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洋
(開封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有限公司,河南開封 475000)
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城市框架逐漸拉大,機動車輛劇增,自然環境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自然生態的平衡不斷受到挑戰。城市道路綠化具有庇蔭、濾塵、減弱噪聲、改善道路沿線環境質量和美化城市的作用。城市道路綠化是城市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景觀風貌的重要體現[1]。
開封作為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致力于打造“在開放中堅守,在創新中傳承”的城市精神。在城市綠化建設過程中,如何將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巧妙的體現在城市景觀之中,展現地方特色成為做好城市綠化景觀的重要條件。
開封市位于黃河下游,太行山脈東南方,地處河南省東部,處于豫東大平原的中心部位。開封市是河南省東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是一座承東啟西、聯南貫北、區位優勢獨特的城市,文物遺存豐富、城市格局悠久、古城風貌濃郁、北方水城獨特,是我國著名的八朝古都,中國六大古都之一,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河南省新興副中心城市。
項目位于開封市城區北部,西起金明大道,東至勞動路,道路全長約為7.6 km,見圖1,空間地位至高,是進入開封市區以及連接東西城區的重要城市交通性主干道。

圖1 項目位置圖
復興大道沿線南、北兩側多為教育科研用地與居住用地,少部分部隊等特殊用地。
開封市北部東西方向聯系的重要交通道路,道路紅線+綠線為90 m,見圖2,道路全長7.6 km,城市道路綠線控制兩側各15.0m。設計時速60 km/h。道路綠地率為47.8%。
2.5.1 園林植物區劃
按照中國主要城市園林植物區劃劃分:開封地區屬Ⅳ類區,屬暖溫帶闊葉落葉林帶。
2.5.2 氣候條件

圖 2 道路綠化標準橫斷面圖(單位:m)
開封地區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干旱多風沙,夏季高溫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四季分明。年均氣溫為14.52℃ ,年均無霜期為221 d,年均降水量為627.5 mm,降水多集中在夏季7、8月份。
2.5.3 主要行道樹品種在開封地區的應用
為了更好的掌握開封地區植被情況,在設計初期對開封市主要15條道路的行道樹品種與主要綠籬植物做了詳細的調查,見表1。
分析得知:開封地區城市道路常用行道樹品種為法國梧桐、國槐、欒樹、白蠟、女貞;常用的灌木品種為紅葉石楠、小龍柏、小葉女貞、大葉黃楊。
根據項目區位、上位規劃分析,復興大道的建設不僅僅是貫通新老城區的交通干道,在一定程度上也寓意著古城開封在新時代下,由沒落再次走向復興之路,完成“從古城隍走向新摩登”的歷史文化進程。道路整體景觀設計風格自東向西,從“古城”到“新城”展現城市的文化變遷與傳承。
3.2.1 交通安全、功能優先原則
道路綠化作為道路重要的附屬工程,設計上首先要注意安全,應形成良好的行車視野環境,綠化形式簡潔、樹木整齊一致,使駕駛員容易辨別穿行道路的行人,可減少駕駛員疲勞[1]。在保證不影響道路交通的情況下進行綠化設計,順暢的交通是道路的最大功能,如果為了美觀而給交通帶來阻礙就得不償失了[2]。
3.2.2 因地制宜、營造穩定植物生態原則
從植物選材與配置上入手,選擇合理的植物品種,充分體現道路綠化空間結構以及生態系統結構的合理性。遵循互惠共生的原則,從植物的形態、色彩、質地以及疏密程度等因素,適當加大鄉土樹種比例,營造穩定植物生態群落。
3.2.3 地方特色、文化融入道路景觀原則
城市綠化是現代城市文明程度的標志之一,城市綠化的水平和面貌成為影響城市環境質量及城市形象的重要因素。將地方特色樹種、景觀融入道路景觀設計是避免景觀千篇一律的重要手段。作為重要的文脈傳承的載體,從植物配置方式,園林景觀小品形式的設計上注重文化的傳承與融入。

表1 開封市區主要道路綠化情況調查表
通過合理的植物配置,體現古樸滄桑、繁花似錦、春華秋實等豐富的植物空間感受;利用不同風格的景觀造景手法展現開封古城文明進程,使復興大道成為一條開封北部的生態走廊、景觀大道。
5.1.1 一條景觀帶
道路全長7.5 km,5.0 m分車綠帶與15.0 m路旁綠帶共同組成了一條生態景觀帶。
5.1.2 明暗兩條景觀線索
(1)明線:合理的植物配置,體現古樸滄桑、繁花似錦、春華秋實等豐富的植物空間感受,使復興大道成為一條開封北部的景觀大道生態走廊。
(2)暗線:利用景觀點景手法,感受開封古城千年文明進程,使復興大道成為展現宋文化的文化長廊。
5.1.3 三個景觀序列
自東向西分為三個景觀序列,見圖3:回顧古城昔日輝煌:追憶古都歷史、打造古典古城風貌;展現新式宋風宋韻:打造古典與時尚的古城風貌;展望宋都摩登新篇章:展現現代城市景觀。

圖3 景觀序列分布圖
5.2.1 分車帶綠化設計
分車綠帶設計采用規則模紋綠籬,密植滿鋪。在中層植物的點綴上發生一些變化,有利于形成整條道路的統一性,而又富有變化的整體景觀,見圖4。

圖 4 道路綠化平面圖(單位:m)
5.0 m分車綠帶采用喬木、灌木復式種植。綠籬修剪成弧形。上層:大喬木國槐、銀杏交替種植;中下層:綠籬植物主要采用紅葉石楠、小龍柏及金森女貞等植物形成色帶,在綠化帶端頭部位點綴小葉女貞造型樹,紅葉石楠球和大葉黃楊球。
5.2.2 路旁綠帶設計
路旁綠帶設計以人為本,園路游走其中,既能保證一定寬度的綠化用地,又不影響綠帶的綠化效果。大喬木為背景,常綠與落葉、觀花與觀葉植物相結合,立面林緣線高低起伏,形成可賞、可達、可游憩的道路路旁綠化空間,見圖5。

圖5 路旁綠帶設計方案一平面圖
在綠地廣場的入口設計上,結合公交停車港灣,設計圍樹座椅等可供游人、乘客休息的設施,提高綠地的利用率,完善了綠地功能,見圖6。

圖6 路旁綠帶設計方案二平面圖
相應國家對海綿城市建設的要求,局部采用下凹式綠地,通過植物、沙土的綜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凈化,并使之逐漸滲入土壤,涵養地下水,見圖7。苗木的選擇上根據旱澇兩季進行考慮,可選用根系發達、莖葉繁茂、凈化能力強、既可耐澇又有一定抗旱能力的植物,構成復合式植物床,提高植物群落的結構層次性和觀賞性。
5.2.3 道路交叉口綠化設計
該道路與其他主干道交叉是采用渠化路口引導道路交通流,并使交通流暢,達到提高道路通行能力,行車安全,確保過路行人安全的目的,見圖8。

圖7 路旁綠帶豎向分析圖(單位:m)

圖8 復興大道與黃河大街、西關北街、開柳路交叉口效果圖
道路交叉口街角綠化逐漸成為道路綠化很重要的一部分,將園林的思想引入道路綠化,遠離道路的位置布置大型常綠、落葉喬木為背景,街角重要部位利用景石或者其他小品形式,使之成為城市文化符號的載體,見圖9。

圖9 街角景觀設計方案
5.3.1 回顧古城昔日輝煌:追憶古都歷史、打造古典古城風貌
該區段位于道路東段,主要采用中國古典園林自然式設計形式,廣場、園路蜿蜒曲折,曲徑通幽。植物配置主要以自然式種植模式為主。硬質鋪裝重點選用青磚、鵝卵石、不規則巖板來營造古典園林的特征。園林小品著重考慮帶有古典元素的景墻、雕塑、小品,將歷史故事、典故采用適當的表現形式,打造追憶古都歷史的氛圍。
5.3.2 展現新式宋風宋韻:打造古典與時尚的古城風貌
該區段位于道路中段,主要采用規則式、自然式相結合的設計形式,廣場、園路根據路段采用自然式與規則式相結合,自然中透出現代氣息,適當增設林蔭廣場,園路兩側的植物設計以群植等復合式種植為主。硬質鋪裝結合不同的區域環境選用花崗巖、鵝卵石、規則巖板,來營造古典與時尚相交融的園林環境。
5.3.3 展望宋都摩登新篇章:展現現代城市景觀
該區段位于道路西段,采用規則式設計形式,廣場、園路的設計注重現代氣息,展示現代化城市景觀。植物設計以疏林草地、群植等復合式種植相結合,充分表現景觀的開合有度。硬質鋪裝選用花崗巖、透水磚等材質。園林小品側重考慮現代城市雕塑、景觀小品,打造簡單、大氣、舒朗的園林空間環境。
整條道路園林綠化景觀風格由古典到現代,與“從古城隍走向新摩登”的景觀理念相匹配。在植物的配置、硬質鋪裝的應用上有過渡、有銜接,把復興大道打造成為一條集生態、景觀、文化為一體的景觀大道,快速提升城市北區景觀品質。
城市道路綠化是城市綠地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提高城市品位、品質的重要外在基礎。為了避免造成千篇一律的城市綠化效果,本土文化的融入、鄉土樹種的應用成為做好具有明顯特色城市環境的重要手段,也是綠化景觀必須要遵循的基本原則。如何更好的將文化融入城市設計,成為城市精神的表現形式還值得更深一步的思考與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