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 劍,韓 鵬
(1.廣州快速交通建設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510475;2.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092)
以機場高速公路為代表的城市高速公路,是諸多城市連接核心區和機場大型交通樞紐的重要通道,是保障城市正常生產、生活的重要載體,也是區域經濟實力和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城市高速公路橋梁既承載著繁重的交通服務任務,又面臨著諸多突發性和漸變性風險。現有管養體系主要以人工定期巡檢為主,缺乏與運維安全相關指標的實時監測,管理部門在巡檢間隔期無法即時體察風險。同時,由于線路長、交通量大、環境復雜、橋梁體量大、并行構造物阻隔等因素,大量道路、橋梁巡檢頻度不高,可達性不好,人員安全風險高,這使得運維管理工作對網絡化、區域化、實時性監管技術的需求日趨迫切。伴隨國家“互聯網+”戰略的推進,城市生活對安全、高效、便捷的需求不斷提升,客觀上要求構建設施智能化、服務功能綜合化的現代道路交通服務體系。
以互聯網為核心,基于現代傳感技術、智能巡檢技術、云平臺數據管理技術的橋梁物聯網平臺,代表著“互聯網+”時代城市基礎設施運維安全管理的發展方向,成為中小型橋梁區域化管理的破局之道[1]。
橋梁物聯網的核心技術構架為:面向大量橋梁的廣泛應用,在結構關鍵部位,針對與安全直接相關的關鍵指標設置傳感器,并可采用智能巡檢的方式互補,實現在位置和指標類別上的全覆蓋。采用云平臺集約化數據管理與網頁、手機客戶端輕量化使用相結合的服務模式,為橋梁區域化安全運維管理提供從風險感知、病害巡查,到綜合數據存儲、運算管理,到風險預(告)警、應急保通、維修養護全過程的產業化智慧服務。
本文以背景項目——廣州機場高速流溪河特大橋為依托,針對城市高速公路橋梁這類特定的長線路橋梁,闡述其運維管理需求,并結合實施約束條件等要素,研究其物聯網系統的構建和實施方案。流溪河特大橋主橋為3跨預應力混凝土連續剛構橋,跨徑布置50 m+80 m+50 m,中墩為雙柱薄壁墩,引橋為跨徑20~30 m小箱梁或板梁結構。
橋梁物聯網系統的重要特點在于,面向大量橋梁的區域化運維管理,首選對結構安全最關鍵的指標,在關鍵部位設置在線傳感設備。因而,系統設計應因地制宜,充分分析對象橋梁的結構特點和運維環境特征,并結合系統實施階段的各項約束條件,從功能性、經濟型和實施便利性等多方面選取“少而精”的最優方案。
(1)運維需求
以機場高速為代表的城市高速公路,其顯著特點在于兼容了“高速公路”和“市政道路”的特征,車輛多、車速快,重車數量少于普通高速公路,但對偶發對象更不可忽視。這對采集制度、告警規則的制定都有特定的要求,部分要素需要根據一定時期數據積累之后再優化,進而形成長線路城市高速公路特有的在線運維管理機制。
(2)實施對象
城市高速公路中的混凝土梁式橋,其日常運營的主要荷載來自上部道路的通行車輛。上部結構撓度和關鍵部位的應變,是運維階段需首要關注的關鍵指標。除主通航孔等重點橋跨采用連續剛構結構,其余橋跨一般采用小跨徑小箱梁或板梁。由于長線路橋梁的連續性和封閉性,引橋的運維安全同樣應受到重視。而且,與大箱梁結構相比,小箱梁和板梁是橫橋向多片排布型式,其任一單片梁體的損傷都會影響到線路的整體安全,從該層意義上,小跨徑引橋的安全更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因而,在物聯網設計中,除主橋外,應選取部分小跨徑引橋予以監測。同時,由于引橋結構型式單一,可首先選取典型橋跨,其運維監測數據亦可對近似橋跨提供參考。因而,在本文所依托的物聯網試點項目中,選取了主橋和一跨引橋作為實施對象。
(3)設備選型
城市高速公路的通行車輛以小型轎車為主,兼有部分中等載重量的客車、貨車,偶爾有大型運輸車輛通行,其共同特征在于通行速度快。因此,運維指標采集系統應能夠充分滿足結構動態響應的需求。對撓度監測,常用連通管式靜力水準儀對動態荷載下的液面波動較為敏感,不適用于持續大交通量的橋梁結構,因而,推薦采用以機器視覺為核心技術的視頻-靶標裝置,開展高頻度位移監測。對應變監測,常用振弦式應變計對振動環境較為敏感,因而推薦采用光纖光柵式應變采集設備。
(4)受力特征
流溪河特大橋為上下行分幅設計,重車以右側車道行駛為主。對主橋單箱單室箱梁,通常重車荷載作用下,右側腹板為荷載橫向分布的承擔主體。
主橋為連續剛構橋梁,主墩為雙薄壁式橋墩,墩頂主梁在主跨和邊跨側梁端的彎矩和應力分布不同,主跨主梁亦存在負彎矩向正彎矩區段的過渡,應力分布復雜。對上部結構主跨,可選取跨中、雙1/4跨、雙根部共5個關鍵截面;對邊跨,可選取跨中、根部共4個關鍵截面。
(5)實施條件
從安裝實施的安全性、便利度等要素考慮,應通過優化設計,使得傳感系統在有效反映結構運維狀態的同時,減小安裝實施階段對交通的影響,降低人員可達性難度,提高安全保障水平。
以流溪河特大橋為代表的諸多早期建造的大跨度箱梁,在建造時并未設置人孔,因而監測設備無法安裝在箱梁內部,需選用橋檢車等大型機具,為安裝人員實現梁體關鍵部位的可達性。實施過程中,除了關鍵截面的“點式”安裝,尚需布設設備之間的連接線路,因而安裝作業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對大交通量高速公路來說,必須在系統設計階段充分考慮對橋上交通的影響。
該橋為上下行分幅設計,快車道設置在左側,一般不建議(多數情況下不允許)長期占用快車道施工。而且,常用橋檢車懸臂以向右側轉向為多,適宜停靠右側慢車道(應急車道)對梁體右側面實施,對梁體左側實施則需從前方入口逆行上橋,實施風險大,交通協調困難。
綜合考慮結構受力特點和實施約束條件,優選對主橋右側腹板作為主要監測對象,在關鍵截面上下緣布設順橋向應變計。同時,在主跨跨中設置靶標,在梁端設置視覺微動采集儀,監測主梁動態撓度。
對引橋簡支小箱梁,則可在目標跨跨中,沿橫橋向間隔布設順橋向應變計。
系統傳感器總體布置如圖1所示。
(1)數據采集制度
橋梁物聯網采用云平臺對區域化、長線路多座橋梁進行集約化管理。在對結構運維指標實施高頻度動態采集的同時,亦須綜合考慮數據傳輸、云平臺訪問能力等要素,力求在獲得工程所需頻度的同時,不至于造成過高的數據傳輸成本,亦不致使云平臺在多對象并發訪問中承擔過高的壓力。因而,可在運行先期設定1 Hz左右的全系統采集頻率,經過一段時間數據積累和分析后,根據結構響應特點和運維需求,適度調整數據采集制度。
(2)運維數據示例
引橋跨中24 h應變和溫度時程數據如圖2所示。
監測結果表明:結構變形總體趨勢與溫度變化相符;相對于溫度變化,結構變形總體趨勢約有1.5 h左右的響應滯后。

圖1 系統傳感器總體布置(長度單位:m;傳感器數量單位:個)

圖2 全天24 h實時監測數據
全天呈現大量“毛刺”型突變,高頻度動態采集所獲取的數據,可實時反映在高速通行車輛作用下的結構響應,并可設置分級預警限值,對結構超閾值響應作出及時告警,利用手機短信、客戶端信息、電子郵件等方式向相關管理部門發送風險提示。
本文針對以機場高速為代表的大交通量、長線路城市高速公路橋梁,分析其運維需求、結構受力特征、運營期間實施條件等要素,從先進性、合理性、經濟性、實施便利性等多角度,綜合論述安全運維物聯網系統的優化設計與實施策略,提出了適用于運營中城市高速公路橋梁的物聯網監測系統方案。依托背景項目,構建了兼顧高頻度、實時性和長期性的物聯網監測和評估系統,長期為運維管理提供數字化技術支撐。
本文通過前期調研和適用性、匹配性研究,針對高頻度動態采集需求,對設備選型、數據傳輸、分析評估方法均提出了實用化建議,可供類似橋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