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帥 韓躍新 李艷軍 劉 杰
(東北大學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遼寧沈陽110819)
大量的研究表明,常規選礦技術無法實現弱磁性、微細粒嵌布的赤鐵礦物的有效回收[1]。近年來,國內許多研究單位圍繞微細粒嵌布的菱鐵礦、褐鐵礦、鮞狀赤鐵礦等復雜難選鐵礦資源的高效開發利用,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選冶聯合工藝成為業界的共識[2-5]。東北大學提出的懸浮磁化焙燒—弱磁選技術可實現弱磁性難選鐵礦石的高效開發利用[6-9]。
對國外某微細粒嵌布的赤鐵礦石,試驗采用懸浮磁化焙燒—弱磁選技術,研究了懸浮焙燒給礦粒度、焙燒溫度、焙燒時間、CO濃度、焙燒產品磨礦細度等關鍵工藝參數對產品指標的影響。
礦石主要化學成分分析結果見表1,鐵化學物相分析結果見表2,XRD圖譜結果見圖1。

?
從表1可以看出,礦石中有回收價值的元素是鐵,含量為44.08%,其中FeO含量非常低,僅為0.14%,可推測主要鐵礦物為赤鐵礦,SiO2和Al2O3的含量分別為13.44%和5.80%。


?
從圖1可知,礦石中的主要鐵礦物為赤鐵礦,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綠泥石少量。
從表2可知,礦石中的鐵絕大部分為赤(褐)鐵,含量為45.04%,占總鐵的99.10%,其他鐵占比不到1%。
在高溫氣氛管式焙燒爐中進行流態化還原焙燒試驗。將碎磨至一定粒度的礦石給入爐內,待焙燒爐內升至一定溫度后通入N2,排凈爐內空氣,再通入一定CO濃度(CO占N2+CO的體積分數)的N2與CO的混合氣體,還原焙燒一定時間后關閉加熱系統,同時通入N2使焙燒熟料冷卻至室溫,將焙燒產品磨至一定細度后用磁選管(磁場強度為85 kA/m)進行弱磁選,分析精、尾礦的質量和品位。
為考察焙燒給料粒度對懸浮焙燒效果的影響,試驗固定焙燒溫度為560℃,CO濃度為30%,還原時間為15 min,焙燒產品磨至-0.074mm占85%,試驗結果見圖2。

由圖2可知,隨著焙燒給礦粒度變細,精礦鐵品位先上升后趨于穩定,主要因為粒度變細,氣固接觸面積大,更易被磁化還原,同時,粒度過細會導致過還原,粘連石英等脈石,從而使回收率在給礦粒度-0.074 mm后明顯下降。綜合考慮,確定焙燒給礦粒度為-0.074 mm占55%。
為了考察還原溫度對焙燒效果的影響,在焙燒給料粒度為-0.074 mm占55%,CO濃度為30%,還原時間為15 min,焙燒產品磨至-0.074 mm占85%條件下進行試驗,結果見圖3。

由圖3可知,隨著焙燒溫度的升高,精礦鐵品位先上升后下降,鐵回收率緩慢下降,560℃后下降明顯。綜合考慮,確定焙燒溫度為560℃。
為了考察CO濃度對焙燒效果的影響,在焙燒給料粒度為-0.074 mm占55%,焙燒溫度為560℃,還原時間為15 min,焙燒產品磨至-0.074 mm占85%條件下進行試驗,結果見圖4。

由圖4可知,隨著CO濃度的增加,精礦鐵品位先升后降,鐵回收率顯著上升后小幅下降。綜合考慮,確定CO的濃度為30%。
為了考察CO濃度對焙燒效果的影響,在焙燒給料粒度為-0.074 mm占55%,焙燒溫度為560℃,CO的濃度為30%,焙燒產品磨至-0.074 mm占85%條件下進行試驗,結果見圖5。

由圖5可知,隨著還原時間的延長,還原效果變得充分,精礦鐵品位上升,鐵回收率略有下降。綜合考慮,確定還原時間為20 min。
為了考察焙燒產品磨礦細度對分選效果的影響,在焙燒給料粒度為-0.074 mm占55%,焙燒溫度為560℃,CO的濃度為30%,還原時間為20 min條件下進行試驗,結果見圖6。

由圖6可知,隨著焙燒產品磨礦細度的提高,精礦鐵品位上升,鐵回收率先小幅上升后有所下降。綜合考慮,確定磨礦細度為-0.038 mm占95%,對應的精礦鐵品位為58.29%、鐵回收率為91.45%。
(1)國外某微細粒嵌布的赤鐵礦石中有回收價值的元素是鐵,含量為44.08%,FeO含量僅為0.14%,主要脈石礦物成分SiO2和Al2O3含量分別為13.44%和5.80%;主要鐵礦物為赤鐵礦,主要脈石礦物為石英,綠泥石少量;礦石中99.10%的鐵為赤(褐)鐵。
(2)礦石適宜的焙燒工藝條件為:給料粒度為-0.074 mm占55%,焙燒溫度為560℃,CO的濃度為30%,還原時間為20 min;弱磁選適宜的給礦粒度為-0.038 mm占95%,對應的精礦鐵品位為58.29%、鐵回收率為9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