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慶共
(浙江省溫州市泰順中學,浙江 溫州)
【案例背景】
《DNA分子的結構和特點》一課中“DNA雙螺旋結構發現過程”的生物科學史可以作為良好的素材進行教學設計,引導學生遵循科學家的探索途徑,學習科學探究過程,樹立科學探究的精神。在學習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形成理性的思維,從而使生物核心素養在教學中得以滲透。
【教學主題】
圍繞《DNA分子的結構和特點》進行教學設計,通過教學使學生在學習高中生物知識過程中,提升生物學素養。
【教學設計】
(1)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的認知。
難點:DNA雙螺旋結構內容的理解和模型的構建。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認知DNA的組成單位,能夠描述DNA雙螺旋結構的特點。
能力目標:
①通過對DNA分子結構的知識進行演繹和歸納,幫助學生形成理性思維,能夠對知識進行深入地認知。
②通過觀察提問、探究和實踐培養探究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DNA分子的結構這一節課,使學生形成結構與功能觀,使學生能夠崇尚科學,辨別迷信和偽科學,樹立正確的科學觀。
【教學過程】

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意圖或意義呈現DNA雙螺旋雕塑,設置問題:DNA模型的結構是什么,這種模型有什么特點?附圖:情境導入觀察討論,發表自己觀點,形成DNA雙螺旋模型的印象。情境引入,引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對生物知識學習更加積極、主動。培養學生觀察和模型分析能力。新課教學(1)生物科學史學習設置問題:任何一項科學成果的發現,都需要漫長的探索過程,那么科學家是如何發現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的呢?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教材中科學史內容。組成脫氧核苷酸成分進行認知。自主學習科學探索的過程,學習科學家的探究精神。進一步認識DNA雙螺旋結構。學習科學史,突出情感??茖W史的滲透,有助于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精神,提升自主探究的意識。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圍繞沃森和克里克兩位科學家展開提問:“為什么兩位年輕科學家能夠在短期內成功呢?”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了解到兩位年輕科學家之所以能夠在短期內成功,是

續表
【案例反思】
高中生物學科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將生物學科核心素養與教學工作進行緊密結合,注重強化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并在此基礎上培養科學探究的精神,強化理性思維,對生物知識予以更深的理解。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活躍課堂氛圍,加強師生互動,做好針對性的教學設計工作,以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生物學科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