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麗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092)
某水廠建于1987年,為了滿足地區(qū)水量發(fā)展需要歷經(jīng)了多次改擴建,目前保留了2條6萬m3/d總計12萬m3/d規(guī)模的常規(guī)處理生產(chǎn)線,常規(guī)處理工藝為機械加速澄清池+快濾池+清水池+二級泵房,該2條生產(chǎn)線位于廠區(qū)南側,北側分別為水廠辦公樓、機修、倉庫、車庫、食堂和加藥間等設施。
水廠現(xiàn)狀占地63.5畝,本次在水廠南側新征用地18.1畝,擴建工程內容為8萬m3/d規(guī)模常規(guī)處理、20萬m3/d規(guī)模排泥水處理系統(tǒng),其中新建的綜合加藥間和二級泵房為20萬m3/d規(guī)模,同步預留將來深度處理工程接口。
按照通常做法,上述擴建工程內容無法在18.1畝地塊完成,本著節(jié)能、環(huán)保、減少投資、充分挖潛改造的原則[1],盡量利用現(xiàn)有設施,綜合評價、比較后,保留并利用的現(xiàn)有設施有:水廠辦公樓、2條生產(chǎn)線的凈水處理構筑物(澄清池、快濾池、清水池);拆除不能滿足生產(chǎn)需要的加藥間、二級泵房。現(xiàn)狀加藥間面積較小,沒有條件再增加擴建8萬m3/d的加藥設備,更無法增加新的藥劑品種,而且,現(xiàn)有設備陳舊、簡陋,也需要改造;老二級泵房12萬m3/d要擴建為20萬m3/d規(guī)模,不僅改造工程量大,也對正常生產(chǎn)運行影響較大,另外,由于其位于現(xiàn)有和擴建工藝之間,帶來處理工藝流程很不順暢,而且,將來深度處理擴建時連通施工困難較大、工藝流程也不順暢。
由于原水是從水廠西側接入,出廠清水向水廠東側、南側接出,現(xiàn)狀2條生產(chǎn)線也是自西向東布置,位于廠區(qū)南部,北部為加藥間、辦公樓等附屬設施,總占地63.5畝,其用地指標為0.35m2/m3/d-1,然而新征用地僅18.1畝,用于擴建8萬m3/d常規(guī)處理和新建20萬m3/d排泥水處理,用地遠遠不夠,還要保證12萬m3/d現(xiàn)狀生產(chǎn)線正常運行,所以,必須另辟它徑!經(jīng)過多方案經(jīng)濟技術比較,抓住用地緊張的關鍵點,從集約化布置入手,通過挖潛、改造、整合,力爭用最小的占地解決面臨的問題。
上述集約化布置(合建)的處理構筑物內容和主要設計參數(shù)分別為:
(1)將絮凝、平流沉淀池與清水池疊建,既采用了運行穩(wěn)定、出水效果好的平流沉淀池之優(yōu)點,也避免了其占地大的缺點,同時解決了現(xiàn)狀水廠清水池調節(jié)容量過小的問題,原調節(jié)量6.67%,擴建(疊建)后達到了10.25%。
絮凝、沉淀池設計規(guī)模為8萬m3/d,共設1座。絮凝池折板采用不銹鋼折板,排泥采用斗式排泥,絮凝時間約為23 min,分為3個區(qū)。平流沉淀池水平流速12 mm/s,沉淀時間150 min,有效水深3.4 m,沉淀池采用穿孔墻配水,出水采用24 m長指型槽集水,排泥采用機械虹吸式排泥。清水池疊建于絮凝沉淀池之下,有效容積約12 500 m3,有效水深3.6 m,加上現(xiàn)狀清水池8 000 m3,共計總有效容積約 20 500 m3,約為水廠 20萬 m3/d供水規(guī)模10.25%。
(2)將擴建的8萬m3/d砂濾池與20萬m3/d二級泵房及變配電設施合建為一幢,節(jié)省了部分占地。
a.砂濾池:設計規(guī)模8萬m3/d,采用均質濾料濾池,共分成6格,單格池面積約69.68 m2,單排布置,濾速8.4m/h,濾床厚1.20m,濾料采用均質石英砂,d10取0.9mm,k80≤1.40。濾池期終水頭損失2.0m。采用氣水反沖沖洗方式,氣沖強度為55 m3/m2·h,氣水沖時水沖強度為7.5 m3/m2·h,單水沖強度為15.0 m3/m2·h,表面掃洗強度為 7.8 m3/m2·h;
b.吸水井和二級泵房:設計規(guī)模20萬m3/d,內設5臺水泵泵位,3臺大泵、2臺小泵,其中大泵單臺流量為4 000~4 500 m3/h,小泵單臺流量為3 000~3 600 m3/h,水泵揚程均為35 m,其中2臺大泵擬考慮采用變頻機組,以更好適應管網(wǎng)水量水壓變化。
(3)將排泥水收集、調節(jié)、濃縮、脫水等系統(tǒng)全部集約化合建于一體(即排泥水綜合構筑物),最大程度的節(jié)約了用地,見圖1:回用水池收集池、排泥水調節(jié)池、、脫水前的平衡池及泥水提升泵房布置在地下層,上次分別布置濃縮池、脫水車間、泥餅間及加藥間、配電間等。

圖1 排泥水綜合構筑物
a.回用水池:考慮僅接收單格濾池的初濾水,設1格容積約280 m3,內設2臺潛水泵將初濾水提升至沉淀池前的原水管道。
b.排泥水調節(jié)池:接收來自新建絮凝沉淀池和現(xiàn)狀澄清池排泥,現(xiàn)狀澄清池每天排泥量約300 m3/d,新建絮凝沉淀池約1 680 m3/d,約2~3 h,則排泥量約840~560m3/h。調節(jié)池容積約1 750m3,分2格,共設4臺潛水提升泵。
c.濃縮池:采用斜板重力濃縮池,共設置2座,單座直徑為11 m,池深約8.6 m。85%保證率的濃縮池固體負荷約為60 kgTDS/m2·d。原水懸浮固體含量濃縮池上部設置斜板,底部設置中心傳動刮泥機,刮泥機的刮壁帶有攪拌柵條,以通過慢速攪拌提高濃縮效果。濃縮池底部濃縮排泥水含固率3%。濃縮池的上清液達標排放。
d.平衡池:共2座,每座平面尺寸7.55 m×7.6 m,深度約3.5 m,有效容量約200 m3。
e.脫水機房:平面尺寸約20 m×26.0 m,設離心脫水機3臺,PAM儲存、制備及加注設備1套,污泥庫1處,配電間、輔助用房和控制間各1處。排泥水進入脫水機之前投加PAM,PAM投加率2~4 kg/TDS·T。
(4)將現(xiàn)狀零散的倉庫、機修等幾幢小建筑物拆除,騰出地塊用于新建一幢二層附屬用房(包含拆除功能用房)和排泥水系統(tǒng)的綜合污泥處理車間。
由此,在完成現(xiàn)狀設施的集約化整合、改造同時,布置了擴建8萬m3/d常規(guī)處理和20萬m3/d排泥水系統(tǒng)設施,也同步完成了遠期深度處理擴建的接口、預留了預處理和配水井用地。
如前所述,主要設計特點歸納為:
(1)抓住并解決主要矛盾
本案例中的主要矛盾是用地緊張,常規(guī)思路無法完成,解決用地問題成為必須首先解決之重,通過分析、比較,確定了合理利用和拆除的原有構(建)筑物,為擴建工程騰出了部分用地。
(2)最大化的集約布置
盡管有新征用地、騰出了部分用地,其總可用地約28畝,但仍然無法完成常規(guī)布置,通過綜合比較,采用了最大程度的集約化設計:將沉淀池和清水池疊建、將排泥水系統(tǒng)整合成排泥水綜合構筑物合建于一體、將砂濾池與二級泵房合建,使擴建工程得以完成,擴建部分用地指標僅0.23 m2/(m3·d),使擴建完成后的20萬m3/d水廠用地指標為0.272 m2/(m3·d),低于《城市給水工程項目建設標準》建標120-2009指標0.35 m2/(m3·d)和《上海市基礎設施用地指標》(滬建交聯(lián)【2007】548號)指標0.34 m2/(m3·d)。
總圖布置見圖2。

圖2 總圖布置
(1)針對同一原水、同一清水池、同一供水泵房的第3條生產(chǎn)線擴建工程,合理設計了工藝流程和構筑物選型,在完成擴建工程的同時,也提高了清水池的調節(jié)量,并對原有構筑物進行評價后,合理進行了利用、拆除,也同步完成了遠期擴建深度處理的預留接口。
(2)應用疊合式、組合式節(jié)地技術,形成了絮凝沉淀池下疊清水池、砂濾池-反沖洗泵房-供水泵房組合構筑物、排泥水綜合構筑物等,使擴建后20萬m3/d規(guī)模水廠總的用地指標僅0.272m2/(m3·d),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解決了新征場地不夠的難題,為其他相似工程提供了可借鑒的老廠改擴建經(jīng)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