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簡介
“水環境監測及預警關鍵技術與應用”項目由長江流域水環境監測中心牽頭、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力合科技(湖南)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先河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南水北調中線水源有限責任公司等單位參與完成。該項目依托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質傳感網多載體檢測與自適應組網技術研究”等項目進行20余年的研發與創新,面向新時期水資源保護管理需求,構建水功能區監測評價標準體系,制定部分有機物、重金屬等參數的測試標準方法,研發水環境監測及預警關鍵技術與設備,提高我國水環境監測預警水平。2018年,該項目獲得了長江委科學技術特等獎。
創新點
(1)構建了水功能區監測評價技術標準體系
制定了水環境監測規范和地表水水資源質量評價技術規程,制定了移動與自動監測技術標準,推動了由人工監測向在線監測、移動監測等多種手段融合的一體化監測預警技術體系的轉變。
(2)研發了多源生物聯合預警技術
首次提出并研發了多源生物聯合預警技術,擴大了污染物預警范圍,預警時間由傳統測試方法的24h~96h縮短為5min ~4h,預警靈敏度普遍提高了1~3個數量級,預警效率顯著提升。
(3)開發了成套在線監測數據質量控制技術
研發了成套的在線監測質量控制技術,解決了環境在線分析儀的故障點的快速識別問題與遠程加標回收質量控制問題,實現了在線數據質量的遠程快速判別與反饋,有效保證了自動監測數據的可靠性、有效性和可溯源性。

(4)研發了水環境在線監測關鍵技術與設備
研發的半揮發性有機物在線監測技術和設備填補了國際空白;研發的移動式水質自動監測系統實現了監測參數由原有的不足50項增加到近100項,顯著提高了應急監測效率;研發了集樣品處理和檢測于一體的低能耗浮標監測系統,續航時間提高約50%。

推廣應用

成果被《全國水資源保護規劃》等國家重大規劃采納,制定行業標準7部并在全國推廣應用。獲國家發明專利14項,軟件著作權2項,出版專著4部,發表論文63篇,其中SCI /EI 14篇。研發的水環境監測預警關鍵技術及設備在全國近30個省(市、區),以及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三峽工程等國家重點水利工程,汶川地震等重大救災行動和“8.12天津濱海新區爆炸事故”等重大突發事件應急監測中得到應用。成果推動了全國水環境監測科技進步,促進了水環境監測由傳統實驗室監測為主向自動監測、移動監測等多手段融合的一體化監測方式的轉變,產生了巨大的環境、社會與經濟效益。