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果平

我國民間有句俗話:不干不凈,吃了沒病。對這一說法雖不敢茍同,但仔細想來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這不,前幾天就有一位媽媽在微博上稱:“女兒老是鼻塞,醫生診斷為過敏性鼻炎,說是家里過于干凈造成的,建議讓孩子到戶外多玩泥巴,真長見識了!”
近來,兩歲的楠楠身體一直不太好,出門吹點風就鼻塞、流鼻涕。媽媽剛開始以為是感冒,反復幾次之后才發現是過敏性鼻炎。
楠楠是一家人的掌上明珠,從小吃穿用玩的東西都是媽媽反復挑選、嚴格消毒的。很小的時候,楠楠喜歡在地上爬來爬去,好奇心又重,難免會弄臟衣物。媽媽擔心女兒生病,只要看見她身上有一點臟,就趕緊幫她換洗衣物。為了給女兒營造一個好的成長環境,家里總是被打掃得干干凈凈,連角落里也不留一點灰塵。
這次帶女兒到醫院檢查,媽媽把這些情況告訴醫生。不料醫生并不認同,反而勸她“臟一點好”,因為楠楠是過敏性體質,生活環境太干凈了,反而更容易生病。
4歲的杰杰最近在幼兒園里拉過好幾次肚子,但是回到家里情況就好轉了,媽媽很傷腦筋,不知道這究竟是怎么了。醫生告訴她,家里太干凈了,孩子到幼兒園不適應,于是就生病了。事實上,如今很多寶媽處處為孩子著想,每天必做的功課就是將孩子的餐具、玩具、衣服徹底洗刷消毒,同時忙著追在孩子的后面,監督孩子有沒有吃手、有沒有把玩具放進嘴里、有沒有爬到臟的地方……似乎只有在一個盡量少菌甚至無菌的環境里,孩子才是安全的。
已有專家指出,家庭環境并非越潔凈越健康。如果孩子從小生活在非常潔凈的環境里,他接觸的微生物太少,反倒不利于機體免疫能力的增強,使得孩子一旦接觸外界環境中“陌生”的東西,如花粉、紫外線、冷空氣等,自身免疫系統就會產生激烈反應,引發過敏性疾病。
目前這種患兒越來越多,尤其是生活在都市里的白領子女,父母過度講究,孩子玩的、吃的都要嚴格把關,室內一塵不染,甚至因害怕傳染疾病很少帶孩子到戶外游樂。過度保護之下,孩子被養得過于嬌嫩,生存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減弱,對疾病的免疫保護及抵抗力明顯降低。
醫學上有一種“衛生假說”,即人是伴隨細菌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長大的,病原微生物會讓人生病,但它同時也有助于人體自然防御系統的健康發展。更有研究證實,不講衛生容易感染細菌,太講衛生則容易發生過敏。近二三十年來,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衛生水平的提高,兒童感染性疾病的患病率在下降,但過敏性疾病的患病率卻在上升。孩子的免疫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成長過程中一次次被“侵犯”后才逐漸完善的。病原體會讓人生病,同時也能刺激人體自身的防御系統健康發展,增強機體免疫應答能力。如果孩子一直處于過于潔凈的環境中,免疫系統受到抑制,會像新生兒一樣脆弱。
在臨床診療中,醫生建議孩子適當地玩玩泥巴,很多家長表示不理解。其實,國際兒童游戲權協會曾向家長推薦32項孩子10歲前應該做的事情,其中就包括玩泥巴、在河邊草地上打滾、捉蝌蚪、用沙子堆城堡、在院子里挖洞穴、捉蟲子等這些現代家長認為“臟兮兮”的游戲。
也許身為家長,你小時候也曾熱衷于這些游戲,玩得興趣盎然,但現在卻在極力阻止孩子玩,其主要原因就是覺得不衛生,擔心孩子染上病菌。其實,孩子除了通過鍛煉身體、注射疫苗等方式提高自身抗病力外,也可以在泥土里隨心所欲地“摸爬滾打”,通過熱愛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的方式,更好地成長。
讓孩子在“臟環境”中活動,也并非沒有底線。不講究過分干凈,并不是說不管理孩子的衛生,但應掌握尺度。
首先,不濫用抗生素,慎用消毒劑,以免影響孩子的免疫功能。不少媽媽給寶寶清洗衣物、玩具、餐具、水果時,都特別依賴消毒劑,如果消毒用品沾滿家里各個角落,頻繁使用不僅會打破腸道內的菌群平衡,消毒劑的殘留物也容易對身體造成傷害。第二,孩子的抗菌能力與年齡有關。剛出生不久,免疫系統尚未發育成熟,護理這個階段的孩子,媽媽就需要特別注意衛生情況。第三,既不能把寶寶當做溫室里的小花養,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也不能隨意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