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秉全
摘 要:本文通過對成府地名的考證,從文字學和考古學角度提出了成府地名的來源。并對明清成親王府說法提出了否認。論證了成府地名來源于自然成因。
關鍵詞:成府;地名;海淀;歷史;地理;文化;地方史;北京大學;北京史
成府位于今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中部,北京大學校園東側。作為聚落已淪失,現在僅存地名。如成府路、成府公館、成府賓館等。成府歷史悠久,考古專家曾在這里發現過史前的石器,戰國的甕棺,漢代的灰坑,明代的寺廟。自有清以后,成為繁華的集鎮。在明代成府就是一個村落了。清代由于圓明園的建成成府成為很繁華的集鎮,除民房外附近有許多園林,兵營的建筑。20世紀上半葉,燕京大學遷至成府之西。1952年北京大學合并燕京大學。50年代初中國科學院駐中關村。街巷密集,人員輻輳之地。舊日繁華,風流云散。代之而起的是現代化的街道和高樓。現在不少人現在依然沉浸在成府歷史上的回憶及夢想中。
成府地名原稱陳府 《日下舊聞考》說: “陳府村有內務府包衣三旗營房。(《旗冊》)”又說“陳府村有紫竹林、碧霞宮、太平庵。(《五城寺院冊》)”下有注釋“紫竹林、碧霞宮皆羽士居之。碧霞宮,鐵磬一,有嗣教弟子郭慶元萬歷二十八年造等字。太平庵相傳系舊剎,本朝重加修葺[1]。” 《欽定日下舊聞考》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成書。文中所引《旗冊》和《五城寺院冊》都是清官署的檔案卷冊,有史實之用。明代陳府雖為村落,但有著幾座寺廟,可見村莊規模尚可。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直隸地圖標明還標為“陳家府”。1935年《舊都文物略·舊都附郭疆域總圖》依然名“陳府”。可見“陳府”地名沿用至清朝民初。民國以后始稱“成府”。
成府的原始地標是座“阜” 2000年以后成府聚落因為單位占地和市政修路,居民區拆遷了,成府村的地形原貌顯露出來,村西低東高,南接海淀高地,北下為清河谷地。西部竟然出現了一座高高長長的土山,由于修路土山的西側被修路挖平,東側土山高出西部平地約5米,據測北京大學的海拔約在50~52米,高地最高處海拔約57米左右,如果沒有歲月的剝蝕,人工的擾動,應該還要高些。土山的高位相當原街巷的槐樹家胡同以及前羅鍋胡同和后羅鍋胡同一帶。在先民生活的時代里,在成府沒有大規模人文建筑之前,這座土山在廣袤的大地之間豁然是明顯的地標,高大的土山正是古人所說的“阜”。因“阜”名地,就有了陳“阜”,北京的薊丘就是因“丘”得名。因此,成府之“府”很可能是“阜”的通假字。
何謂“阜” “阜”是象形字,形似臺階,拾級而上,取象古“梯”字。進而會意土山,丘陵之意。在古代先民的意識中“阜”的很早就是表示土山。《說文解字》說:“阜大陸也,山無石者,象形。凡阜之屬皆從阜”(古文上象絫高,下可拾級而上)。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說:“山下曰有石而高,象形。此言無石,以別于有石者也。”《廣雅·釋丘》說:“無石曰阜。”《釋名》說:“土山曰阜,言高厚也。”《詩·小雅》說:“如山如阜,如岡如陵。”阜、丘、山、岡、陵、墟等。這組字在漢語里既有相同的意思,又是有區別的。“阜”衍伸義很多,有繁多富裕,物阜民豐之義。如《尚書·周官》“六卿分職,各率其屬,以倡九牧, 阜成兆民”。不過“阜成”這經典上的文詞,加之北京城還有座阜成門,不會是后世把“陳”改成“成”的原因吧。至于,“阜”通假字為“府”是更遠的意義了。
何謂“陳” 陳是形聲兼會意字,陳的本意是宛丘。“阝”是“阜”的簡寫,形隨字義隨之,故“陳”有丘阜的意思。古文“陳”,東(東)寫為“申” 因此從申不從木,音近申而不近東。“陳”“申”一聲之轉。故《說文解字》說:“陳宛丘也。舜后媯滿之所封。從阜。從木,申聲。”何謂“宛丘”。 “宛”形聲字。從宀,夗聲。象屋里的草彎曲自相覆蓋。本義是彎曲。《說文解字》說:“宛,屈草自覆也。”“丘”會意兼指事。甲骨文字形,象地面上并立兩個小土峰。《說文解字》說“丘,土之高也。非人所為也。從北,從一。一,地也。人居在丘南,故從北。”《廣雅·釋丘》說:“小陵曰丘。”“丘”與“阜”意義比較接近,都表示土山。“宛丘”也可稱丘阜。但是它特指丘阜之上的丘阜。《爾雅·釋丘》說:“丘上有丘,為宛丘。”又說 “宛中宛丘”郭璞注:“宛,謂中央隆高。”《說文解字注》說:“許(徐鉉)必言‘宛丘者,為其字從阜也。《毛傳》曰‘四方高中央下,曰宛丘。即《釋丘》之‘宛中曰宛丘也。” “宛中宛丘” 是丘都沒疑問,郭璞說中央隆高,毛亨說中央低下。一高一低,一陰一陽,對立又統一。成府位于“海淀高地”的東南端,由于清河(永定河故道)沖刷,高地邊緣高地不平,雖處高阜之處也有高和低之分。成府村的中心位置正是高地上的一座丘阜。正和古人定義的“陳”字的含義。陳府之本源可見,其由來也久遠。
陳府地名成因論 “軒轅之丘”傳為黃帝的出生地和居住地,黃帝是原始社會末期部落聯盟的酋長,中華民族的始祖。司馬貞《史記索隱》引皇甫謐說:“居軒轅之丘,因為名,又以為號。”軒轅丘在今新鄭市西北。黃帝時代距今有五千年的歷史。“宛丘”稱為“陳”不僅是泛稱,而且確是今河南淮陽的一處地名。早在新石器時代宛丘曾是伏羲太皋氏的故都。炎帝繼而在其原址建都,后稱陳州。即《山海經·大荒南經》所說“陳州之山”。前文《說文解字注》所說“舜后媯滿之所封”云云。媯滿(約生于公元前1067年),字少湯,系舜帝之子商均的32世孫。商朝末年,舜帝的第32代孫遏父(又稱閼父)投附了周國,擔任陶正一職,他制陶的技藝極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歡心。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朝建周朝,追封先賢遺民時,把遏父的兒子媯滿封於陳,建都宛丘,國號為陳,封為侯爵。謚胡公,史稱陳胡公。宛丘至今殘存,也僅只剩下略高于地面的小土堆而已。《爾雅·釋丘》說“陳有宛丘,晉有潛丘,淮南有州黎丘。天下有名丘五,三在河南,其二在河北。”“軒轅之丘”和“宛丘”當為河南名丘,天下五丘其他不詳,河北一處名丘無疑當為薊丘。“薊丘”就是北京城的前身。由于城內西北有丘,丘上多長薊草而得名。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水經注》說:“昔周武王(約前1087年~前1043年),封堯后于薊,今城內西北隅有薊丘,因丘以名邑也。猶如魯之曲阜,齊之營丘。”從歷史地圖上看,今成府所在地正是薊國的一部分。薊國因為“薊丘”得名。就像當時魯國的曲阜和齊國的營丘都是用“丘”“阜”來命地名一樣。作為薊國的一個地方,為什么不能用丘阜來命名呢?何況這里有著一座經歷幾千年,今天看來也不小土山,叫“陳”,叫“阜”都符合當時薊國時代的語言環境。這大概就是陳阜—陳府—成府的來歷了。用“丘”、“阜”、“陳”之類的字作地名。現在人看起來土氣,甚至俗不可耐。但是在上古是常見的事情。那是由于語言環境和當時社會生產力條件決定的。可見“陳”、“阜”之名來的久遠,來的真實。中華文明五千年,成府地區也有五千年人類活動的歷史(見岳升陽《北大燕園的文化埋藏》)。因此“陳”“阜”是古代先民對成府的稱謂,是有理可依的,有據可查的。文物可以考古,文獻可以稽古,文字可以訓詁。中華文明本身主要是依靠文字傳承的。成府的地名來源,就是古老悠遠中華文明的播衍映射。
明成親王府說 金勛《成府村志》:“成府村在北京西郊,海淀東北里許。北界萬春園,西界勺園,東界旱河。該村建于明,為明代一溜邊山之七十二府。此村乃其一也。明成王之府也。”“一溜邊山”明稱金山,泛指今北京的小西山之陽。東至百望山,西至石景山區翠微山,黑石頭一帶。 “七十二府”指地府,墓府。一溜邊山七十二府是指明代廢帝、廢后、妃嬪、諸王、公主、駙馬及功臣等在金山的墳墓。他是明十三陵以外重要的皇家墓地。明萬歷年《宛署雜記》說:“王孫妃主及功臣之墓……每年合用各陵墳煮牲柴炭。各祭不等,有正旦、清明、中元、霜降、冬至,一年五祭者,每祭墳柴七十六處[2]。”這位當時宛平的縣官沈榜大抵證實的“一溜邊山府,七十二座墳”的傳說。周肇祥《琉璃廠雜記》說:“由金山口沿山抵此,明代有府二十余。如四王府、忻王府、雍王府、申王府、皆諸王葬所。” 從歷史記載上看,七十二府離不開一溜邊山。也就是說金山是明代皇家的墓葬區。成府離百望山、萬壽山和玉泉山這些最近的山也有十數里之遙。成府為明代一溜邊山七十二府“明成王之府”的說法。顯然有附會之嫌。
清成親王之說 2009年9月26日《北京晚報·地鐵四號線站名探源》說:“乾隆皇帝的第十一兒子永瑆被封為成親王,所得的園子稱‘成親王府,于是取消了‘陳府的稱謂改稱‘成府,形成村落后稱‘成府村”。馮其利《日下回眸·成府路的成府》說:“成親王園地地處朗潤園、靜(鏡)春園東南,正藍旗營房之西。南邊與治貝子園搭界,治貝子即貝勒載治。”據《成府村志》和侯仁之《燕園史話》以及歷史地圖。成府地方不見上文所說的成親王府。成府之西有朗潤園、鏡春園和治貝子園,東有侍衛營、內務府包衣三旗營及正藍旗營。北有熙春園和近春園,諸園中間的地方就是成府村和中關村的原址地。1929年許地山《燕京大學校址小史》說:“侗將軍園(治貝子園)底歷史我知道底很少。只知道底東邊原是明朝太監的墳地,現在還有幾塊墓碑躺在那里。”這說明馮說的地方過去只是墳地、村落和農田。沒有清成親王府的蹤影,純系子虛烏有。至于朗潤園、鏡春園是不是有成親王賜園的記載,那是有賴于清宮內務府檔案的發現的。
結語 成府是因為丘阜而得名的,是客觀實在。成府可能開始就叫“陳”,但是后代陳多用于姓氏、國名等,它的本義反倒被人費解了。為了強調丘阜的含義,后面加出“阜”字。后來,由于“阜”聚落的意思淡化了,被村、莊、屯、店所取代。于是演變為陳府,“府”可以看出聚落之義了。就像海店本來就是海村的意思,后來偏要叫海淀村一樣。這很多是明代以后的事情。“阜”改為“府”雅觀了,原來的意思也沒了。這才引出來后世很多的故事。諸如明清成親王的傳說。成府原名是陳府,成府的寫法是民國以后出現的。過去還有把成府記為“城府”的。如:。民國二年(1913年)北京陸軍測量局實測地形圖和《舊都文物略·西北郊圖》。“城府”是一個漢語的普通詞匯。原有城市及官署之意。以后引申為人的心地和用心。民國初年的軍隊測繪的地圖,地名經常錯誤,據說因為測繪人員很多是南方人。諸如中官(關)寫成中灣,龍泉寺寫成光泉寺等。成府記成“城府”大有可能。這種寫法在民間也未流傳。成府的地名在歷史不知經歷了有多少風云變幻,滄海桑田。但是今天書寫成府的地名不在是陳府、城府一類字。因為成府現在是唯一法定的地名。
參考文獻:
[1]陳府村有內務府包衣三旗營房。(《旗冊》)”又說“陳府村有紫竹林、碧霞宮、太平庵
[2]王孫妃主及功臣之墓……每年合用各陵墳煮牲柴炭。各祭不等,有正旦、清明、中元、霜降、冬至,一年五祭者,每祭墳柴七十六處
作者簡介:
1990年和2003年曾參加《北京市海淀區地名志》和《海淀志》(第一版)的編輯和編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