其會對各類的傳感器、RFID等感知設備進行部署,也會對地質信息進行更好的觸覺感知。對于網絡層與感知層方面,其可以完成單相與雙向的對話,網絡層可以感知各種數據,并將其為地質信息存儲綜合處理中心進行傳遞,也可以發(fā)送給感知層各項信息與指令,確保數據傳遞的時效性與效率。
2.地質信息化管理中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分析
2.1地質資料標識
對地質信息資料管理的過程中使用物聯網技術的表示功能,可以正確地識別地質資料,對地質信息資料形成全面的保護。可以對相關信息資料進行高效分類與整理,最后登記入庫相關信息資料。但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確保登記入庫的資料已經被全面表示,且還要對其設置相應的RFID標簽。尤其對于地質資料的借閱方面來說,只有設置RFID電子標簽才能對其借閱。同時在歸還地質資料時,也要使用具備識別RFID電子標簽功能的閱讀器,避免地質信息材料發(fā)生丟失等問題。
2.2地質信息資料定位
在地質資料管理的過程中使用物聯網技術,其會使用RFID電子標簽,該技術的主要優(yōu)點是增強地質信息資料定位的準確性,從而加快獲取速度。其功能與傳統的條形碼較為類似,但利用條形碼無法確定編號對應的地質信息相關資料。以因此使用RFID電子標簽的標記功能對地質信息資料進行定位[2],可以準確判斷地質資料是否存儲在庫中,還可以獲取地質信息資料的存儲具體位置。
2.3地質資料的理架與盤點
在對庫存中地質資料進行盤點的過程中會消耗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在傳統的盤點過程中會以手工核對的方式處理全部地質資料,無論是歸類還是整理過程都要耗費大量的人力與成本,也無法對盤點的準確性提供保障。因此使用物聯網技術可以有效解決相關問題,增強庫存盤點的準確性與效率。利用物聯網技術對地質資料進行管理的過程中,盤點庫存的方式包含車載自動式、全自動式等。車載自動式使用的原理就是其可以方便置于智能車中,智能車可以對資料庫中數據進行分析,從而完成自動尋址。全自動采用的方式是在每一個節(jié)點設置閱讀器,還要確保位置被固定,才能使各個區(qū)域中的地質資料有對應的閱讀器負責。另外在對地質信息資料進行盤點的過程中,管理人員也經常會利用車載式完成,其使用的原理是可以引入具備伸縮、旋轉功能的小車,在其中放置閱讀器,管理人員就可以利用該小車完成各項工作。
3.地質信息化中云計算技術的應用分析
3.1創(chuàng)設云計算環(huán)境
在創(chuàng)設云計算技術的環(huán)境過程中,需要將相關存儲設備的功能充分利用,將其引入到可以生成存儲池服務器中,如IBM、HP等,這樣不僅可以將大數據時代的優(yōu)勢充分發(fā)揮,加強數據信息的管理、存儲、處理等相關功能,還可以提供更優(yōu)質的數據服務。通常會使用云存儲設備對數據進行存儲,如文件的快速存儲與分區(qū)存儲等方式。為了給創(chuàng)設的云計算環(huán)境提供更加優(yōu)質的服務,需要使用私有與公有兩種存儲云,這兩種存儲方式不僅可以對各自負責,還可以對內、外提供服務。
3.2構建云計算地質信息化平臺
使用GCCSC對云計算地質信息平臺進行管理,其作為平臺整體的重要核心,可以對云計算地質信息數據中心進行構造,還可以將平臺中的基礎設備進行串聯,從而形成龐大的虛擬資源池,為地質學的相關工作提供全面服務。利用SOA、WCF對平臺中的資源進行管理,采用Web的服務方式[3],將HTTP、TCP等網絡協議作為基礎增強通信效果。對于非空間的服務方面,會使用Web Services技術實現。不管是空間服務還是非空間服務,全部都會注冊在GCCSC中,計算服務可以直接訪問后臺的數據,也可以為數據消費者提供服務,計算機的組裝封裝會利用Web Services的方式將新組件進行發(fā)布,數據服務可以訪問云存儲服務器中的數據。GCCSC還可以利用URI對不同粒度的地質信息服務直接訪問,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可以完成互相調用、聚合等步驟,還可以包含RIA技術,使客戶端與GCCSC互相連接。使用REST、SOAP與其他的多種服務方式進行交互型消費,虛擬化處理相關的地質數據信息,使數據可以忽略平臺、語言等多方面的限制完成共享或集成,最終生成十分龐大的數據中心。
結語
通過在地質信息化中應用物聯網與云計算技術,基于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采用信息技術可以加強管理水平與質量,應被廣泛應用。相信在未來的不斷實踐與努力下,物聯網技術與云計算技術可以被更加高效地應用在地質信息化管理中,從而促進我國地質行業(yè)獲得進一步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泰.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的物聯網應用技能實現[J].長沙大學學報,2018,32(02):36-38.
[2]賈曉霞.大數據時代基于物聯網和云計算的地質信息化[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8(16):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