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壇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第十市政設計院有限公司,甘肅 蘭州 730000)
張掖市為甘肅省省轄市,位于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張掖市面積達40 874 km2,人口131萬。轄甘州區、臨澤縣、高臺縣、山丹縣、民樂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6個縣區。
為了加快張掖市甘州區及整個城市建設步伐,根據《張掖市城市總體規劃(2012~2020)》,結合片區特點,利用片區已建成道路,對本項目進行建設,以達到完善路網骨架、延續張掖原有的城市肌理、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條件、促進沿線地塊招商引資、保障經濟快速發展的目標。
本次改建項目是張掖市城區二環路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區交通骨架系統的重要段落。它的建設將提升城區的交通通行能力,為沿線地塊的開發建設提供發展支撐和先導條件。因此盡快實施本項目及配套市政管線建設對城區的建設具有較好的促進作用。
二環路規劃為城市主干道路,紅線寬45 m,現狀為四幅路形式,中央綠化帶寬5 m,機動車道寬8 m,機非分隔帶寬3 m,非機動車道與人行道均為4.5 m寬(見圖1),部分路段人行道缺失、緣石破損,影響道路整體功能。

圖1 西、南二環路現狀橫斷面(單位:cm)
現狀道路兩側人行道、機非分隔帶均有植樹,樹種多為國槐、刺柏。其中,行道樹胸徑較大,多為30 cm以上;機非分隔帶內中層植物不夠豐富,地被植物長勢較差,人為踩踏情況較為嚴重。
現狀道路運營時間已超過12 a,因G227線過境車輛和道路兩側地塊開發建設過程中重載交通較多導致路面破損嚴重,各種管道穿路多次開挖路面,道路平整度和舒適性較差。
現狀道路單向僅有2條車道,已遠遠不能滿足近年來高速增長的交通需求,導致道路時常發生交通擁堵,尤以西二環路與玉關路交叉口為甚。
沿線重要交叉路口缺少必要的交通管理措施,無信號控制、右進右出、交叉口渠化展寬、機動車路邊隨意停靠等。
隨著西、南二環路兩側地塊的開發建設,城市基礎設施配套不斷完善,給水、供熱、雨污合流、弱電、燃氣等市政管網除部分路段外基本敷設完全。西、南二環路涉及城市給水、供熱、雨污合流、弱電、燃氣等市政管線總長度84 890 m(包括路燈、綠化用水管網)。目前部分市政管網老舊、管徑不合理,跨路管預留少,不能滿足沿線生產生活需要。現狀管線分布情況見表1。

表1 現狀管線分布情況一覽表
設計方案以“遵循規劃、結合現狀、適度超前”為原則,其中“遵循規劃”為以《張掖市城市總體規劃(2012~2020)》為依據,在規劃紅線內布置道路板塊,不突破紅線;“結合現狀”指充分利用現狀板塊,道路設計時結合現狀進行“平縱橫”等設計;“適度超前”即考慮道路遠期快速化,在玉關路設置下立交,同時在昭武路、玉關路及丹霞路交叉口處設置行人過街通道。
盡量利用現有道路板塊,減少工程量,避免浪費;保障行人、非機動車的路權,滿足不同使用者的人性化需求;設置公交港灣、交叉口渠化等解決交通問題;保留現狀行道樹、設置下凹式綠地,建設生態型道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交通量預測是項目規模研究工作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它是確定項目計劃、建設規模、建設標準的依據,是項目國民經濟評價和財務分析的基礎。通過交通量調查,采用四階段法進行交通量預測,得到2038年西、南二環路高峰小時交通量,見表2。
根據流量預測結果,遠期2038年:二環路單向最高斷面流量為3 180 pcu/h,道路單向取三車道及四車道規模比較,至2038年道路的路段服務水平見表3。
根據以上分析,結合道路的道路等級及紅線寬度,確定本項目道路車道數規模為單向三車道。
西、南二環路規劃為城市主干道路,為適應遠期快速化改造,設計速度60 km/h,紅線寬度45 m,車道寬度3.25 m。
平面線位擬合現狀,保留機動車道外側的現狀板塊。現狀西、南二環路沿線街面已經成型,且交叉路口眾多,縱斷面設計首先考慮將現狀機非分隔帶打造成下凹式綠地,保證雨水流入,實現海綿城市理念,同時通過豎向設計與現狀道路合理銜接;其次,需考慮下穿玉關路車行地道凈空等因素;最后,還要滿足地下管線的坡度、覆土要求等。
道路規劃紅線寬度為45 m,改造后的橫斷面布置為三幅路形式:機動車道由原來的16 m增加為21 m(拆除5 m的中央分隔帶),為減少拆除量,其余板塊寬度不變。西、南二環路改造后橫斷面見圖2。

圖2 西、南二環路改造后橫斷面(單位:m)
由于受現狀機非分隔帶的限制,機動車道寬度為21 m,布設六條3.25 m的車道,符合規范[1]要求,并得到張掖市城市規劃委員會的審查通過。
在與主要道路(主干路、次干路)相交時,渠化行人二次過街安全島,交叉口進口道增加1條車道、設置左右轉專用車道(壓縮出口道)、信號燈控制;在與次要道路(支路)相交時,交叉口進口道車道規模不變,設置右轉專用車道,被交道路右進右出;與玉關路交叉口,采用下立交結合輔道組織交通,地面交通信號燈控制。
道路路面結構拆除重建理由如下:根據收集資料,道路已接近設計使用年限,路面存在縱橫向開裂、坑槽、龜裂等病害,現有道路縱坡起起伏伏,已不滿足規范要求[2];原路下有既有管道,這些管道在遷移過程中,勢必要破路開挖,同時,在實施車行、人行下穿過程中,也會造成道路大面積開挖。
3.6.1 機動車道路面結構
二環路為交通性干路,重載交通較多,且道路兩側居住區密集,故上面層采用瀝青瑪蹄脂碎石厚5 cm SMA-13,抗車轍、降噪;下面層采用厚8 cm ATB-25,提高高溫穩定性、低溫抗裂性;基層采用厚40 cm,5%水泥穩定碎石,底基層采用當地習慣做法:設置厚30 cm天然砂礫。這樣機動車道路面結構層總厚度約80 cm。
3.6.2 非機動車道結構
考慮機動車道駛入的因素,面層采用厚3.5 cm AC-13+厚4.5 cm AC-16普通瀝青混凝土;基層采用厚30 cm,5%水泥穩定砂礫;底基層設置厚20 cm天然砂礫,這樣非機動車道路面結構層總厚度約58 cm。
3.6.3 人行道路面結構
人行道引入海綿城市理念,由3 cm透水磚+6 cm干硬性水泥砂漿+30 cm天然砂礫組成。
3.7.1 排水管線
根據張掖市地下三維管線普查資料,西二環路現狀排水管道為合流管道,本工程擬對現狀排水管道進行分流改造。保留道路東側現狀合流管道,并將其改造為雨水管道繼續使用。
3.7.2 雨水管線
本次設計道路綠化帶均為下凹式綠地,綠化帶側石采用開口式側石,路面雨水通過開口式側石進入下凹式綠地消納。本工程在綠地內設雨水溢流口對超出綠地消納能力的雨水進行收集,雨水溢流口高出綠地約20 cm。收集后的雨水通過雨水口連接管接入雨水主管。雨水收集橫斷面見圖3。

圖3 雨水收集橫斷面
道路改造工程應在充分分析現狀的基礎上,根據實際需求,制定合理的設計原則、目標,依據規劃、結合現狀,進一步完善道路功能,整體提升道路通行條件與出行環境,打造生態型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